APP下载

江西石城:乘苏区振兴东风 扬跨越发展风帆

2014-08-26

老区建设 2014年3期
关键词:旅游

乘苏区振兴东风扬跨越发展风帆

《若干意见》出台后,石城县修改完善了《石城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立了打造“区域性矿山机械制造基地、闽台产业转移承接地、赣闽粤绿色食品基地、赣闽边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秀美赣江源头”的战略定位。

石城县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工业平台建设为契机,力促工业提档升级,着力破解工业底子薄、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格局;积极编制城乡民生项目,切实解决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围绕“赣江源头”“生态养生福地”“客家人文胜地”品牌,高规格规划开发通天寨、九寨温泉等精品景点,着力做优旅游项目。

做精项目。经济发展大加速

全力争取项目。石城县抢抓苏共振兴发展机遇,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密切跟踪衔接,力争更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项目落户石城。先后两次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项目进行梳理谋划,100多个重大项目列入《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个性化重大项目中列入省苏区振兴发展项目库153个、市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库59个,居全市第一位。2012年向上争取到资金10.6亿元,争取用地指标2063亩。2013年1-9月,向上争取资金7.8亿元,增长21.4%(待更新)。去年下半年以来,该县分别成功举办了乡村旅游文化节招商环境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江西石城(泉州)招商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等大型招商活动,共邀请了360余位客商参会,签约项目36个,签约资金达61.24亿元。

科学谋划项目。石城县坚持把项目策划包装放在突出位置,依托独特的资源、产业和区位等优势,科学谋划项目,提升项目质量。2013年安排的69个重点项目中,工业产业项目和旅游三产项目33个,占总数的47.8%;投资亿元以上的28个,占总数的40.5%。石城县围绕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以古樟工业园为主,屏山、小松、沔坊创业园和温坊小企业基地为辅的工业平台体系,同时,加强与央企和科研院校的联系,抓住技术改造这个重要环节,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该县以打造赣闽边际新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第二届生态旅游文化节为抓手,做活“源、泉、莲、岩”文章,科学谋划旅游产业发展。

精心实施项目。项目建设好不好、快不快,关键在于人。该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干部作风的“检测台”,成立重点项目督导组,并由县领导、纪委、督导组组成三级督导网,采取明察暗访、集中督导和平时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对牵头责任部门、施工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实行了“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部门、一个团队、一个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集中精力破解项目推进难题。截至目前,安排的69个重点项目有59个开工,完成投资12.3亿元。

做大产业,推动社会发展大跨步

做强工业。石城县继续实施“强攻工业”战略,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快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规划,努力做大做强矿产品精深加工、新型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电子、绿色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聚集。并且,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策划一批产业项目,以闽三角、珠三角、长三角为主攻区域,以央企、上市公司、知名企业为主攻对象,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支队伍、一笔经费、一套个性措施的“五个一”招商机制,确保考察一批、洽谈一批、落户一批。一季度,全县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增速位列全市前三。

做旺旅游。围绕打造“赣闽边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目标,通过加大政府支持、鼓励外商投资、扩大信贷融资、向上争资争项等渠道,解决旅游投入问题,加快开发进度。同时,不断完善四大核心景区建设。加快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经济效益。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之后,石城对外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中央电视台对石城灯彩、通天寨龟裂地貌作专题报道,通天寨景区被评为“欢乐健康江西游十大首选地”。去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今年1至9月份,全县接待游客96.9万人次,同比增长31.2%;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2.3%(待更新)。

做优农业。围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目标,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坚持做优烟叶、白莲产业,稳定果业,积极发展蔬菜等优质高效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和乡村观光休闲农业。同时,引导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该县还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措施,推动农业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2家。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带动农户4.2万户。

做优民生。幸福指数大提高

发展社会事业,满足群众需求。石城县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城区教育网点布局,先后成立赣源中学、迁建琴江中心小学、古樟小学,实施了“名师工程”和“学生免费营养餐”,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该县新建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城区医疗网点得到优化,先后实施孕前优生检查、白血病、尿毒症、先天性心脏病等一系列免费医疗救助,行政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实施工作全面启动,新农合参合率达98%。同时,该县与中国科学院、省林科院建立科技协作关系,无公害油茶栽培技术示范及产品加工获科技部立项,琴江镇大畲村荷花园获批省农业科技示范园。

健全保障体系,情暖困难群体。石城县确定了100件民生实事,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中挤出65%的资金用于民生建设。该县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完成了4778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启动县城3万吨/日供水工程和取水口上移项目。实施60个农村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点改水工程,解决101 56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推进琴江镇“千吨万人饮水工程”。可以解决13626人的饮水问题。同时,该县投入3500余万元,完成35千伏湖坑变电站、35千伏屏山变电站工程;建成887套廉租房并公开摇号,改造城市棚户区530户;贫困户走访面比市要求提高2个百分点,城乡低保、“三无人员”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面不断扩大,今年以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100余人。

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氛围。石城县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将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细化为23个子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组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平安创建、法律服务、预防犯罪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六进”活动,充分发挥中心组织联建、权益联护、纠纷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服务联系的“七联”作用同时,石城县推行“六民”工作机制(建议民提、决策民定、承诺民督、过程民管、绩效民评、干部民选),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建立了网格化工作八项制度,实现区域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体化。

做美城乡,带动人居环境大改善

高起点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城市,聘请国内知名专家高标准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工业、物流等产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排水、燃气、照明及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以及通天寨、泉商产业园、百里荷花观光带、游客集散中心等70余项项目规划,修改近50个村庄规划。同时,分层级编制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对城乡基础设施、一二三产业协调配套联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土地空间布局和实用、居民住房建设等进行全面规划。

高标准建设。石城县以规划为指引,完成振兴大道、莲乡大道等“五纵五横”路网建设,做美“一江两岸”绿化、亮化景观,并加快推进防洪堤三期、宝福公园、湿地公园等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城市供水、供气、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以危旧土坯房改造为抓手,全面推进城乡结合部社区改造以及村庄整治精品示范点、土坯房改造集中示范点、乡村游连片示范点等建设,示范带动农民拆旧建新,改善居住条件。该县还将引农进圩镇、入城区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移民搬迁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降低进城门槛、提供就业岗位、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

高效能管理。石城县积极深化省级文明、卫生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和县城“治脏、治乱、治堵”活动,开展国道沿线、旅游景区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行城市管理新机制,全面实行环卫作业与绿化养护市场化运作,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探索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城市“牛皮癣”治理、主街道清扫保洁市场化的基础上,由作业公司全面接管小街小巷,实现城区环卫保洁全覆盖,有效整治了“脏、乱、堵”问题;按照为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对市政设施维护实行无缝隙、无死角、全覆盖管理维护。该县还不断延伸管理触角,将城市管理理念引入乡村,在乡镇建立城管中队,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强化乡村的管理和环境整治,并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助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小A去旅游
旅游休闲发行名单
旅游
旅游休闲发行名单
旅游小达人
旅游小达人
减法式旅游
旅游趣事(共4则)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