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栏目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08-26董国斌

声屏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短剧电视栏目栏目

董国斌

自1994年重庆卫视推出《雾都夜话》栏目后,电视栏目剧便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也日益为很多电视台关注。在电视栏目竞争极为激烈的当下,这样一种完全本土化的节目形态的出现,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也为目前国内文化产品短缺的现状打破了瓶颈。然而,随着各电视台电视栏目剧的不断出现,电视栏目剧也呈现出几大令人担忧的趋势。如何正确分析电视栏目剧的现状及发展趋向,对于电视研究有着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电视栏目剧的特征

电视栏目剧是一种以栏目形式播出,借鉴电视短剧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手法,不追求演员和表演的专业性,节目故事紧扣现实生活,通过部分还原或夸张表现普通人身边事件的电视形式。在栏目内容上,节目内容取自真实事件,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在表现手法上,借鉴电视短剧的表现手法和叙事特点,由业余演员及非一线专业演员参与表演,并由主持人对栏目进行整体串联。具体而言,电视栏目剧具有以下特征:

栏目制播本土化。一方面,电视栏目剧内容选题上关注的是电视台属地所发生和关注的事,有些甚至就是当地发生的具有较高关注度的新闻和事件,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容易产生共鸣,接受度较高。另一方面,电视栏目剧大胆采用非专业演员,甚至是当地百姓参加剧情演出。通过老百姓演绎自己的故事,使电视栏目剧的本土化魅力达到极致。有的栏目剧还采用方言形式,使本地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更感亲切,形成强大的参与感,形成观众与电视栏目的有力互动,大大缩短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短平快的戏剧性。电视栏目剧以小题材、快节奏、多曲折的特点,迎合和满足了当前部分观众快餐式文化产品的需求。在戏剧创作上,电视栏目剧追求情节的起伏,突出悬念的营造,夸大矛盾冲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快节奏的叙事转换,加剧矛盾冲突集中化、故事人物传奇化、动作性格化。如湖南电视台栏目《新闻故事会》,在制播过程中特别强化了对新闻的戏剧悬念构造或营造煽情、刺激的气氛,在情节的把握过程中突出新闻事件本身的唯一性、暴发性与奇异性,从《迷情陷阱》《嫁个有钱人》《小偷奇遇》《六百万征婚》等短剧标题中可以看出这一点。部分电视栏目剧强化单本剧特点,每一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低成本的节目制作。电视栏目剧创作目前大致分为两种渠道:一种是由制作公司统一制作进行销售,各电视台购买播出;另外一种是由电视台自己制作自己播出。两种制作方式都源自一种完全的企业化运作,这种运作模式决定了电视栏目剧的低成本要求。在这种原则的支配下,电视栏目剧从剧本到演员再到整个创作团队,无法讲求精益求精,创作团队和演职人员交叉,制作团队和创作团队共享的现象十分普遍。以陕西都市青春频道栏目剧《都市碎戏》的相关收视数据为例,《都市碎戏》收视率比在19:30—21:30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收视率高,但成本只有电视剧的60%。由于《都市碎戏》的成功,因此,频道又在该节目后面紧接了一个40分钟的谈话类节目《碎戏碎事》,主要谈剧里剧外的故事,还有观众参与,收视效果不错,且基本没有成本。

题材的时效性。为了抓住事件的时效性和满足播出要求,电视栏目剧创作通常会以人们当前关注度较高的事件为基础,甚至以突发性的具有争议的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当某一新闻或热点问题出现时,电视栏目剧能够及时捕捉信息,随时跟进创作,剧本、演员集中,拍摄、制作、播出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与观众及时见面,形成节目观点与观众信息的及时互动。由于时效性的要求,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对于节目质量的要求进行了适当放松,全部竞争力体现在时效和低成本上。

电视栏目剧时效性还表现在它的整体策划过程中。电视栏目剧可以新闻的视角进行节目策划,有些新闻事件或热点事件可以提前预知,栏目剧创作人员可以进行提前筹划准备,等新闻或热点事件发生时节目已经能够马上推出,呈现栏目的时效性。电视栏目剧可以将新闻或热点事件,以剧情方式展示出来,有情节、有起伏,是观众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叙事过程中,电视栏目剧还可以将普世观点或创作者的观点植入剧情,对观众进行合理引导,使新闻事件或热点事件内涵得以延伸,丰富事件本身,使时效性与社教观点有益融合。

电视栏目剧发展现状

电视栏目剧经历了20年的发展,经过了市场的洗礼和受众的选择,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但从目前看,观众对于电视栏目剧的欣赏已渐显疲态。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题材的枯竭。不少电视台和制作方为追求效益,不断扩大电视栏目剧的播出频率,不断开办新的档期播出电视栏目剧,有些电视台甚至将电视栏目剧设定为日播节目。电视栏目剧既然是一个“剧”,就存在着策划、选题、编剧、拍摄、制作和播出这样一个必然的过程,需要通过编剧、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员的共同协作完成一期节目的制作,才能够完整地将节目呈现给观众。以目前这种超强的播出频率及其所产生的巨大播出压力,将会使电视栏目剧的创作制作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使电视栏目剧的题材在一个时期之后便出现匮乏。

剧情创作的低俗。剧情创作需要充分的文化积淀。有一档电视栏目剧曾经引起广泛争论:儿子、儿媳为了向父亲索取房屋拆迁补偿款,在电视节目中百般刁难父亲,并以父亲求孙心切相胁迫,和父亲签订协议……这是某影视频道的一档电视栏目剧《我给儿子当孙子》中的故事,节目中不孝儿子的言行激怒了很多观众。对此,原国家广电总局对该影视频道作出暂停播出30日的处罚决定。《通报》中批评说:“(节目)用夸张的手法表演儿子对老人不敬、不孝,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被扭曲的伦理道德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郎劲松表示:“演播室播出的情感故事类栏目走红的原因之一,是观众认可了内容的真实性。”

生产制作的粗糙。电视栏目剧以高制作率、平民化的表演风格形成自己的制作特点,但同时,制作特点所带来的弊端也是致命的。高产出导致栏目剧的创作制作无法实现充分策划,剧本、摄制、演出、剪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粗糙的情况。大多数电视栏目剧为了节约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制作团队根本不可能把每部短片都当成精品去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是最高的要求标准。平民化的表演风格一度成为栏目剧的清新之风打动了观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赏之后,栏目剧的类似“原生态”的表达方式无法再满足观众对美和精品的追求。

电视栏目剧发展对策思考

电视栏目剧在业界被普遍认为是具有国内原创特色的电视栏目,这一评价充分肯定了电视栏目剧的价值。电视栏目剧在发展过程中寻找一条积极、成功的发展道路,是当前紧迫的重要课题。

体现栏目剧与其他节目有效差异。体现差异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栏目的独立性。即从独立固定的栏目设置入手,对电视栏目剧从时间、频段上加以相对固定,使电视受众能够在固定的时间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栏目。二是坚持栏目剧的制作特点。在短剧的拍摄过程中,尽量用写实手法进行故事的叙述和编排,减少情节的创造和夸张,使短剧以类似纪录片的角度反映事件本身。三是强化主持人在电视栏目剧中的作用。电视栏目剧之所以称之为栏目,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电视栏目剧有主持人在对整个节目过程进行把控。主持人应该实现对观众欣赏思维的引导,在弘扬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拓展创作空间。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既要坚持大众参与剧本创作的特色,又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剧本的再加工和再完善。电视栏目剧尽管是一种短剧,但节目的特殊性要求短剧具有极强的完整性和情节冲突的复杂性。一个能够满足电视栏目剧吸引观众和创作质量的条件,必然是有一个优秀的创作团队。创作团队必须对普通参与者所提供的剧本有足够的了解,对其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对于事件的性质有一个公正的认知。在这个前提下,创作团队将相关作品进行加工,并制作成观众有切身感受并且乐于接受的作品,从而进一步关注和收看后续节目。

保持本土化特色与地域性特征的合理比重。在电视栏目剧创作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差异化和本土化的比重,使尽量多的观众能够易于接受节目。首先要合理运用方言,尊重电视的传播性需求。创作者应当在语言本土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去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习惯和文化与时代所产生的交集,使创作题材能够真实反映本地特色,能够更为容易地被其他地域的观众所理解和感受。其次是合理地运用群众演员。在电视栏目剧创作过程中,不只是要选用本地群众演员来演身边的事,还需要有一定专业素质的演员对栏目剧的可欣赏性进行保证。第三是合理地运用地方题材。在强调展现本土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者应当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地域,使电视栏目剧成为反映草根生活和草根故事的舞台,而不仅仅是展示地方事件的又一全新栏目。

摒弃僵化的制作模式。如何延续电视栏目剧特色,使观众常看常新,必须把握四点:一是在选题上要精准而有新意。电视栏目策划可以尝试逆向思维,既关注社会热点,也可从社会“冷点”入手,选择个性化与差异化的题材。二是在节目包装上要保证常换常新。包装要定期更换,保证观众能不断接收到新鲜的表现形式,同时要真正做到精致,能切实吸引观众眼球。三是在演员选择上要保“新”保“质”。即要定期更换主要演员,保证观众能不断接触到新面孔。同时要做好群众演员的培训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提升演员水平,保证节目整体效果。四是要搞好专题策划。利用重大节假日或大型媒体活动,将栏目与节假日特点结合,进行专题策划,形成专题化、系列化的栏目特色,以维持栏目的热度。(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本文责编:陈道生

猜你喜欢

短剧电视栏目栏目
短剧暴富
浅析色彩在电视栏目包装中的作用
关于栏目的要求
新时期以来戏曲电视栏目述评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巧用英语短剧,提升语用能力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探析电视栏目短剧《吴忠故事》之魅力
看一出短剧 流两次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