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4小时》 :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升级的成功之道

2014-08-26金石明闫芳

声屏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选题栏目公众

金石明+闫芳

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新闻栏目开播四年来,对公众事件的强力关注,对国际热点新闻的及时整理,对新闻事件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读,深深吸引了观众,向公共新闻发展的倾向明显。

公共新闻,也叫“公民新闻”。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Jay Rosen教授,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还应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普通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与专家们对事件的认识是同样有价值的,应该同等对待等,这是公共新闻的民本观点之一。他还进一步提出,新闻业是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呼吁新闻媒介担当起更积极的角色,去加强公民的职责和权益的保护,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希望重新树立公共意识,同时希望公共新闻能够深刻地引导解析社会系统。《24小时》栏目正在试图突破传统民生新闻的框架,走向公共新闻的空间。

一、《24小时》重视普通公众的观点,搭建交流的桥梁并引导公共意见,试图让公众参与事件,选题侧重公众生活领域,这些都是公共新闻的表现。

孙旭培教授把公共新闻概括成四句话:“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①目前,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为公共新闻在我国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受众基础。②《24小时》正努力在这样做。

(一)《24小时》注重对普通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反映。2014年2月17日,《今日面孔》播出了《陈美 从小提琴辣妹到冰雪玫瑰》,报道了陈美不仅在小提琴方面的努力和天赋,还报道了其勇于追求滑雪梦想,经过一番努力,参加了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励志经历。对这些人物以一定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影响公众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和判断,达到引导公众意见的目的,起到复兴公共生活的作用。

(二)现场报道和系列报道注重对普通民众观点的表达。2014年1月1日,《24小时》用四分半钟的时间关注了菲律宾埃弗伦一家人台风过后的灾后重建生活。对埃弗伦的生活工作和身体健康的关切和帮助,表现了《24小时》对普通人的命运的重视。关注菲律宾受灾群众的困难,倾听普通百姓的需求,呼吁菲律宾政府早日将救灾物资运送到灾区。这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普通民众意见的传达,体现了《24小时》试图在观众与观众之间搭建互通的桥梁,并通过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关注和深度解析来引导舆论和观众。

二、《24小时》立足国内新闻,俯瞰世界动态,每天对国内和国际重要动态给予及时关注和报道,选题更具公众色彩,表现了其公共新闻倾向。

(一)《24小时》新闻选题主要立足国内各省热点,选题多具公众民生色彩,表现出了明显的公共新闻倾向。

公共新闻的传媒视点保持了精英视点和平民视点的平衡,关注的领域不囿于贫民阶层的家长里短而转向更广阔的公众生活领域,所以新闻选题更具有公众色彩。《24小时》的选题视角具有明显的公众色彩,这是向公共新闻方向的有益探索。《24小时》注重报道那些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内容多样,更关注百姓生计。2013年11月24日,针对北方雾霾天气严重,《国内焦点》板块播出了新闻《压产治污 三地爆破钢企高炉转炉》(三地指河北唐山、承德和邯郸)。这则消息是央视记者深入河北违规生产钢企内部进行调查,并协助相关部门对违规钢企进行爆破。《今日头条》板块播出了山东省《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报道了遇难失踪人数,医院救治情况及对溢油点的油污处理情况,采访了相关负责人员和受灾居民情况,连线前方记者做直播报道等,连续三天时间关注石油污染和沿线居民的生活和安置问题,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关注世界范围内国际热点,了解各国最新动态,选题多为重大的热点焦点。《24小时》对其给予及时关切和梳理,传递出了新闻的公共性和无国界性,提高我国公民的新闻素养的同时彰显了其作为国家媒体的大台风范。

作为国家级媒体大台,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不仅在选题上注重公共性,并且注重对国际热点新闻的抓取。分布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央视记者确保《24小时》栏目能及时得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热点新闻。2013年12月6日,《今日头条》播出了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去世的消息,主播连线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前线记者杜骏进行电话直播报道,把当地民众的悼念活动和国葬的具体时间、流程第一时间向公众传达。2014年2月20日,《今日头条》关注了“韩朝离散家属团聚”活动,现场生动感人。《24小时》对国际热点的关注,使公众对国际新闻有了更及时和准确的理解,向公众传达了世界的声音,也把我们的声音传给世界。

三、《24小时》专题板块深入化表达成为常态,多元化的话语表达渠道,为公众深刻地理解新闻事件,并积极参与其中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有些新闻经常成为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而这正是公共新闻的一大特色。

(一)《24小时》新闻栏目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对突发新闻和时事提供更有深度的信息内容、背景资料、原因阐释和专家评论。③

大量背景资料的运用和前方记者的直播报道、电话报道,当事人、相关单位、相关领域内的专家等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使每个新闻点都得到解释。对一个新闻事件,观众有深层次和多角度认知的需求和渴望,仅仅关注事件本身是肤浅的,不能帮助观众看到事实背后所潜在的社会问题的根源。通过收看《24小时》,观众对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便于给观众提供有用信息和参考价值,从而为观众参与事件提供了可能。

(二)《24小时》栏目有板块专题深入化表达的特点,便于挖掘有价值的细节,为受众参与和互动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和可能。

在一般情况下,重要新闻都会采用专题、系列、连续报道等多种深度报道形式,通过多层次小标题进行全方位解析。④如《今日头条》《主播关注》和《今日面孔》板块经常做成专题报道的形式,围绕这个新闻热点做横向和纵向的延伸报道。如2013年11月20日,《今日头条》中《东北暴雪近尾声》这条新闻,《24小时》连续围绕暴雪做了八条短消息,内容丰富,真实感人,亲切生动。针对在暴雪中推车应不应该收钱的问题在网络上也进行了投票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度。环卫工人在雪中就餐的画面在微博和网络上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引起了人们对环卫工人的好感和同情,各大媒体纷纷对此画面进行了报道,可以说是全国人民在此次新闻中都进行了参与,这种参与和互动正是公共新闻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三)板块专题深入化有其自身的特色,适应了当前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的发展趋势。

“公共新闻重视具有相关性信息的全面报道和阐释,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建立社会的公共话语平台,将人们汇聚到一个能够互相了解、认识和理解的空间,从而增进对现实社会整体的观照和建构。⑤所谓的深度,就是对背景资料、相关观点和意见的搜集,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评论做出全面报道和阐释,从而使事件得到多层次全方位的解读。这正是公共新闻的报道方式。ITV新闻的一名编辑也说到:“新闻频道现在应该做的是提供背景分析、新闻评论和各类观点,而不是大量无组织的滚动新闻。”⑥可见,《24小时》的深度报道方式正是向公共新闻方向发展。

《24小时》虽然从以上这些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公共新闻倾向,但是它和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新闻还有一定差距。如公共新闻要求新闻从业者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介入新闻事件,以组织者的身份发起各种论坛,召开市镇会议,邀请广大公众参与讨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公共新闻要求大众传媒改变往日单兵作战的习惯,几家甚至几十家媒体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一项公民新闻事业计划,记者分享署名权,联合进行报道活动。如制定长期的公民新闻作战计划,并监督问题的解决等,这些都是《24小时》栏目还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之所以在同类民生新闻里较为出色,在于它不仅从节目选题、专题制作深度方面向公共新闻靠近,在节目的整体策划和编排方面也正向公共新闻方面探索。我国民主意识逐渐觉醒,公民意识逐渐增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愿望逐渐增强,媒体对社会公共新闻的普遍重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化的大趋势已不可阻挡。《24小时》栏目的成功,在于它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看清了民生新闻发展的新方向,与此同时,它还积极地抢占了这个制高点。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江西师范大学)栏目责编:吉 庆

注释:①朱 菁,江黎黎:《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探究》,《新闻实践》,2005(2)。

②曾 伟:《“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新闻知识》,2006(1)。

③{6}叶青青:《浅析英国24小时电视新闻频道》,《新闻传播》,2008(4)。

④吕 杰:《央视夜间新闻栏目“24小时”的特色、问题与对策》,《新闻世界》,2012(5)。

⑤罗 锋:《公共新闻运动:后民生新闻时代的媒体选择及其困境》,《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

猜你喜欢

选题栏目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关于栏目的要求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栏目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