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仰的真正意义

2014-08-26张欣之

声屏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者信仰培育

□张欣之

没有文化信仰的民族,就没有道德底线。在全社会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道德”和“信仰”再度不出意料地成为脍炙人口的词汇。通过加强信仰改善道德环境,进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这早已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然而,近几年来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曾经有个自鸣得意的感悟:相信已经发生的事叫信息,相信未来一两年发生的事叫信任,相信五至十年会发生的事叫信念,相信百年之后发生的事叫信仰。对于信仰,传统观念侧重于内容,即认为信仰就是一个单纯的意识形态问题,是各种主义争夺最激烈的阵地。信仰一旦以内容作为衡量标准,其风险自然转化为其内容的可检验性,即信仰归根结底是一种长期的预期,其内容能被事实检验为正确固然好,可以强化信仰。但如果现实一旦与信仰的某些预期发生冲突,就很可能出现信仰全方面的崩盘。信仰真正的价值在于其相信长远未来的思维模式。人区别于动物有诸多方面,但本质区别还是对未来的态度。记得卢梭在《论不平等起源》时曾举例,大意是一个野蛮人可以因为眼前的一瓶酒而卖掉晚上需要御寒的铺盖。此反例正说明了远见对人类进化的作用。只有远见才能体现战略高度的优势,而只有足够的高度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当下看到准确的出路,而且只有出路才能解决眼前或即将到来的困境。所以笔者可以断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要专注于信仰的内容,更要坚持信仰相信长久未来的思维模式。内容可能致使信仰崩盘,但思维模式是一种思维习惯,其作用是指导人类的行为不至于过于急功近利。

所以说,信仰的意义并非只是针对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会因为理性破灭而产生自我否定的彻底毁灭,但远见指导下的行为将最终实现信仰的意义。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过去的家庭背景可以“拼爹”,也没有当下的先天条件可以“坑爹”,剩下的只是憧憬未来的思维模式,从而把握住仅有机会,成为子女将会感恩的“亲爹”。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者信仰培育
理想主义者的宝贵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理想主义者是世界上的盐
理想主义者=爵式音乐=爵式人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