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送“新鲜血液”

2014-08-26曹红国

党员生活 2014年8期
关键词:积极分子入党流动

曹红国

近年来,宜昌市创新思路,在流动人员中培养发展党员,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积极为加强流动人员中党的工作探索新路径。2012年以来,全市在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2400余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750余名。

健全网络安新家

深入调查摸底,做到“情况明”。利用公安、计生、民政部门工作信息平台,结合流动人员清查管理工作,以网格为单位,开展流动人员摸底活动,建立专门的流动人员信息台帐,做到“户口信息、流动时间、工作地址、从事职业、联系方式”五个清楚,并实行动态化微机管理,建立优秀分子数据库,拓宽党员发展源头。

加大组建力度,实现“广覆盖”。在“两新组织”、流动党员集中地、小微企业等党建薄弱领域,采取单设、联合、挂靠等多种方式灵活设立党组织,力求不留空白点,使流动人员中的进步青年能够及时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全市1194家非公企业、482个社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市外建立了流动党组织55个,做到人流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哪里。

构建组织网络,注重“全渗透”。以兴趣相似、行业相同、距离相近等共同点联系凝聚身边党员,分类分片搭建骨干党员发挥作用的“微组织”,推动党组织向新兴领域延伸渗透。以“微组织”为阵地,切实解决流动人员困难,树立先锋榜样形象,引导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开展“外强组织安新家,内建阵地聚新人”活动,形成组织与流动人员间的良性互动,在服务中发现和凝聚优秀人才,在流动人员的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拓展党员发展覆盖面。

选优训强育新人

拓宽视野,变“近视眼”为“千里眼”。从外来优秀人员中“培”。充分利用城乡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加强对流动人员网格化管理,在城乡网格中发现能人,把他们培养成党员。从外出务工优秀人员中“育”。依托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外出青年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实行跟踪管理,探索培养农村青年入党、培养村级后备干部的新路子,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教育引导,变“等上门”为“引进门”。把发展党员工作关口前移,把培养教育工作做在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前,从思想源头上开始引导。利用手机短信、QQ群、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平台,定期向外出务工人员发布家乡发展变化、党的优惠政策等相关信息,调动广大中青年流动人员入党的积极性。

强化服务,变“一头热”为“两厢情”。在流入地成立“流动党员联络服务中心”,以就业帮扶关爱流动人员,以生活解困凝聚流动人员,为流动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促使外出务工优秀人员找到了组织。在流出地开展“把支部会开在群众家”活动,高度关注农村“三留守”问题,推行把机关党组织会议开到困难群众家中,听取意见建议,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激发了他们加入组织的愿望。

严把“三关”保质量

严把入口关。积极推行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制,采取党员推荐、群众推选、群团组织推优和民主测评等方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针对流动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明确提出“三个暂不发展 ”,即长期外出的暂不发展、无固定务工单位的暂不发展、工作成效不好的暂不发展,有效保证在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的质量。

严把程序关。严格发展党员审批程序,始终坚持“六个不批”,即没有经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的不批,未经党委一级集中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不批,没有经过政审和政审不清的不批,入党手续不完备、材料不齐全的不批,团员未经团组织推优的不批,没有经过公示的不批,进一步细化党员发展程序和规定。

严把评议关。重点联系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和正式发展对象的确定,预备党员的接收、转正等重点环节,都采取张贴公告、召开座谈会、上门家访及电话联系、发征求意见函等多种形式,在原籍地和务工地广泛征求村民群众及务工单位、同城老乡的意见,最广泛地实现“两地联动”。评议中,两地重点围绕素质、贡献、作风、守法四个方面进行,务工地的接收单位、公安、计生部门还要出具“鉴定”,严防“带病入党”。

(作者单位:宜昌市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积极分子入党流动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憨娃入党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流动的光线
新形势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标准及其衡量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