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向“农门”的别样青春

2014-08-26本刊编辑部

党员生活 2014年8期
关键词:黄梅县农村大学生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寒窗苦读十余载,金榜题名跃龙门,毕业后找一个体面工作,过上与农耕种养再无交集的都市生活。长久以来,这几乎是所有农门子弟最理想的人生蓝图。跨入21世纪的第2个十年,在国家“三农”政策调整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环境中,这一人生定式悄然发生了改变。

在黄冈市黄梅县,就涌现出了30多名“逆向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大多出身农门,毕业后在城市有着不错的发展,但受浓厚的乡土情结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所驱动,带着在城市打拼的积蓄和多年所学回到农村创业。本期《特别策划》采访组走进黄梅县,走近这群“逆光飞翔”的青年,品味他们——

走出光鲜的水泥森林,踏上泥泞的乡间小道,由都市白领成为新型农民,从“全村的骄傲”到面对家人乡亲的反对怀疑......城乡生活的巨大差异,时空、身份的转换,与传统观念的激烈碰撞,都是摆在回乡创业大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

这些大学生为升级传统农业做了哪些努力?创业路上他们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农村创业生活是否如梦想启航时设想的那般美好?如何让更多有抱负的大学生回到基层、扎根农村?

7月中旬,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黄梅各地展开了采访。

用知识改变传统行业

潘飞所在的养猪场,在距黄梅县城1个多小时车程的大山里。

驱车从县城出发,经过五祖镇,继而驶上东山的蜿蜒公路,途经五祖寺,继续向北。汽车弯过一个个人迹罕至的山头。终于,几排蓝顶白墙的建筑出现在记者眼前。这里便是潘飞的养猪场,距安徽省仅一山之隔。

“为了找这个地方,我可没少花功夫。你们看,这里远离居民区,三面环山,场房坐北朝南偏东15度,间距在10米以上,防疫、通风和日照条件十分理想!”从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潘飞在外工作了几年,2011年与人合资流转了150亩地办起了这个养猪场。

虽然场房建在大山里,可在功能设置和项目施工上一点也没马虎。“我们建了专门的实验车间,用于测量猪的各项身体机能和肉质纤维等数据。场房里面冬天有热水管道供暖,夏季有风机降温,任何气候条件下都不影响猪的正常生长。”潘飞告诉记者,所有污水、粪便都经过密闭式管道排出,经过三级沉淀,流入沼气池发酵,沼气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周边50多户农户家,供村民们免费使用。

守在这深山里3年多,虽然条件艰苦,潘飞却甘之如饴。2年前,他和助手花了8个月时间跑遍了周边3县7镇,成功搜寻到50多头濒临绝种的纯正“梅花星”猪种。这是一种本地品种的猪,肉质口感不错,但在外地品种的冲击下,近些年几乎灭绝。在华农博士生导师指点和潘飞的精心养殖下,“梅花星猪”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年出栏规模达到4500头。

就业再创业、根植特色产业、创办农业基地,拥有较强的市场、科技和品牌意识,是这些大学生创业者们身上共有的特点。李明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为通讯工程师,李明攀有着一份亮眼的履历:16岁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投身IT界,26岁随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然而2009年,他辞去年薪30万元的工作,回到妻子的老家黄梅县,拿出100多万积蓄流转了几百亩土地,当起了种粮农民。

早年被派往美国进修时,李明攀没事便往近郊的农庄跑,看美国农场主如何经营现代化农庄。在汲取了《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古人智慧的同时,他又吸收了当代《土壤生态学》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和杂交品种。”基于对农业的浓厚兴趣和理论研究,李明攀相信这种原生态的种植法会收获原生态的农产品。这就是他所探索的现代有机粮食种植方式。

劳作之余,李明攀用博客记录创业故事和图片,吸引了大量关注者的目光,甚至有人专程从深圳、珠海慕名前来参观学习。这让李明攀大受启发,决定用电子商务的模式销售自己的有机粮食。一年下来,虽然亩产量只有附近村民的6成左右,但是价格却卖到了别人的4倍。

2013年,李明攀继续打响“谦益”品牌,60%的农产品由网络售出,注册会员近500名,年销售15万斤大米、黄豆。眼下,李明攀流转的农田面积达到了1100亩。他告诉记者,准备拿出100亩作为样板田,提供种子、机械和技术指导,让乡亲们加盟种植。

“让周边乡亲们都受益。”这是潘飞和李明攀不约而同说到的一句话。

“农二代”们的时代担当

黄梅县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中,有30多名从事种养等传统农业。“为什么选择回农村创业?”采访中,记者不禁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回答不尽相同,原因也是多层面的。

“越是农村,越是基层,越有广阔的舞台。”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会长、中国分会会长郑雄伟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城市竞争比较激烈,各种创业的成本比较高,农村总的来说创业成本低一些,起点相对也低一些。”在制造业利润微乎其微的当下,农业绝对是为数不多的选项中最接近普通人的。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但在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中,89.3%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回老家工作、生活或创业的念头。影响年轻人返乡的因素中,46.1%的人指出老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太理想,以及缺乏健全的基础设施(6.7%),相对丰富的产业构成(6.6%)等等。

就业求生存,创业求发展。这意味着在选择创业的舞台时有着更大的自主空间,只要家乡符合基本的承接条件,选准了好项目,回乡就会顺理成章。

黄梅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势头,正为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了必要条件。黄梅县委书记余建堂就指出,黄梅县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近几年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产业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加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贷款的推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就业小额贴息贷款业务的扩大,创业融资环境不断优化,行政效能明显提升,为大学生回乡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们一下子签下了25年的租赁合同,这辈子就打算留下了。”江苏小伙子庄德雷正是借着黄梅县加快旅游开发的机会,与五祖镇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庄德雷跟着做园林绿化行业的准岳父和女朋友一起,在五祖镇成立了苗木花卉公司,除了承接五祖镇的绿化项目,还流转了几百亩山地,请了十几个当地农民一起种植苗木。“这里治安环境很好,百姓很淳朴,政府对我们也很支持,我们可以安心创业,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国家宏观政策的不断放开,同样为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空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逐渐加大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此外,“农二代”的背景让这些大学生也愿意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现代农业,再次备受关注。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让谁受益”等关键问题,同步构建完善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生产关系,是重要的议题。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李明攀说,高中时校长的

猜你喜欢

黄梅县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养在“深闺”天下知 黄梅县住建局擘画城市画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宣传更出色 让成效更出彩——黄梅县地方税务局税收宣传月活动回眸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赞农村“五老”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