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3—2013年《水浒传》英译研究综述

2014-08-22涂育珍

关键词:硕士论文赛珍珠绰号

陈 诚, 涂育珍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1983—2013年《水浒传》英译研究综述

陈 诚, 涂育珍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检索了中国知网1983—2013年间刊登的所有有关《水浒传》翻译的期刊文章、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并对这些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对近三十年间《水浒传》英译的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

《水浒传》;翻译;赛译;沙译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小说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目前为止,《水浒传》英译已有四个版本:美国学者赛珍珠的70回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以下简称赛译本)(1933);英国学者杰克逊的70回译本Water Margin(以下简称杰译本)(1937);美裔汉学家沙博理的100回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以下简称沙译本)(1980);英国学者约翰·登特-杨 和安莱克斯·登特-杨父子合译的120回本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以下简称登译本)(1994-2002)。

自此以后,国内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水浒传》英译的文章,为总结了解《水浒传》翻译研究现状,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水浒翻译”为关键词搜索了1983年到2013年所有英译相关文章,并同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网作为补充,共搜集到265篇文章,其中期刊189篇,硕士论文74篇,博士论文2篇。笔者对其进行了归类整理,以便更好地了解这30年间《水浒传》英译研究情况。

1 1983-2013年《水浒传》英译研究状况

1983-2003年间(包括2003年),发表的《水浒传》英译相关文章只有期刊,没有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1983—2003年《水浒传》英译文章发表统计

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20年间作品并不多,并且出现几年一篇作品都没有的情况。由此可知,1983-2003年这20年间对于《水浒传》英译的研究是极少的。并且很明显的一点是,此20年,没有出现一篇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故可以得出:在此期间《水浒传》的英译研究并未得到重视。

2004年以后,开始出现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2004—2013年《水浒传》英译文章发表统计

从中可以看出,除了2005年发表的文章比2004年少以外,整体来说,《水浒传》英译的研究是呈上升趋势的。博士论文2009年才出现第一篇,并且一共才两篇,相对来说很少,而2008年硕士论文的发表量超过了期刊的发表量。

以上是以年为单位对《水浒传》英译研究的一个概述,下面将对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这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

1.1 研究对象

《水浒传》英译研究对象在期刊和硕士论文中分布略有不同,见表3(博士论文仅2篇,故不列入表格)。

表3 《水浒传》英译研究期刊和硕士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分布比较

可以看出,期刊中,赛译所占比例最重,关于杰译本的研究为零。硕士论文中,赛译本和沙译本相差不大。与期刊不同的是,硕士论文中没有关于登译本的研究论文,且杰译本仅一篇。至于表中未例出的两篇博士论文分别是:唐艳芳2009年发表的《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和刘克强2013年发表的《〈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从书名我们可以看出,唐的博士论文是关于赛译本的研究[1],而刘的是四译本的对比研究[2]。

1.2 研究方法

《水浒传》英译研究中,较多采用的是举例分析。而这些文章中运用的翻译理论也是多种多样,大致有:接受理论、多元系统理论、意识形态翻译理论、后殖民理论、关联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目的论、语义翻译交际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其中,功能对等理论,多元系统理论,后殖民理论以及关联理论运用较多,特别是后殖民理论所占比例较大,有苏州大学沈靖宇2012年发表的《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水浒传〉中绰号的翻译》[3],郑州大学赵洋的《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研究沙博理版〈水浒传〉》[4]等。

此外,诸如认知学,阐释学,社会符号学,文体学,语用学,语言美学,生态翻译学等,这些学科知识也会被运用到《水浒传》翻译研究领域中。四川大学袁滔的《〈水浒传〉英译本文体学研究》,该文以文体学理论作为基础,采用新批评的研究方法,对《水浒传》及其两个主要译本中各种文体进行研究,归纳出各种文体的特点,探讨各种文体在英译中应关注的不同要素,从而达到了指导翻译实践和倡导从文体学视角关照翻译理论及实践的目的[5]。

除了举例分析法,对比分析也是研究《水浒传》英译常用的研究方法,影响较广的《水浒传》四个英译本每个英译本各有特色。虽然有四种译本,但引用最多的版本是赛译本和沙译本。所以对比分析中,两种英译本会被用来从字词层面,语句层面,结构层面,翻译方法层面等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期刊中有17篇对比分析的文章,其中就有14篇是赛译和沙译的对比。而74篇硕士论文中,总共有12篇是以对比分析法来研究《水浒传》的翻译的。如,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张荣梅的《从杂合理论看粗俗语的翻译——〈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与沙博理译本之比较研究》,该文指出粗俗语的翻译无论在语言文化上还是在翻译策略上,其杂合都是必然而必要的。《水浒传》赛译本和沙译本中粗俗语的翻译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合[6]。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关注译者主体性这一问题,译者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标准,译作的风格等。对译本优劣的评断不再局限于机械的片段摘抄对比,对同一篇章,同一段落或者字词的研究比较时,会考虑到译者翻译此段所运用的翻译理论,以及译者翻译目的。之前国内对赛译本的批评是“误译”“死译”“胡译”等等。可喜的是,这一状况已经慢慢在改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译者身份,译者目的等方面,力求从整体出发,给不同的译本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唐艳芳的《时代背景与译者主体的互动——论赛珍珠〈水浒传〉英译选材的主体性》指出,赛珍珠选择翻译《水浒传》而非其他中国小说,虽有时代背景方面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基于她本人对《水浒传》题材和语言风格的钟爱,以及作品本身的社会现实意义。该文从译者主体地位的历史演变和《水浒传》英译的时代背景出发,对赛珍珠在题材选择、内容取舍以及书名翻译等方面的主体性进行了考证,并指出她这种以“他者”边缘文化挑战“自我”中心文化的主观努力,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具有极高的解构主义价值和跨文化对话意义[7]。

1.3 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上看,这265篇文章涉及了很多方面,其中绰号、称谓语、译者主体性、词汇、文化、翻译策略、翻译目的的研究尤为众多。其他诸如书名、地名、回目、谶言、修辞手法、对偶句、自指语等等,也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1.3.1 绰号翻译

人物绰号起源于古代,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绰号的运用能够使其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贴近生活。《水浒传》中108好汉每个人都有符合自己特性的绰号,这些绰号将一个个英雄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且这些绰号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于是关于《水浒传》中绰号的翻译也变得不可轻视。研究《水浒传》绰号翻译的文章共18篇。安徽大学朱攀的《翻译伦理学观照下的〈水浒传〉人物绰号英译对比研究》,该文以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为指导,对比了赛译、沙译两部译作中人物绰号的英译,用来探讨其翻译策略的不同及Chesterman伦理模式的体现[8]。

1.3.2 称谓语翻译

相较于西方世界而言,中国的称谓语尤其繁复细密。因为中国文化中很多有特色的称谓语在英语中都无对应的词语,英文中的称谓语都较为笼统,比如,中文父母各方不同亲戚的称呼都是不一样的,父亲的妹妹叫姑姑,母亲的妹妹叫姨,而在英文中,都是aunt. 中西文化差异造成了文字语言上的差异,对于称谓语的翻译,也就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称谓语翻译的研究有12篇,其中,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路东平的《试谈〈水浒传〉中称谓的使用及其翻译》,从社会、文化、语言、历史及传统等角度出发,初步归纳和分析了《水浒传》中的各种称谓的使用情况,并且分析了一些较为典型的例证,对称谓的汉英翻译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9]。

1.3.3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主体的本质表现在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的特征中,而这些特征构成了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水浒传》英译译者主体性的文章有20篇,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艾贻博的《赛珍珠〈水浒〉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初探》,该文先是指出了译者主体性在当今翻译学研究中的地位,阐明了赛珍珠在《水浒》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都鲜明地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提出了译者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对译者主体性有较大的影响。最后总结,虽然译者主体性对于成功的翻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主体性的作用程度[10]。

1.3.4 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水浒传》涉及到的有习语、方言词汇、个性化语言等等,总共33篇。南华大学潘群辉的《从社会符号学视角看〈水浒传〉中粗俗语的英译》,该文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指导下,以沙译本和赛译本中粗俗语的翻译为例,对粗俗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得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有助于再现粗俗语的意义和功能;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有些意义的流失不可避免;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为翻译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翻译过程中意义的流失。最后得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粗俗语的翻译必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1]。

1.3.5 文化层面

中西文化本来就有差异,所以翻译《水浒传》时不可避免要遇到文化层面翻译问题,作者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采用何种方法来翻译都是值得注意的。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林波《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文化意义的再思》,通过对其文化原因和译本的文化价值的分析,得出赛译本反映出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尊重,并对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身份的明确与独特性的保持这一意义给予了肯定[12]。

1.3.6 翻译策略,翻译目的

翻译策略和目的的选定,奠定了一个译本的基调。归化和异化则是翻译策略中两种不同的处理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的方法。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靳吉丽的《从目的论看〈水浒传〉英译的翻译策略——对比两个英译本》指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而译者的翻译策略会受到诸如意图、语言功能、文化、文本类型、外部环境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文作者希望通过分析《水浒传》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能够为译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13]。

1.3.7 其他类型内容翻译的研究

其他类型的翻译研究还包括诸如书名、地名、回目、谶言、修辞手法、对偶句、自指语、人物语言等等。如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刘宏照的《试析〈水浒传〉部分专名的英译》,该文通过对沙博理和杰克逊译本的比较,发现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的两位译者在人名、地名翻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绰号翻译方面的一些误译。得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译者对原文和中国文化的误读这一结论[14]。

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可以肯定的是,《水浒传》英译的研究内容正在向多样化发展,不再局限于几个领域,不过这些新发展的领域研究还有待加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就是这些多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今后《水浒传》的译作水平,并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中外文化交流。

2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水浒传》英译的研究,已经慢慢受到重视,从前文可以看出,对《水浒传》英译研究的文章是逐年增加的。从2009年开始每年基本上都有几十篇以上。不过期刊所占比重最大,硕士论文已渐渐增多,唯一较少的就是博士论文,仅两篇。所以,关于《水浒传》英译的研究还是有发展空间的。至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法也就是常用的两种,举例分析,对比分析。而研究内容几乎涵盖了各个方面,有些是对单译本翻译的研究,有些是多译本同一词语翻译的研究,译者主体性这一点受到了很多人重视,主要也是缘于赛珍珠的翻译。《水浒传》涵盖了我国很多民族文化因素,外文译者的翻译还是很难完全表现,所以,本国学者进行《水浒传》的英译很有必要。虽则研究领域涉及了各个方面,但是部分作品的理论较主观,且疏于考证,得出了些武断的结论。有些研究过于浅显,流于表面。

总而言之,对《水浒传》的英译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起始阶段,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还有很多。目前很多都是扎堆研究,比如绰号翻译,译者主体性,文化这些方面的研究很多,而修辞手法,对偶句,自指语,人物语言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很少,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1] 唐艳芳.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刘克强. 《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 沈靖宇.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水浒传》中绰号的翻译[D]. 苏州:苏州大学,2012.

[4] 赵洋.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研究沙博理版《水浒传》[D]. 郑州: 郑州大学,2012.

[5] 袁滔.《水浒传》英译本文体学研究[D]. 成都: 四川大学,2006.

[6] 张荣梅. 从杂合理论看粗俗语的翻译——《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与沙博理译本之比较研究[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50-54.

[7] 唐艳芳. 时代背景与译者主体的互动——论赛珍珠《水浒传》英译选材的主体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2):78-82.

[8] 朱攀. 翻译伦理学观照下的《水浒传》人物绰号英译对比研究[D]. 合肥: 安徽大学,2013.

[9] 路东平. 试谈《水浒传》中称谓的使用及其翻译[J]. 社科纵横,2003,18(1):79-81.

[10] 艾贻博. 赛珍珠《水浒》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初探[J]. 科技信息,2013(26):199-200.

[11] 潘群辉. 从社会符号学视角看《水浒传》中粗俗语的英译[D].衡阳:南华大学,2010.

[12] 李林波. 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文化意义的再思[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6):115-119.

[13] 靳吉丽. 从目的论看《水浒传》英译的翻译策略——对比两个英译本[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2):113-115.

[14] 刘宏照. 试析《水浒传》部分专名的英译[J]. 湖北社会科学,2008(2):129-131.

The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s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Between1983 and 2013

CHEN Cheng, TU Yu-zhen

(CollegeofChineseandLaw,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By the search of all the periodicals, master theses and doctoral theses relat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and published in 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in the past 30 years (1983-2013),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ir study objects, study methods and study contents, with the hope of having an overview about the translations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in the latest 30 years.

Outlaws of the Marsh; translation; Pearl S. Buck’s translating version; Sidney Shapiro’s translating version

2014-09-01

陈 诚(1987—),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翻译研究。

陈诚,涂育珍.1983—2013年《水浒传》英译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341-344.

Chen Cheng,Tu Yu-zhen.The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s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between1983 and 2013[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33(4):341-344.

I207.412

A

1674-3512(2014)04-0341-04

猜你喜欢

硕士论文赛珍珠绰号
与绰号握手言和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名字在左,绰号在右
Next-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Cutting Tools: Superhard Materials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泰国来华留学生硕士论文语言特征分析及教学启示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博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辨析类硕士论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