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基于对广西某本科院校的调查

2014-08-22

科技视界 2014年7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理科用人单位

唐 银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0 研究背景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愈发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而理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严峻。纵观广西区内本科院校,理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不甚理想,就业率不高,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差等问题突出,被很多本科院校视作极为棘手的难题。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除了文凭以外,就业能力是一个重要条件。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再过于看中文凭,而更倾向于考查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团队协作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因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就业能力,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国际劳工组织(IL O)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1]。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定义为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国内大部分学者认同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发现、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该能力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3]。也有学者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和其他职业相关能力的整合[4]。

对于就业能力的构成,各家学派也都有自己的观点。ASTD定义了16项技能,分为5个类别:基本胜任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5]。CANS共定义了36项能力,分为3个类别: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6]。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分为个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7]。张丽华、刘晟楠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分为思维能力、自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应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五个因素[8]。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西某本科院校理学院中近三年的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该学院共有三个理科专业,近三年(2012届、2013届、2014届)的毕业生数分别为:262人,258人,217人。

1.2 研究步骤

本研究首先采用德尔菲法,以面谈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向16位专家进行征询,以确定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这16位专家包括广西某本科院校人事处处长、招生就业处处长,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广西邮政局人力资源部主任,柳钢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等。经过反复征询、汇总和整理,并结合国内外对于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最终确定本研究的评价指标,分为专业能力、个人素质、基本工作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六个维度,30项具体能力,开发出32个问卷选项,并制作成毕业生自评问卷和用人单位版问卷。随后,本研究向200名毕业生发放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同时,本研究还向40家近三年录用过该校理科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发放了问卷,并进行了访谈调查。问卷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用EXCEL2010处理数据表格。

2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中就业能力的各评价项目采用5分制计分 (1-很不符合,2-不太符合,3-难以确定,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毕业生自评问卷的六个维度得分分别为:专业能力3.93、个人素质4.73、基本工作能力4.00、社交能力3.66、适应能力3.74、求职能力3.68。具体各项能力得分如表1所示:

表1 毕业生自评问卷各项具体能力得分表

用人单位问卷中六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专业能力3.70、个人素质3.58、基本工作能力3.47、社交能力3.12、适应能力3.18、求职能力3.54。各项具体能力得分如表2所示。

对比分析以上两个表格后有几点发现:其一,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中各维度得分都不均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认为六个维度中社交能力、适应能力较弱,专业能力较高。可见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了计算机的常用操作、办公软件的运用以及基本英语水平等。但是他们不擅长交际,表达沟通能力较差,组织协调能力也较欠缺,说明在校期间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学习,生活学习较为闭塞,社会实践经历不足,缺乏工作所需的人际交往艺术和领导、组织能力。此外,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也较差,面对压力不少人不够坚强,选择逃避或者拖延而不是迎接挑战,面对突发事件往往不能镇定冷静地处理,面对变化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很多人不能很好的适应,在困难和压力之下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节以保持良好心态。

其二,用人单位的评价与毕业生自评的差距较大,尤其在个人素质这一维度。毕业生的自评分均值高达4.73,说明大部分毕业生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工作所需的敬业精神、责任心等,但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却认为毕业生并不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们的评分均值仅为3.58。问卷和访谈中不少用人单位都表示,很多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自我意识过强,习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而忽视他人的意见,部分毕业生对待工作不够踏实努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奉献精神,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得失,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够。在基本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三个维度上,用人单位的评价都较毕业生自评分低,同样反应了不少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眼高手低,较为浮躁。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跟工作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专业与实践脱节,工作中所需的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领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行能力,但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得较为迟钝、欠灵活变通,缺乏领导和决断能力,创新意识不足。毕业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上的实际表现比他们预想的差,特别在组织协调这一能力上,毕业生的自评分均值为3.67,而用人单位的评分均值仅为2.96,可见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磨炼,还不善于调剂各方关系,分配各项资源以使工作顺利开展。在面对压力和应对挫折这两项能力上,毕业生的自评分均值为3.55和4.04,不少毕业生认为自己遇到压力和困难还是有能力克服的,但用人单位的评分均值仅有2.94和2.83,说明毕业生在实际遇到压力和挫折时表现得并不令人满意,他们并不能够真正做到不惧压力,坚韧不拔。

表2 用人单位问卷各项具体能力得分表

其三,对于求职能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分较为接近,二者都认为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在与别人的竞争氛围中会更加努力,在应聘过程中不少毕业生都表现得较为自信,他们能够尽可能地表现自己,使用人单位看到毕业生优秀的一面,这说明毕业生具备了一定的应聘技能,学校也在就业指导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用人单位一致认为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能力,这一点毕业生也不置可否,他们承认自己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这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3 结论

经过实证调研发现,理科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存在明显的优势和劣势,优势主要表现在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求职应聘能力。劣势主要表现在自恃过高,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学与用脱节,缺乏待人接物的技巧等。要提高理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出发,找准自我定位,针对目前的问题一一进行攻破。

[1]卢秀峰.探究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2][6]焦静,冯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科学决策,2010,10.

[3][7]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8(3).

[4]余新丽,刘建新.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6,12.

[5]冯勇.国外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研究及其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

[8]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理科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不服输的理科男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天候地理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