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互通式”语文课堂更灵智

2014-08-21张卫林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刘老师风筝语文课堂

张卫林

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已经愈来愈得到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认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又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课标中多次提到读和写,这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必然实践的两种语文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在读中写,有效地促进读写互通,使语文课堂充满更多的灵智,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发现读写互通的课堂教学内涵丰富,途径颇多。

一、变标签式评价为感受式拓写

在许多语文课上都会听到这样的提问:从××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呢?课文学完了,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呢?面对××的雕像你想说些什么呢?这些提问能引起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把握文本,具有人文性的教育意义,学生的答案也似乎很有深度,但是,总感觉有些隔靴搔痒,并不是学生从心灵深处与文本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就像在给评价主体贴标签。

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语文十一册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课文学完了,这样一株神奇的高原柳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高原柳真不简单,我很崇敬它,它给了我战胜逆境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生:高原柳不怕艰难,顽强不屈的精神令人学习。

生:高原柳——你超乎想象的生命力真让人感动。

生:你面对干旱和酷寒没有倒下,承受雷轰与电击没有屈服,你真是我的榜样。

诚然,这一片段的教学中,学生回答得比较精彩,而且似乎心灵深处也种下了勇气和信心的种子, 学生说得这样“发自肺腑”,感受颇深,但驻足细想:学生真的在如此的语言实践中获得了真知、提升了人文素养,收获了人生启迪吗?且不说他们是不是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动,就看这些说的内容大都好似重复着个别优等生声音,有些稍做变化就适用于所有的课文,这样不假思索,不切实际的空洞表达怎能培养智慧、启迪心灵呢?语文课堂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举手踊跃,可是一站起来,表达的语言却是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语句凌乱,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可是一时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用什么样的语句来说,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怎么办?

“非宁静无以致远。”遇到如此问题,我一般的做法是:提出问题后,先不急着让学生举手发言,即使有个别性急、思维敏捷的学生举起了手,我也会让他们静一静、等一等、想一想,把要说的语言组织一下,可以自言自语,可以同桌互说,这样走上一个来回,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练,语言得到了实践,条理得以理清。接着让学生进行全班性的大组交流,边交流边指导,边说话边评价,学生既得到方法的点拨,又受到语言的启发。最后,让全体学生动笔把自己的心声写下来。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语言由感性的、杂乱的、套路的表述,变成理性的、条理的、灵感的释放。真正实现由千篇一律、拿腔捏调,标签式评价向个性张扬、情真意切、感受式拓写的转变。

二、变机械式训练为灵动式乐写

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提倡学生在读中写,读写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应是有机的、灵动的实践,我们不提倡为写而写,更不提倡那种索然无味的机械训练,因此,写要真正贴近阅读文本,紧吸阅读文本的“文气”;要真实走进学生生活,紧接社会生活的“地气”。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学生感悟人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要努力探索出既融进了文章情感和内涵,更包含着学生对学习的浓厚探究兴趣的写的实践;教师要在教学预设时,设计好写作的环节;要在钻研教材时,把握好写作的基点;要在选择教法时,衔接好写作的悟点。学是为了用,读必融合写,这样学生才乐于写、精于写,必然会成于写。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十二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师:画家善于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表现美好景物,作家善于用自己精妙的语言描写动人的场景,歌唱家善于用自己动人的歌喉咏唱经典曲目,同学们,面对可亲可敬的刘老师,你打算怎样赞扬他呢?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老师,把那令你感动的瞬间留下来吧!

生默读课文并画画写写。

师:下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生:小组交流,教师行间巡视,相机选择组别,参与学生的交流。

师:刚才巡视中,我发现同学们交流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把美妙的收获拿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分享。

生:刘老师讲女娲造人,笑谈自己的残疾,这一场面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我的心里都会产生一股辛酸,心底都会升腾起浓浓的崇敬之情。

生:刘老师和学生合作放飞风筝那个瞬间使我印象深刻,我的梦境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温馨的场景。那即将飞上蓝天的风筝是那样的自由,是那样的畅快!

生:刘老师像小孩一样,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的画面永久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他淳朴得真实、开朗得纯真,真好!

生:我也是被这样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追赶线端的场景感动了,我读到这儿真的笑出了眼泪,太感人了,是生活给了他快乐,给了他自信。

师:大家说得太精彩了,老师也被你们的理解,你们畅谈的瞬间震撼了,我想,应该把这精彩而富于灵性的语言及时记录下来,如果让我们写一篇《读<理想的风筝>有感》的读后感,这样的感悟一定是最美的。

生静静地写作。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学生动笔写作也是如此,以上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学完全文,通晓刘老师的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走近刘老师,回顾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由于充分得到文本的滋润,刘老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真实起来,也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心中,因此,交流中顺畅的表达,思维的凝练都是水到渠成的。最后结合写读后感,让学生把心中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学生兴趣盎然,笔下生花。这样的练习,随文生成,随读写就,毫无矫揉造作、生搬硬套的痕迹,读写的无缝链接需要我们摒弃机械,倡导灵动。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适时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写的实践,读写互通,适量地激发与文本关系密切的写作点;实现读写的无缝链接,点燃学生乐写,会写之焰;鼓励学生在写中学习语言知识,提升语言素养,真正使读写融为一体,比翼双飞。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老师风筝语文课堂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