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台两地棒球运动发展的差异及其启示

2014-08-20梁洪

体育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棒球队棒球广东

梁洪

摘 要:棒球运动退出奥运会给棒球运动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广东棒球运动也面临着发展方向的选择。为了借鉴台湾地区棒垒球运动开展的成功经验,以便取长补短,促进广东地区棒垒球运动的发展,对粤、台两地棒球运动发展历程、开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看到:广东棒球运动群众基础薄弱,场地建设不足,资金短缺,组织管理制度、竞赛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远远落后于台湾地区。借鉴台湾棒球的发展经验,辨证地看待棒球运动退出奥运会给广东棒球运动带来的影响,借助现有条件,以高校棒球运动发展作为关键点,给广东的棒球运动发展带来机遇。

关 键 词:棒球运动;广东;台湾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3-0069-06

2005年10月7日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上,与会委员通过投票,最终决定将棒球和垒球两个项目“淘汰”出奥运会,使其无缘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1]。这个决定给世界棒垒球运动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失去“奥运战略”的强大支持,世界棒垒球运动的发展将失去各国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巨大支持,将严重影响棒垒球运动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此时,中国的棒垒球运动刚刚开始蓬勃发展,广东在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组建棒球队,之后多次在全国棒球比赛中都获得较好的名次[2],是我国棒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广东的棒球运动将何去何从?粤、台两地隔海相望,都是19世纪末从外国传入棒球运动,距今都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历史的原因,粤、台两地的社会发展进程、政治体制的不同,使得两地棒球运动的发展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了“三级棒球”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棒球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3],目前整个台湾地区的后备人才充足、竞赛体系完善、球队数量众多,台湾的棒球竞技水平也稳居世界前列。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粤、台两地棒球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比较两地棒球运动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找出两地之间的差距与分析其原因,为推动广东地区的棒球运动的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1 粤、台两地棒球运动发展历程比较

1.1 台湾棒球运动发展历程

棒球运动在台湾的发展,如同一个世纪以来台湾社会变迁的缩影。从日据时代(1945年以前)的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棒球运动开始,到战后时期(1945—1960年代)的社会棒球的蓬勃发展,再到三级棒球时期(1960—1980年代)的棒球民族主义狂热,到最后成棒时期(1980—1990年代)在国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及职棒时期(1990年代至今)形成完善培养体系,最终迈向多元化发展的历程,

台湾地区棒球运动的传播是在日本殖民统治的背景下开始的。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开始了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棒球运动也是在这个时候从日本传到了台湾,台湾早期棒球运动的发展都受到日本的影响。棒球运动传入台湾的最初十余年间发展得很快,驻台的日本部队、驻台的日资企业、政府部门都逐渐成立棒球队开展活动,但参与的都是来台的日本人。1906年3月,台湾史上第一支有史料可考的学校棒球队成立,从此以后棒球运动逐步在日本人开设的各类大学、高中开展起开。1921年成立高砂棒球队,标志着棒球运动开始在台湾原著居民中传播。为了达到用棒球运动教化台湾原住民的目的,日本人在高砂棒球队基础上组建了“能高团”棒球队与台湾西部当地的棒球队进行交流比赛,随后又安排“能高团”棒球队赴日交流比赛,虽然战绩平平,但通过比赛也展现了台湾原住民天生特有的爆发力,证明台湾原住民也可以在棒球场上与统治台湾的日本人平起平坐,增强了台湾原住民参与棒球运动的自信心。随着棒球运动在台湾原住民中日益普及,棒球水平也不断提高,与日本的棒球交流也日益增多。台湾从1923年至1940年间均选拔代表队参加日本最高水平高校棒球比赛——甲子园大会,最好成绩是1931年嘉义农林棒球队获得了亚军。

二战过后,台湾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由日本带来的棒球运动却被保留了下来。这个时期的台湾棒球是以各民营机构组队参与的业余棒球运动为主流,球员也都是各机构对棒球有兴趣的员工所组成。在这段时间也纷纷举办各种类型的棒球比赛,重要的棒球赛会有:民声杯棒球赛、“全国” 运动会、省运棒球赛、台北市市长杯软式棒球赛等。去掉“殖民主义色彩”的台湾棒球运动变得纯粹,逐渐融入到台湾普通人民的生活中。

1969年,集中全台湾优秀少棒选手的金龙少棒队参加世界少棒锦标赛并一举夺得冠军,这是台湾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冠军”,全台上下受到鼓舞,棒球运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首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这批金龙少棒队球员后来集体进入台北华兴中学就读,继续打青少棒、青棒。从1969到1991年,台湾少棒队总计拿到15次冠军;青少棒则从1972年首次参加世界青少棒赛即夺得冠军开始,到1991年20年间共获得17次冠军;而青棒则从1974年开始参加世界少棒联盟于罗德岱堡所举行的青棒赛,一直到1991年18年间共获得13次冠军。20世纪70年代也是台湾经济起飞的时代,棒球运动获得了大量资金支持,各级学校纷纷成立棒球队,棒球运动在大学、中学、小学中普及开来,台湾进入了三级棒球时代。

1971年10月台湾退出联合国以后社会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处境日益艰难,台湾民心士气低落。台湾棒球取得的优异成绩此时就产生莫大的激励作用,棒球成为了台湾人民找回自信心的依靠。从此,每一位棒球选手,都被台湾媒体称为“棒打洋人”的“民族英雄”,整个台湾社会陷入棒球民族主义狂热的时代。棒球运动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成为了民族情感的宣泄的途径。疯狂、畸形的发展最终导致了优秀球员过度集中、合法超龄、赌球等不正常现象的出现,基层球队数目急速衰减。

1975年之前,台湾主要由社会企业球队的成员组成代表队参加国际比赛,成绩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台湾棒球队由于会籍问题缺席了所有国际比赛。1982年9月的第27届世锦赛,是台湾棒球队重返国际赛场的第一个比赛。此时,三级棒球出身的球员已经成年,成为了台湾棒球队主力。比赛结果不负众望,以6胜3败的总成绩获得参赛史上最佳的第4名,仅次于传统棒球强国韩国、日本与美国。1983年7月的第6届洲际杯,台湾成棒队在准决赛以1比2不敌美国队而届居季军。1983年9月,台湾成棒队在决赛中战胜日本获得了第12届亚锦赛冠军,也顺利赢得了台湾历史上首个洛杉矶奥运参赛权。台湾成棒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棒球表演赛中获得铜牌,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中(棒球第一次被列为正式项目)获得银牌。1984年10月在古巴举行的世锦赛勇夺史上最佳的亚军。随后在1986年及1988年的世锦赛,台湾棒球队两度获得季军。由于国际比赛成绩优异而稳定,因此台湾被称为当时世界业余棒坛五强之一。endprint

1990年3月17日,在兄弟饭店董事长洪腾胜的主导下,成立了“中华职业棒球联盟”,使得台湾继日本、韩国之后,成为亚洲第3个正式成立职业棒球运动的地区,共有6支球队,台湾的棒球运动自此进入另一个全新的多元发展阶段。

1.2 广东棒球运动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棒球运动是在19世纪末的晚清洋务运动历史背景下传入中国的,首先由留美、留日学生和归国华侨引进,后经外国教会学校、基督教青年教会的提倡,逐渐在中国部分地区开展起来[4-5]。当时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社会动荡,棒球运动只能在北京、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开展。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棒球运动才逐渐发展到广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省的一些大城市[4]。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多灾多难的中国又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战火纷飞,社会更加动荡。虽有基督青年教会在广东的广州等地开展棒球运动,但受限于场地器材的缺乏,没有官方的组织和推广,棒球运动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一个稀罕的运动,广东的棒球运动只能在教会学校等有条件的小范围开展,没能在普通群众中传播与普及。

1949年解放前,在解放军中就有开展棒球运动,当时是当做士兵锻炼身体的活动开展。解放后,棒球运动继续在一些部队中开展,增强体质的同时丰富战士们的精神文化生活。1959年,棒球被列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各省市、各行业、部队都纷纷组队,广东也首次组建棒球队参加了该次棒球比赛。最终,有来自全国的32支棒球队参加,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棒球运动发展的新高潮。1959年,广东省队的成立也促进了广东高水平棒球运动的发展。但是,随着文革的开始,全国体育运动发展都陷于停滞状态,国家队解散,广东棒球队也随之解散,广东棒球运动的发展又再次陷入低谷。

1978年重新组建国家队,各省逐渐恢复省队建制,1979年广州市棒垒球协会重新建立,并在当年举办了首届广州市棒球锦标赛,共有17支队伍参加。同时,棒球运动在佛山、顺德、湛江、茂名等地也相继开展起来。1981年5月,广州市中学生队都获得了全国少年(中学生)软式棒球赛的第4名。1983年8月,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少年棒球赛亚军。1988年,广东确立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条龙”三级训练制,大力发展学校棒球运动,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八十六中、广州市十七中、广州市十一中、广州市一中、广铁一中、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大中学校里逐步开展这项运动。1989年起,广州市中学棒球优秀选手与广州体联联合组成广州市少年业余棒球队,进行正规的业余训练,比赛成绩不断提高,当年就获得全国少年棒球赛季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棒球运动进一步地得到社会和外商的支持,广东棒球运动获得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1990年,在天河体育中心兴建了三井少年友谊棒球场、兴办广州青少年棒球学校,广州市成为国家开展硬式棒球运动的重点地区,一切都有利地推动广东棒球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广东棒球运动继续活跃在全国各种赛事上,成绩优异。1994年,广州队获得全国少年棒球冬训比赛的第2名,获得全国儿童软式棒球冬训赛第3名。1995年,广州队获得全国青少年软式棒球比赛冠军。1997年,广州队获得全国青少年软式棒球锦标赛亚军。

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省棒垒球队就开始参加全国性各项赛事。至1995年,广东棒球队、广东女子垒球队同时成立。从此,广东棒球队、垒球队便成为两支独立的队伍,各自开展训练比赛。1999年,广东队获得全国棒球锦标赛第3名。

2002年开始中国棒球联赛,广东以省队为基础成立了“广东猎豹棒球队”参赛。2002年,广东队仅夺得棒球联赛第4名、中国棒球锦标赛第5名。但时隔一年,广东队就获得了2003年中国棒球联赛第3名、中国棒球锦标赛冠军。2009年,广东队获得了全国运动会棒球比赛的冠军。2010年,广东队获得了中国棒球联赛、中国棒球锦标赛的双料冠军,将广东的棒球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广东的棒球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5]。

2 粤、台两地棒球运动开展的差异

2.1 群众基础、场地和资金差异

1)台湾地区。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台湾棒球运动始终在曲折中坚持前行。在经历了日本殖民时期的不甘、三级棒球的狂热、赌球风波的低谷、职棒时代的多元发展,台湾地区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棒球发展道路。

从发展历程来看,台湾棒球运动的发展有个特点:不管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如何变革,台湾棒球运动始终保持着连续性发展,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百年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台湾人民真正接受的不仅仅是棒球运动本身,更是整个棒球文化,棒球运动真正被台湾人民融入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父亲带着儿子在自家后院玩棒球”这种在美国、日本、韩国等棒球运动发达国家随处可见的场景,在台湾的大街小巷也屡见不鲜。“呷饱看野球”(台湾话,“吃饱看棒球”的意思)就是当时台湾社会棒球开展现状的写照。目前,台湾各级棒球队伍数量众多,拥有406支小学棒球队、166支中学棒球队、32支大学棒球队、11支社会棒球队、4支职业棒球队;台湾现拥有184块专用棒垒球场(棒球场32块、垒球场152块),其中可用于专业队进行比赛的标准场地17块。绝大部分球场由政府规划、兴建和维修,所有权属于政府,日常交给协会分级管理。这些棒垒球场地有着严格的使用规定,保证了全台湾各级棒球队日常训练、比赛的需要。32块棒球场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成棒大学棒球队、业余棒球队、职棒球队;152块垒球场则主要由慢投垒球队、快投垒球队、青少年棒球队使用。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三级棒球时代,台湾经济的起飞为的台湾棒球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证。为摆脱2008年赌球风波的影响,台湾教育署在2010年增加了对棒垒球运动专项基金的投入,提出了“台湾振兴棒球计划”[7]。根据专项基金的使用规定:中、小学球队的专项基金按各县下拨,每县或区(市)中、小学比赛前5-6名的球队,每队每年会有50至80万台币专项基金;大学甲组球队前16名,按成绩每队每年可得到120~200万元台币专项发展基金;甲组城市队每队每年有1 000万台币的专项发展基金;职棒球队只要成立二队,每年就能获得1 000万台币的政府专项基金。这些专项发展基金可用于球队聘请高水平教练、改善球队训练条件等。除了政府专项基金的支持,各级球队根据成绩的高低还能获得数目不等的企业冠名费、赞助费,例如,大学甲组前16名的台湾文化大学棒球队每年的经费就多达500多万元台币(200万元政府专项基金、300多万元企业赞助),这些经费足够保证球队聘请教练、补充装备、比赛、训练等日常开销的支出,让球队的发展没有了后顾之忧。在职棒方面,台湾的职业棒球队职棒球队只要是成功组建二队,每队每年就能得到1 000万台币的政府支持基金。台湾的职棒均采用俱乐部商业运营和管理模式,球队自负盈亏,球员收入稳定,平均每月收入12.74万元新台币(约合2.6万人民币)左右,明星球员收入更高。职棒球员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激励着台湾无数年轻的棒球选手不断努力向着职业球员前进。endprint

猜你喜欢

棒球队棒球广东
打棒球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棒球
广东舆情
“大”一号棒球服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广东剿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