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光逐影 聚焦时代

2014-08-19燕子

焦点 2014年6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摄影家深圳市

燕子

雨过鹏城润,风来花木香。在百花烂漫的春天,深圳文学艺术界大家庭又一成员诞生了——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深圳市摄影家协会于4月11日正式成立,并选出刘应力为主席,王文舵、王琛、孙成毅、陈富、余海波、郑丽萍、赵青、钟国华、秦军校(按姓氏笔画为序)为副主席的领导班子。

摄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艺术门类,摄影作品是不可复制的文化产品。它清晰地记录历史事件、社会文化、人文景观、新旧变迁等事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保存和流传历史,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深圳摄影,在特区成立之前已有发端;特区成立之后,更一度首领风骚,在深圳摄影艺术发展史、甚至在中国摄影史刻下一个个意味深长的独特瞬间。在深圳市摄影家协会成立之际,回望深圳摄影的发展轨迹,可谓步步登高,无限精彩。

队伍:从“一个人”到“全民普及”

2012年春,一个题为“深圳摄影学会成立30周年精品展”的展览在深圳美术馆举办,该展分为“1978年以前:一个时代一个摄影师”、“1981~1990:影像升腾 蓄势待发”、“1991~2000:厚积薄发 空前活跃”、“2001~2011:读图时代走向世界”四个部分,简洁地概括了深圳摄影发展的几个历程。

1978年以前,“一个摄影师”指的是何煌友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艺术家,何煌友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摄影事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他逝世,他用相机忠实地记录下深圳地区社会的发展。他以一个普通人以及摄影家的视角,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创作出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的摄影作品,留下了大量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伴随着深圳特区的成立,深圳摄影掀开了大发展的篇章。1980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深圳市第一个文艺团体——深圳摄影学会成立。从最初的20多个会员,迄今已发展至700人的规模,涌现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摄影家。除了深圳摄影学会,一批摄影社团如雨后春笋冒出:1985年,罗湖摄影学会成立;1995年,深圳市艺术摄影学会成立;2004年,深圳企业家摄影协会成立;2006年,深圳市老年摄影学会成立;2007年,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成立;深圳市新闻摄影学会、深圳市职业摄影家协会、深圳市女摄影家协会、深圳市警察摄影协会、深圳市体育摄影学会等也相继生根发芽。

在深圳,摄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事摄影的专业、业余人士的数量日益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全市目前已有大小摄影协(学)会60多个,会员近万人,摄影爱好者超过2万。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数码技术的提高,深圳人对摄影热情增长,形成“全民普及”的态势。公众中的摄影迷,为摄影事业注入一股全新力量。摄影创作不断升温,摄影展赛一个接一个。在题材上,风光摄影、新闻摄影、专题摄影、人物摄影、静物摄影、广告摄影百花齐放;在表现手法上,纪实摄影、创意摄影、针孔影像、观念摄影、实验摄影、数字影像再创造等各出其招。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深圳摄影界自觉地向艺术性贴近,用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等独特的摄影艺术语言,追求独创性、艺术性、时代感,构筑摄影艺术的美,提升摄影面对生活实体的再现能力、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术业有专攻的专业摄影家们与群众摄影互相映照,取长补短,共同编织深圳摄影的光彩华章,逐渐形成专业化、品牌化、大众化、多样化的格局。

成果:为深圳保留一份影像图谱

在1984的第1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深圳一鸣惊人,包揽了金、银、铜奖,周顺斌的《升》、钟国华的《升腾的特区》、孙成毅的《蓝天的诗行》至今依然是深圳摄影的旗帜,此外还有9件入围作品,深圳摄影界以强劲的实力在全国异军突起。

此后,深圳摄影作品在全国、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为深圳赢得很高荣誉。其中,何煌友被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授予“杰出贡献荣衔”、“银质奖牌”和“E-FIAP奖牌”;继1984年周顺斌的作品《升》首获全国影展金牌之后,杨晓蔚、廖俊鸿先后凭借作品《构成》、《清洁家园》再次摘得全国影展桂冠;孙成毅、王琛、贺建华相继捧回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纪实摄影家杨延康、张新民以平民视角长期关注的专题摄影《藏传佛教》、《包围城市》赢得“沙飞摄影奖”殊荣;新闻摄影人余海波、赵青以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表现力收获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威望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艺术类二等奖和一般新闻类银牌奖,赢得业内的尊重;孙成毅的《聆听大地》、钟国华的《西藏的孩子》、余海波的《中国大芬油画村》等成为中国摄影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新生代”摄影师黄京的摄影作品《视觉的纯粹》,以青年人特有的锐利触角与前卫意识,获得徕卡摄影奖评委的青睐,夺得2011徕卡最佳新人奖。

据深圳美术馆和深圳摄影学会于 2007年共同主办的“绚烂·光影——深圳摄影家历届全国、国际常设性影赛获奖作品展”的征集结果,深圳摄影家获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常设性全国、国际影赛的金、银、铜奖作品,获中国艺术摄影家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常设性全国、国际影赛的金奖作品,获国际大型常设性影赛(含国际沙龙)的金奖作品,共67幅(组),包括周顺斌的《升》、何煌友的《春雷》、钟国华的《升腾的特区》、孙成毅的《蓝天的诗行》、刘伟雄的《两代人》、刘伯良的《建设者》、郑丽萍的《辉煌的深圳》、王文舵的《千年等一回》、王琛的《人与自然(组照)》、苏伟明的《深圳之夜》、余海波的《中国大芬油画村》等,这些作品已由深圳美术馆收藏。如今,深圳摄影家历届全国、国际常设性影赛获奖作品数目已大幅提升。

深圳的摄影创作活动十分活跃,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们积极为省、全国和国际级的摄影艺术展览和比赛组织创作送稿,屡获殊荣。深圳也为众多作者创建并提供了一个个良好的摄影平台,打造出多个品牌活动。如由深圳市职业摄影协会、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等共同举办的“吾城吾乡摄影年展”,由市文联主办、市摄影学会承办、蓝月谷文化发展公司协办的“视觉深圳——数码创意摄影大赛”,由市文明办、市文联、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协办,市职业摄影协会承办的“美丽深圳”摄影大赛,由市艺术摄影学会创办的全国“群艺杯”摄影艺术展览、“外来青工风采”摄影大赛等,各有侧重、各有特色。这些艺术创作和活动,为深圳摄影界注入了先锋姿态与纪实精神,传播人文精神,营造深圳创意文化氛围,激励和带动摄影人,用影像记录美好生活,用镜头见证城市变迁,创作留存城市影像。

在深圳摄影家的镜头下,有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人物肖像、突发事件、精彩瞬间等等,但是深圳题材始终是最大的特色。一直以来,深圳摄影家更关注深圳的城市生活,关注身边的大事小事,用摄影家的视角,记录了深圳生活的许多精彩瞬间,为深圳保留一份影像图谱。

新起点:构建摄影大格局

随着深圳摄影走向多元态势、全民态势,摄影观念、摄影创作方式、摄影队伍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摄影的生产、服务、传播、消费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让摄影者拥有自由的创作空间;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摄影创作的快速成像和后期制作提供了便利;各级各类摄影活动、摄影展览、摄影比赛,为摄影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社会各方面、各单位借助摄影形式进行宣传包装,也为摄影者提供了很多创作的机会;而网络的发展,更为摄影者拓展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

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做先进摄影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如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摄影艺术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特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尽可能多地团结和凝聚广大摄影工作者,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如何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为繁荣摄影创作服务;如何把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和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统一起来,规范和培育摄影艺术作品的市场;如何整合、优化深圳摄影全局结构,铸造深圳摄影群体品牌,形成摄影大格局,实现摄影大繁荣,成为深圳市文联、深圳摄影界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在这种态势下,深圳市摄影家协会应运而生。它将承担起全市摄影艺术界组织、协调、统筹的职责,成为各摄影社团相互沟通、交流和整合的一道桥梁,致力于资源统筹与合理利用,构建深圳摄影界的整体合力与优势。

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深圳市摄影家协会将团结全市摄影界,共同开创深圳摄影艺术事业的新纪元。endprint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摄影家深圳市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论摄影艺术
林玲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