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言

2014-08-18

中国报道 2014年8期
关键词:公车改革生态

经济学家、东南大学教授华生 7月2日

住房公积金是从新加坡学来的,但人家大多数国民住在低价租屋即政府提供的保障性公寓里,我们学的不伦不类。这个制度名不符实而且是劫贫济富,又大大加重企业负担。故此早该废除代之以对首次购房者的利息和税收优惠。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 7月7日

中国证券市场的融资者得益比较多,投资者的得益则相对要少,这是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的根本性问题,包括退市在内的各项制度进行更中立的设计,将逐步改变偏向融资者的情形,中国股市才有了“希望”两字。

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 7月8日

新一轮国资改革,以管资本为重点。在地方版改革方案中,体现最充分的是上海和重庆。两市均提出试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打造一个纯持股平台,只管国有资本,不做产业或资产经营,属于国有全资的特殊机构。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7月12日

纵观银监会35号文,字里行间透露出监管者“以合规破刚兑”的努力。对银行理财体系多方面“独立”的要求,即是为破刚兑奠定制度框架,是最终转变到法人资产管理公司的过渡。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 7月15日

经济泡沫化的最高境界——寺庙发财,和尚也跑路。无论是穷庙富方丈,还是富庙穷方丈,当世外高人不再清静时,寺庙放贷、和尚集资就不再奇怪。人们对炒钱的狂热与痴迷,才是经济泡沫化——无心实体、鄙视创业和创新。

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建国 7月16日

当前,各地以生态经济为亮点的生态工业园、农业园、产业集聚区纷纷设立,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言必称生态。在此背景下,一些污染项目偷换概念,冠以生态之名重新推出,生态经济的范围被无限放大,忽悠政府、忽悠百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7月18日

根据过去经验,多数稳增长措施只是刺激政策,带来的反弹效果持续时间有限。2009年只带来了三个季度反弹,2012年5月只带来了一个季度,2013年7月至8月也只有一个季度的反弹,今年估计也只能带来一两个季度的反弹。

经济学家邱晓华 7月21日

透过中国经济的表象,真正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来自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广大民众希望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有更充实的精神生活,能够更体面有尊严地全面发展,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公车改革破冰

7月16日,官方公布了国家层面的公车改革方案,标志着徘徊了20年的公车改革大幕终于全面开启。在多地试水改革的基础上,国家统筹的车改进程能否真落地、见实效,伴随改革而来的车辆和人员如何妥善处理,改革前路,诸多难题仍待破解。

北京理工大学政府经济学教授胡星斗 7月22日

公车改革近二十年,以前都是地方试验,补贴演变成变相福利,公车照坐。当改革改到了当权者头上时,没有监督没有民众参与的改革反而可能强化特权和既得利益。这次自上而下的中央机关带头的改革或许不一样,体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7月22日

本轮改革最大的不同,就是改革氛围比较好。第一,契合反腐的高压态势,与国家改革的大势吻合。第二,方案操作性较强、具体化程度较高。第三,改革本着社会化、市场化、货币化的原则,方向正确。第四,尺度适度,给予了地方改革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7月22日

目前看,有几个问题比较敏感。第一,官员会不会拿超标车补,这在审计、财政等应该得以体现;第二,公车取消后,有的人可能会找企业借车,我称之为“私车公用”,需要加以防范。

猜你喜欢

公车改革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公车上书”不是“戊戌变法”开始的序幕
改革创新(二)
第二批公车拍卖总成交902万元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