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横滨中华街的多文化共生

2014-08-16陈慈玉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关帝庙横滨多元文化

〔摘要〕 日本明治开港后,横滨逐渐形成现今之中华街。中国人陆续来到日本,为满足口腹之欲,出现了以他们为对象的餐厅。在中华街店铺中,饮食店相关业(包括食品关系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70年代日本经济之景气与基础建设的齐全,以及中日建交,促进中华街观光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文化共生的景象。其中关帝庙历经地震、战灾、火灾等破坏,但皆一再地重建。位于中华街中心部之关帝庙,可谓扮演着横滨华侨精神支柱之角色。而关帝诞辰艺能之公演是华侨把自身之传统文化,以艺能形式引荐给日本人或观光客的方式,也是向外界诉求横滨华侨多元文化认同之手段。两所中华学校除持续以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播为大目标外,也加入英文、日文的教授,以三语教育为基础,希望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学生个人将来能选择得以在日本生存的职业。

〔关键词〕 横滨;中华街;关帝庙;中华学校;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K25;K3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4-0148-07

①例如《朝日新闻》神奈川版(1978年3月-1979年4月菅原幸助《日本の华侨》)、《日本经济新闻》(《华侨-商才民族の素颜と实力》,1981年)、《神户新闻》(1981年9月-1982年3月)、《素颜の华侨》(人文书院,1987年)等。

〔作者简介〕陈慈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北 11529。

一、前言

战后直至1970年代为止的日本华侨研究,内田直作的《日本华侨社会の研究》〔1〕可说是经典之作。因为关于战前日本华侨之原始资料几乎无存,故不得不仰赖内田的研究。1970年代以后,日本报纸连载不少华侨相关讯息,①此后皆以单行本出版。横滨于1981年设立横滨开港资料馆后,更创造了进一步研究横滨中华街(中国城)的契机。〔2〕研究者们分别从历史学、社会学乃至建筑空间学的角度来研究日本的中国城之历史或现状。

本文利用日本公文书馆的档案、报章杂志和既有的研究成果,拟探讨横滨中国城所呈现出的多文化共生现象,首先略述该区的历史背景,其次论述关帝庙的意义,再陈述横滨中华学校的角色,企盼能清晰地介绍此中国城的特色。

二、横滨中华街的历史

到2012年,日本的华侨人口已达736万人,是最大的外来族群。〔3〕自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中国移民赴日定居,形成新华侨的移民社区,这些新华侨社区与清末以来就在日本定居的老华侨社区呈现不同面貌。本文所探讨的横滨中华街之历史始于安政开国。日本于1858年7月29日(安政五年6月19日)缔结《日美修好通商条约》,根据此条约开放箱馆、新泻、横滨、神户、长崎之五港。横滨于翌年7月1日(安政六年6月2日)开设居留地(租界)。

横滨之地名意味着横向突出于大海之滨。开港前,横滨仅为一未开发之小村落。于订定开港地之际,幕府欲避免外国人要求邻近的江户(东京) ,而当时人口密集于神奈川,因此以横滨村位于神奈川领地内之由,填海造陆,分配土地,设置开港市与居留地(今日之关内)。虽然对外商定于神奈川设立居留地,但结果签订条约之国家的商人都开始聚集于横滨,造成既成事实。此为1860年春天之事。〔4〕

开港后,中国商人也随着条约国家之贸易商来到日本。因欧美人不谙日文,而雇用使用汉字之中国人为口译或买办,将其带往日本。故可说欧美贸易商刚开始对日贸易时,也不得不仰赖中国商人之人际网络与其经验。〔5〕此外,欧美人家庭也雇用华籍仆人,中国贸易商和工匠亦陆陆续续地来到日本。

因日本与清朝于开港之初并未缔结条约,所以除了以条约国人之伴随者的身份来到日本以外,中国人无法居住于居留地。1867年(庆应三年)11月,日本订定了《横滨外国人居留地取缔规则、在留清国人民籍牌规则》。〔6〕虽然这原本是以取缔中国人为目的所订定之规则,但却因此成为中国人得以居住于居留地的法源。中国人被赋予住民登录之义务,身份分为上中下三等,依身份缴纳籍牌费用。

1868年(明治元年)开始形成现今之中华街。今日之中华街附近乃开港之初被称作横滨新田之沼泽地,1861年时填海造陆基本完成。最初在此地区租借土地的是同济医院1863年1月7日租借135番地,翌年2月2日顺和栈台湾最大砂糖输入贸易商社之名。由陈福谦在台湾高雄兴起,陈中和加以扩展之砂糖商之分店,乃横滨资产雄厚的大商社。租借了186番地。中国人开始聚居于此两地,不到十年就形成了现今的中华街。〔7〕

中华街当时被称为南京町或唐人町,据说关帝庙也于1862年建于居留地140番地。〔8〕

其后,除了甲午战争、关东大震灾、抗日战争等时期,中国人逐渐增加。日本人不仅从欧美人,也由中国人接受各式各样之技术。例如钢琴、清凉饮料的制造等,横滨成为海外各式文化首次被带入日本国内之处。

1923年(大正十二年)9月1日发生关东大震灾,横滨中华街大受损害。关东大震灾发生前夕,横滨华侨人口为4705人,而约有1/3(1541人)于此大震灾中丧生。幸运的生还者也离开中华街,或避难于神户,或返回中国。然而,震灾后中国街迅速复兴,数年后已恢复往常之活力。〔9〕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关系紧张,因此有很多华人返回中国。〔10〕

战后,在日本的华人一跃成为战胜国之国民,能优先得到日本政府的物资配给。于是,横滨街作为黑市快速复苏。据说1955年(昭和三十年)建造了以观光为目的之牌楼(现善邻门),上书“中华街”,从此横滨中国城开始逐渐被称作中华街。

关于横滨中华街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事件”,其实这应是所有海外华侨均受到居住国与本国双方政治性之影响的表现。1949年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中华街小小的群落也发生了摩擦。

横滨中华学校装饰教室之学生作文中有“解放”読売新闻社横滨支局:《落地生根——横滨中华街物语》,东京:アドア出版,1998年,203页;村上令一:《横滨中华街的华侨传》,东京:新风舍,1997年,74页则写为“革命”。一字,为台湾(当时日本与台湾有邦交)之视察团所发现。学校被台湾怀疑实施共产教育,于1952年9月1日被封锁。支持中国大陆而遭屏退之家长们,聚集商讨对策的结果,是将其子弟分散至各户开始授课(有如日本幕府时代的寺小屋教育)。当时中华学校850位学生中,650位成为分散授课之学生。

以此事件为契机,横滨中华学校分裂成大陆派之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与台湾派之横滨中华学院。1953年横滨华侨总会理事会上,理事间发生分裂,大陆支持派之三位理事退出总会,另组成新的“横滨华侨联谊会”(今“华侨总会”据华侨总会网页,其以“拥护华侨正当利益,爱国团结,增进中华文化之继承与弘扬,提高经济文化,推进中日友好”为目的,主要业务内容为“法律登记、继承、婚姻、出生、死亡、归化、在留资格等手续,以及合作关于生活面与法律之各种问题处理”。wwwyokohama-chinesegrjp,2014年2月27日登录。)。直至今日,横滨中华街依然存在两个华侨总会。〔11〕

然而,在这样困难的状况中,横滨中华街仍着实地发展。继善邻门以降,横滨陆续建造了不少观光景点(例如海洋塔、港の见える丘公园、フランス山公园),对横滨中华街而言,齐聚了作为观光地的良好条件。残留的最大课题就是设法解决横滨华侨社会之政治性对立。〔12〕

此对立于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尤其是进入1980年代起终于迎向破冰。1972年成立之横滨中华街发展会协同组合,在与双方华侨总会之合作下,1986年起举行春节祭典,因与政治无关而能进行。其后也出现其他的合作事例,例如,因1986年祝融之灾而消失的关帝庙,于双方合作之下在1990年得以重建。

现今,横滨中华街成为横滨不可或缺之观光地,21世纪初期拜访横滨中华街之观光客每年有1800万名,此人数可与东京迪斯尼乐园每年之访园人数相匹敌。东京迪斯尼乐园2000年之访园人数为1730万人。见池田和子《横滨中华街と神户南京町 : 东西チャイナタウン比较への试み》,Journal of Region and Society,5(2002.08),131页。

三、美食城的出现

中华街之所以成为美食城有其历史渊源。如前所述,明治开港后,欧美人陆陆续续来到日本,他们自上海等地雇用中国人,作为口译等仆人带到日本;日清修好条约签订后,也有很多非欧美人仆人的中国人来到日本,为满足他们口腹之欲,出现了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餐厅。而广东出生的华侨贸易商人,则会雇用中国籍厨师,准备员工之伙食。〔13〕1899年,日本撤废居留地,同年公布了敕令第352号以及施行规则之内务省第42号〔14〕,开始限制在日华侨之职业。首先,根据敕令规定,劳工若要在先前之居留地以外之地居住或营业,必须有行政官厅之许可。其次,施行规则规定,劳工为“农业、渔业、矿业、土木、建筑、制造、运输、灵车、码头装卸、其他杂役相关之劳动,除却家仆、侍者”。此后在日华侨以商人与杂业者为主轴,不能从事一般商业活动,仅限于订做西服(剪刀)、料理(菜刀)、理发(剃刀)等“三刀业”、西装商家、家仆等杂业者。过放:《初期在日华侨社会形成史についての一考査——エスニック集团と国家间关系をめぐる研究ノート》,《中国研究月报》48-7(1994),页码不明。转引自池田和子《横滨中华街と神户南京町:东西チャイナタウン比较への试み》,142页。此敕令存续至1945年10月。根据与此同时公布之内务省第42号,滞留日本之外国人必须向官方回报身份,禁止身份不明之外国人入国,限定在日外国人之职业。〔15〕

自开港至关东大震灾,华侨之职业超过百种。〔1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中国人的职业结构中,以所谓“三刀业”为主,在横滨中华街店铺中,饮食店相关业(包括食品关系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中华料理店逐渐增多。据统计,1950年代初,以美国军人为对象的娱乐场所很多,朝鲜战争结束后则以外国船员为主要对象的酒吧和夜总会最多,除了中国人经营之酒吧,日本人经营的酒吧也相当多。其次占多数的即为中华料理店。1970年初期以后,中华料理店开始成为中华街商店之中心,大量贩卖中国制品,逐渐发展为具有浓厚中国色彩之观光街。到1976年,中华料理店占中国人经营业种之半。中华街观光化进展之原因,乃是日本经济之景气景气时期,于中华料理店,日本公司宴会之申请或接待等增多。中华街一年间最热闹之时为年末忘年会之时。、中华街周边观光设施之整备1961年,冰川丸栓于山下公园,海洋塔(Marine Tower)完工。1962年开放时可望见港口之丘公园。、横滨元町商店街之复兴、交通便利化(因铁路根岸线开通)1964年11月开通根岸线之樱木町·矶子之间,自新设之石川町徒步5分钟即能到达中华街。,导致展开了全国性的观光热。另外,1972年之中日建交,以及伴随而来的中国热,加深了日本人对中华街之兴趣,使其成为观光名胜点。〔17〕

1987年以降新登场的为中国物产、杂货、工艺品、衣类之店铺。现今,若走在横滨中华街,除了提供旗袍或中国玩具的店铺以外,销售韩国和东南亚等地的食器或纺织品、纪念品的商店相当显眼,〔18〕呈现出多元文化共生的景象。

为何日本的中华料理业变多了呢?虽然中国料理不论去到何处皆受到欢迎,颇具世界性,但其具体原由为何呢?尤其是日本人喜欢中国料理之理由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中国人广泛地活跃于世界各地,并且有在外用餐的习惯,因此中华料理店一定存在于中国城。那些餐厅也提供平常的食物,并非高级餐厅,也就是所谓的大众食堂,基本上不用等待即可食用而便宜。为维持低价位,并不一定使用来自中国之进口食品,必须使用当地便宜容易取得者。此为中华料理当地化之始。因为中国幅员广大,食材因地而异,且有相对应之烹煮方法,又无宗教上之禁忌,搭配米饭或小麦的菜单也很丰富。因此使用当地食材、适当烹调的当地化中华料理,受到当地人的接纳。

其次,1903年于大阪举行的第5届内国劝业博览会,有助于中华料理的普及。进入1910年代后,在大都市以日本人为客源之中国菜餐厅逐渐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成长迅速,1919年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都市之中产阶级较多,外食的都市性生活类型也逐渐普遍,〔19〕成为日本化中国料理普及之主要因素。

四、关帝庙的变迁

横滨关帝庙经传于1862年由横滨华侨设立,当时有一位中国人抱着关羽木像,于现今的山下町140番地建立起小小的庙宇。1871年横滨发行之英文杂志The Far East,刊载之祭祀关羽之照片,乃同善堂这是举办慈善活动之组织,据说其后由同济医院接收。见张玉玲《横滨华侨の文化复兴运动とエスニック·バウンダリーの再定位——横滨关帝庙の再建および关帝诞の创出を通して》,《华侨华人硏究》2004年第1期, 118-119页。的本尊。

1873年重建中华会馆,藉祭祀关羽强化华侨全体之合作。“重建中华会馆牌记”开头明确地记载,“会馆之设,所以联众志、商众事也。此馆创建于同治癸酉年中,奉武帝,仰赖庇荫,祀事弗懈,以故客是地者,咸庆无恙,偏间一厅,集众恒于斯焉云云”。(内田直作:《日本华侨社会の研究》,东京:同文馆,1949年,220-221页)。换言之,中华会馆以联系各帮有志人士、咨商各事务为目的,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创设。另外,藉于馆内祀奉武帝(关羽),带给横滨华侨幸福与安全。因为出生地不同的华侨之间,语言、习惯等壁垒仍阻碍彼此之合作,故或可说华侨共同信仰地之关帝庙,大大地支撑着在日华人之社会。统合华侨各帮之上层团体——中华会馆,则扮演祭祀机能,此与明清时代之山西、陕西商人的山陕会馆相似。

初期之关帝庙,举行春节、中秋节、关帝祭等多种节庆。举例而言,在春节当天,华侨们穿上华丽之礼服,早上参拜关帝庙,烧完纸钱后,召开盛大之祝福宴会。农历5月13日,华侨举行最盛大之节庆——关帝祭。在关羽像前排列猪、羊、鸡等丰富供品,由几十名中国人献上舞乐。若遇农历闰年,则于翌月13日也同样举行关帝祭。祭关帝时,除了关帝庙内的祭祀外,成列之华侨围绕着中华街与前田桥边上,华丽地舞龙舞狮。〔20〕

关帝庙全毁于1923年之关东大震灾,1925年发起重建的乃为广东出生之陈洞庭、温炳臣两位华侨。1945年关东大空袭中关帝庙再次遭到破坏,翌年台湾出生之吴长榜、王火旺与广东出生之梁次如等为发起人,重建关帝庙。到1986年元旦,以一部分关帝庙遭烧毁为契机,现今之第四代关帝庙乃集华侨全体之力,重建得美轮美奂。〔21〕

不惜财力维持关帝庙的原因是华侨将之视为精神的支柱。第一,许多华侨从事买卖,关羽作为“财神”汇集了热烈的信仰。对重视信用之华侨而言,对刘备一贯忠心之关羽乃“信”与“义”之象征,被认为能保佑免于买卖上之风险。第二,早期之横滨华侨,几乎以“外出打工”为目的单身来到日本,集居于外国人居留地之一角,形成“南京町”(日语,即中华街);然除了部分富商外,大部分的华侨生活在贫困与肮脏之环境中。〔22〕离开家人于异乡工作的华侨,祈祷其家人与自身之安全与富裕生活,故而恳求“神”,热烈地信奉关帝。在作为敌国人民,遭警戒、压制的中日战争或战后冷战时期,他们的信仰更为坚定。即使现今,华侨也只是“在日外国人”,对他们而言,不仅供奉关羽为财神,也视之为守护人生的“万能”之神。

换言之,直至1970年代,中日间不断的战争与战后初期国际冷战的影响,以及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之迟缓等,华侨时常成为被日本人警戒、差别、排除的对象,他们集居的中华街(1955年以前称为“南京町”)也因“肮脏”、“危险”等形象,遭日本人敬而远之。关帝庙支持着华侨的中国人认同,但其作用也仅止于华侨社会而已。〔23〕

总之,关帝庙历经地震、战灾、火灾等破坏,但皆一再地重建。位于横滨中华街中心部之关帝庙,可谓扮演着横滨华侨精神支柱之角色。关帝庙遭遇祝融,1980年代后半议论其重建,是在华侨社会世代交替,以第三、四代为主体的社群之时期,也是横滨中华街被横滨市所极力推进为重要观光地的时期。许多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象征而被复兴、被创造,第四代关帝庙仿明清建筑而重建,关帝诞则仿第一代华侨之关帝祭典而复兴。

关帝诞是庆祝关帝庙主神——关羽诞辰(农历6月24日)之节庆,主要内容有祭神仪式和民族艺能表演。姑且不论关帝诞兼具传统宗教性与现代娱乐性质,活化此资产的目的安在?尤其是主事者大都为华侨的第三、四代,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的演出者也加入了横滨华侨以外的日本人,演出和中国本土不完全相同。〔24〕这象征着他们主张保存华侨认同的同时,也意欲成为日本社会之一员的心声。关帝诞辰艺能之公演易被认为是吸引观光客至中华街的策略,然对华侨而言,公演是把自身之传统文化,以艺能形式引荐给日本人或观光客的方式,也是向外界诉求横滨华侨多元文化认同之手段吧!

五、侨校的演变

日本横滨有两所中华学校,此外,东京、大阪、神户、长崎各有一所〔25〕。有如前述,横滨两所中华学校的政治立场不同。其中,横滨中华学院的前身是1897年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西学校,为日本最初之华侨学校,其沿革如表1所示,经历关东大震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之政治分裂等重大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横滨中华学校相当大的变化就是授课语言由广东话变为北京话。母国内之政治对立免不了地影响到中国人子弟的教育面,至1952年,横滨中华学校分裂成国民党支持派与共产党支持派。国民党支持派为存留于中华街之“横滨中华学校”(1968年更名为横滨中华学院),共产党支持派1953年于中区山手町新设立“横滨山手中华学校”。〔26〕

另方面,中华学校毕业生因接受中国式教育,对将来应考日本的高中、大学而言,比日本人学生较不利。再者,就现状而言,中华学校高中部的毕业生,原则上无日本国立大学之应试资格,于私立大学也仅一部分承认其应试资格。〔28〕因此,欲进入日本高中、大学者,往往在初中或高中阶段起转入日本的学校。

现今在日本的中国人超过73万,其中学龄期儿童有26,000多人,对于新华侨之教育相当重要,关系到认同问题。或许老华侨之认同并非那么地模糊,因为老华侨大多集中居住于横滨或神户,具备就读全日制华侨学校之条件。即便小孩子就读日本学校,由于他们处于华侨社群与日本人社群两者间,仍得以时常意识到自己为华侨一事。但是新华侨遍布于日本各个地方,有时孤立地居住在华侨社群之外。双亲为了生活而拼命,往往以为只要于家中说中文,便能思考认同为何物。然而,恐怕有很多第二代听得懂中文但不会说,抑或会说中文但不会读、不会写。于是新华侨之中文教育或认同之确立,乃成为相当大之问题。因此,搬家到横滨,想就读华侨学校之需求恐怕不少。〔29〕这也是该地中华学校学生增多的因素吧!

总之,中华学校颇具弹性,它持续重视以往实施的民族教育,以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播为大目标。但也在中文之外,加入英文、日文教授,以三语教育为基础,希望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个人将来能选择得以在日本生存的职业,因为有制度上之制约,中华学校敏锐地感受时代需求,持续展开各种实践,应给予正面评价。

六、结论

19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的崛起,其在东亚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皆居举足轻重之地位。此现象是延续自历史呢?抑或是崭新的蜕变?还是一时中断了的历史状况的复苏?在19世纪后半以来的东亚世界中,中国与日本经济上的竞合关系,显示出两国相对实力的降低与上升。

横滨中华街的变迁多多少少反映出此现象,早期华侨仅可工作在与日本人较少经济性竞争的领域,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三刀业”主要是应用中国人传统手艺技术的行业。战后中华街市场化,且从朝鲜战争时期开始,以美国军人或外国船员为对象的娱乐场所增多。1970年代以来随着观光化的进展,中华料理店、中国民艺品、物产店(包括亚洲他国的特产)、中华点心店等逐渐增加。配合着关帝庙的重建与关帝诞的表演,以及中文教育的扩展,可说中国人积极地活用本国文化遗产,让中华街呈现出多文化共生的情景。

〔参考文献〕

〔1〕内田直作.日本华侨社会の研究,东京:同文馆,1949.

〔2〕〔12〕〔15〕〔18〕〔19〕池田和子.横滨中华街と神户南京町 : 东西チャイナタウン比较への试み.Journal of Region and Society,5(2002.08):124-125,130,142,143,146.

〔3〕日本国法务省.国籍·地域别 在留资格(在留目的)别 在留外国人,2012年12月.http://www.e-stat.go.jp/SG1/estat/List.do?lid=000001111233,2014-02-27.

〔4〕横滨市立大学.横滨いま/むかし.横滨市立大学,1990.32,36.

〔5〕〔7〕〔8〕伊藤泉美.横滨华侨社会の形成.横滨开港资料馆纪要:第9号(1991):2,16-19,21.

〔6〕幕府横滨外国人居留地取缔规则ヲ设ケ旦英国人ヲ雇ヒ取缔役トナスヲ各国公使ニ告ク(1867年11月22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档号:本馆-2A-009-00·太00058100.

〔9〕山下清海.チャイナタウン.东京:丸善,2000.70.

〔10〕読売新闻社横滨支局.落地生根——横滨中华街物语.东京:アドア出版,1998.20.

〔11〕王维.日本华侨における传统の再编とエスニシティー祭祀と艺能を中心に.东京:风响社,2001.213-214,241.

〔13〕神户新闻社.素颜の华侨——逆境に耐える力.京都:人文书院,1987.59.

〔14〕条约若クハ惯行ニ依リ居住ノ自由ヲ有セサル外国人ノ居住及营业等ニ关スル件ヲ定ム(1899年7月27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档号:本馆-2A-011-00·类00851100;居住の自由を有せぎる外国人の居士及营业,台湾日日新报,第373号,1899-07-30(2);杂居制限の省令,台湾日日新报,第382号,1899-08-10(1).

〔16〕横滨开港资料馆.横滨中华街——开港から震災まで(1998).19.

〔17〕〔26〕〔28〕山下清海.横滨中华街在留中国人の生活样式.Japanese Journal of Human Geography,31:4(1979):328,344-345,345.

〔20〕横滨市役所.横滨市史稿·风俗编.横滨市役所,1932.579.

〔21〕〔23〕〔24〕张玉玲.横滨华侨の文化复兴运动とエスニック·バウンダリーの再定位——横滨关帝庙の再建および关帝诞の创出を通して. 华侨华人硏究,2004,(1):119-120,120-121,123-127.

〔22〕横滨市史:第3卷下.横滨市,1963.903.

〔25〕细川廓真.在日华侨の学校教育の一端について.アジア经济旬报,643(1966),6-11.

〔27〕潘民生.横滨山手中华学校の过去、现在、未来. 华侨华人硏究,2011,(8):57.

〔29〕陈来幸.神户中华同文学校にみる多文化共生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华侨华人硏究,2011,(8):74.

(责任编辑:许丽梅)

总之,中华学校颇具弹性,它持续重视以往实施的民族教育,以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播为大目标。但也在中文之外,加入英文、日文教授,以三语教育为基础,希望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个人将来能选择得以在日本生存的职业,因为有制度上之制约,中华学校敏锐地感受时代需求,持续展开各种实践,应给予正面评价。

六、结论

19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的崛起,其在东亚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皆居举足轻重之地位。此现象是延续自历史呢?抑或是崭新的蜕变?还是一时中断了的历史状况的复苏?在19世纪后半以来的东亚世界中,中国与日本经济上的竞合关系,显示出两国相对实力的降低与上升。

横滨中华街的变迁多多少少反映出此现象,早期华侨仅可工作在与日本人较少经济性竞争的领域,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三刀业”主要是应用中国人传统手艺技术的行业。战后中华街市场化,且从朝鲜战争时期开始,以美国军人或外国船员为对象的娱乐场所增多。1970年代以来随着观光化的进展,中华料理店、中国民艺品、物产店(包括亚洲他国的特产)、中华点心店等逐渐增加。配合着关帝庙的重建与关帝诞的表演,以及中文教育的扩展,可说中国人积极地活用本国文化遗产,让中华街呈现出多文化共生的情景。

〔参考文献〕

〔1〕内田直作.日本华侨社会の研究,东京:同文馆,1949.

〔2〕〔12〕〔15〕〔18〕〔19〕池田和子.横滨中华街と神户南京町 : 东西チャイナタウン比较への试み.Journal of Region and Society,5(2002.08):124-125,130,142,143,146.

〔3〕日本国法务省.国籍·地域别 在留资格(在留目的)别 在留外国人,2012年12月.http://www.e-stat.go.jp/SG1/estat/List.do?lid=000001111233,2014-02-27.

〔4〕横滨市立大学.横滨いま/むかし.横滨市立大学,1990.32,36.

〔5〕〔7〕〔8〕伊藤泉美.横滨华侨社会の形成.横滨开港资料馆纪要:第9号(1991):2,16-19,21.

〔6〕幕府横滨外国人居留地取缔规则ヲ设ケ旦英国人ヲ雇ヒ取缔役トナスヲ各国公使ニ告ク(1867年11月22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档号:本馆-2A-009-00·太00058100.

〔9〕山下清海.チャイナタウン.东京:丸善,2000.70.

〔10〕読売新闻社横滨支局.落地生根——横滨中华街物语.东京:アドア出版,1998.20.

〔11〕王维.日本华侨における传统の再编とエスニシティー祭祀と艺能を中心に.东京:风响社,2001.213-214,241.

〔13〕神户新闻社.素颜の华侨——逆境に耐える力.京都:人文书院,1987.59.

〔14〕条约若クハ惯行ニ依リ居住ノ自由ヲ有セサル外国人ノ居住及营业等ニ关スル件ヲ定ム(1899年7月27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档号:本馆-2A-011-00·类00851100;居住の自由を有せぎる外国人の居士及营业,台湾日日新报,第373号,1899-07-30(2);杂居制限の省令,台湾日日新报,第382号,1899-08-10(1).

〔16〕横滨开港资料馆.横滨中华街——开港から震災まで(1998).19.

〔17〕〔26〕〔28〕山下清海.横滨中华街在留中国人の生活样式.Japanese Journal of Human Geography,31:4(1979):328,344-345,345.

〔20〕横滨市役所.横滨市史稿·风俗编.横滨市役所,1932.579.

〔21〕〔23〕〔24〕张玉玲.横滨华侨の文化复兴运动とエスニック·バウンダリーの再定位——横滨关帝庙の再建および关帝诞の创出を通して. 华侨华人硏究,2004,(1):119-120,120-121,123-127.

〔22〕横滨市史:第3卷下.横滨市,1963.903.

〔25〕细川廓真.在日华侨の学校教育の一端について.アジア经济旬报,643(1966),6-11.

〔27〕潘民生.横滨山手中华学校の过去、现在、未来. 华侨华人硏究,2011,(8):57.

〔29〕陈来幸.神户中华同文学校にみる多文化共生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华侨华人硏究,2011,(8):74.

(责任编辑:许丽梅)

总之,中华学校颇具弹性,它持续重视以往实施的民族教育,以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播为大目标。但也在中文之外,加入英文、日文教授,以三语教育为基础,希望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个人将来能选择得以在日本生存的职业,因为有制度上之制约,中华学校敏锐地感受时代需求,持续展开各种实践,应给予正面评价。

六、结论

19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的崛起,其在东亚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皆居举足轻重之地位。此现象是延续自历史呢?抑或是崭新的蜕变?还是一时中断了的历史状况的复苏?在19世纪后半以来的东亚世界中,中国与日本经济上的竞合关系,显示出两国相对实力的降低与上升。

横滨中华街的变迁多多少少反映出此现象,早期华侨仅可工作在与日本人较少经济性竞争的领域,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三刀业”主要是应用中国人传统手艺技术的行业。战后中华街市场化,且从朝鲜战争时期开始,以美国军人或外国船员为对象的娱乐场所增多。1970年代以来随着观光化的进展,中华料理店、中国民艺品、物产店(包括亚洲他国的特产)、中华点心店等逐渐增加。配合着关帝庙的重建与关帝诞的表演,以及中文教育的扩展,可说中国人积极地活用本国文化遗产,让中华街呈现出多文化共生的情景。

〔参考文献〕

〔1〕内田直作.日本华侨社会の研究,东京:同文馆,1949.

〔2〕〔12〕〔15〕〔18〕〔19〕池田和子.横滨中华街と神户南京町 : 东西チャイナタウン比较への试み.Journal of Region and Society,5(2002.08):124-125,130,142,143,146.

〔3〕日本国法务省.国籍·地域别 在留资格(在留目的)别 在留外国人,2012年12月.http://www.e-stat.go.jp/SG1/estat/List.do?lid=000001111233,2014-02-27.

〔4〕横滨市立大学.横滨いま/むかし.横滨市立大学,1990.32,36.

〔5〕〔7〕〔8〕伊藤泉美.横滨华侨社会の形成.横滨开港资料馆纪要:第9号(1991):2,16-19,21.

〔6〕幕府横滨外国人居留地取缔规则ヲ设ケ旦英国人ヲ雇ヒ取缔役トナスヲ各国公使ニ告ク(1867年11月22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档号:本馆-2A-009-00·太00058100.

〔9〕山下清海.チャイナタウン.东京:丸善,2000.70.

〔10〕読売新闻社横滨支局.落地生根——横滨中华街物语.东京:アドア出版,1998.20.

〔11〕王维.日本华侨における传统の再编とエスニシティー祭祀と艺能を中心に.东京:风响社,2001.213-214,241.

〔13〕神户新闻社.素颜の华侨——逆境に耐える力.京都:人文书院,1987.59.

〔14〕条约若クハ惯行ニ依リ居住ノ自由ヲ有セサル外国人ノ居住及营业等ニ关スル件ヲ定ム(1899年7月27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档号:本馆-2A-011-00·类00851100;居住の自由を有せぎる外国人の居士及营业,台湾日日新报,第373号,1899-07-30(2);杂居制限の省令,台湾日日新报,第382号,1899-08-10(1).

〔16〕横滨开港资料馆.横滨中华街——开港から震災まで(1998).19.

〔17〕〔26〕〔28〕山下清海.横滨中华街在留中国人の生活样式.Japanese Journal of Human Geography,31:4(1979):328,344-345,345.

〔20〕横滨市役所.横滨市史稿·风俗编.横滨市役所,1932.579.

〔21〕〔23〕〔24〕张玉玲.横滨华侨の文化复兴运动とエスニック·バウンダリーの再定位——横滨关帝庙の再建および关帝诞の创出を通して. 华侨华人硏究,2004,(1):119-120,120-121,123-127.

〔22〕横滨市史:第3卷下.横滨市,1963.903.

〔25〕细川廓真.在日华侨の学校教育の一端について.アジア经济旬报,643(1966),6-11.

〔27〕潘民生.横滨山手中华学校の过去、现在、未来. 华侨华人硏究,2011,(8):57.

〔29〕陈来幸.神户中华同文学校にみる多文化共生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华侨华人硏究,2011,(8):74.

(责任编辑:许丽梅)

猜你喜欢

关帝庙横滨多元文化
临汾关帝庙沿革考证
翻译腔(短篇小说)
关帝庙
萌翻全城
城市化进程下的民间信仰与关帝庙文化
周口关帝庙建筑装饰艺术剖析
第六次中日财长对话在日本横滨举行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