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伪善终不能传播正能量
——以“深圳最美女孩”事件为例

2014-08-16代晓利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受众素养专业

代晓利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伪善终不能传播正能量
——以“深圳最美女孩”事件为例

代晓利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深圳最美女孩”“最美宝宝”等“最美”假新闻的传播,不仅陪葬了媒体的公信力,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这类假新闻可归为伪善新闻,并对伪善新闻进行简单定义,指出其传播产生的影响,不仅扰乱了信息社会的秩序而且使媒体自身丧失了立身之本。分析了伪善新闻产生的原因:媒体商业利益的驱使、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以及受众的新闻素养较低。并提出专业媒体应从严把新闻生产环节、涵化社会公共理性、提升受众新闻素养三个方面来防治伪善新闻的传播,从而更好地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

伪善;正能量;公信力;新闻素养

2013年3月25日,由中国新闻网独家刊发一则新闻《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但事隔一天之后,就被证实为假新闻。原来这条假新闻是由专业的营销人员为了配合某景点的宣传而策划的。涉事记者郑小红在致歉中说:“请社会公众相信,我的初衷是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这一点非常重要。”[1]

2013年8月又出现了类似的假新闻“中国最美宝宝”事件。《新快报》刊登新闻《孩子,谢谢你》,讲述了一名清洁工在炎热的夏天晕倒在路边,路人张望不敢上前搀扶,而一个小女孩却不顾妈妈的反对,为她撑起了伞。深入挖掘却发现,这竟然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炒作事件,原来是拍一个卖伞的广告。

专业媒体没有严把新闻生产环节,导致这类伪善新闻的广泛传播。网民对专业新闻媒体不加辨别和证实而发布虚假新闻的行为表示愤怒,对媒介公信力产生极大的怀疑。

1 伪善新闻负效应

从宗教学的视角看,伪善是“法利赛式”,是一种根本恶;从心理学视角看,人具有道德伪善动机,伪善是道德作秀;从社会学视角看,伪善是自我欺骗的社会生存策略,道德脱离产生伪善;从伦理学视角看,伪善是对道德法则的颠倒,是只顾动机、不切实际的德行意识,是“平庸之恶”,是“为善而善”[2]。笔者认为,伪善新闻主要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新闻从业者由于利益的驱使,打着道德的旗号,欺骗社会公众,传播假新闻。由此可见,伪善新闻是虚假新闻的一种,它表面上传播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实质上则是为了媒体自身的利益,打着道德的幌子消费公众的真善美情感。

伪善新闻对媒体自身的生存发展、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对社会正常的运转与进步、对历史的描述与记忆[3],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

1.1 扰乱信息社会的秩序

1.1.1 营造虚假世界,误导公众行为

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接受信息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获知周围世界的最新变动情况,来确定对社会的认知和行动。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也是通过真实的新闻报道,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精神交往环境,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真实的信息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有效手段,如果信息交流混乱,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团乱麻。伪善新闻是一种“病毒式”的信息,具有快速传播的邪恶力量,它以其自身特有的“完美”素质,比真实的新闻信息传播得更快,它营造一个虚假的信息世界,掩盖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真实状态。受众不可能通过虚假的符号来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处于一种被蒙蔽被欺骗的状态,正常的沟通与交流被扰乱。

伪善新闻给真实、有用信息的传播带来干扰,直接影响有用的信息传播和接收的速度与效率,增加了人们对信息甄别的难度,从而降低了有价值信息的使用效果。

1.1.2 背离受众心理期待,消解传统道德风尚

在伪善新闻报道中,媒体从业人员抛弃新闻伦理,隐瞒事实的真相,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正能量的一种亵渎。面对“最美”造假事件,公众可能会陷入习惯性的质疑:如果以后再遇到此类的善人善事,是否应该本能地去怀疑?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已存在较深的芥蒂,“彭宇案”之后,媒体接连报道老人摔倒在地无人上前搀扶,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在“最美”的事件中,人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人间温暖,看到了人与人还是可以互相关心的,但虚假的“最美女孩”“最美宝宝”,是在利用社会的良知和人们的善心,这种无底线炒作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可能导致人们对爱心设置防线,难以再相信这类善人善举。当人们对最美好的事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则会助长社会更多的自私与冷漠。当人们不再相信最美,担心自己纯洁的爱心被利用,不再主动地帮助他人时,那么社会将丧失爱的能力。当公众在遇到困难时,将无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会产生更多的看客和围观者。

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需要日积月累。但是,往往一件小事就能破坏这种来之不易的信任。“彭宇案”之后,大家不敢再去扶起摔倒的老人;“郭美美事件”后,红十字会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现在“最美”事件,打着正能量的旗号,其实“消耗”着公众的真善美情感,是对正能量的亵渎。

1.2 专业媒体丧失立身之本

1.2.1 丢失责任意识,丧失媒体公信力

媒体的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和关注度,公信力是媒体数十年如一日的长期努力造就的。一旦丧失公信力,媒体就会丧失自己的受众,没有受众的媒体,则是难以存活的。刘少奇讲过一句非常精彩的话:“不靠真理吃饭,你的事业就靠不住。如果你的事业建筑在人民利益和真理的上面,那才是可靠的。”[5]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看到,一些规模小,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弱的媒体,会由于一件或者几件轰动性事实的报道,名噪一时,迅速成长。相反,如果人力、物力、财力很强大的媒体,频繁出现假新闻,也只会逐渐地衰败。中国新闻网对“最美女孩”的报道,没有经过严格把关,就进行大肆的宣传报道,是对受众不负责任的表现。虽然这则“最美”假新闻一时间能迅速吸引社会眼球,产生关注,唤起公众的真善美情感,赚得一时的轰动效应,但是“伪善”一旦被识破,就会激起公众的愤怒情绪,后果可想而知。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公众得知被骗,消耗了真善美情感之后,就难以再相信媒体的报道。媒体经年累月努力构建的媒介公信力一朝之间流失。受众、围观者的失望,等待媒体的除了公信力的丧失,还会遭到受众的抛弃。

1.2.2 混同自媒体,丧失传播优势

专业媒体一向以真实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和生存保障。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在时效性以及轰动性上已不具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理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专业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被社会所广泛认可的运作模式和职业道德准则。媒体的从业者也一向被认为具备独立思考的品行,勇于发出第一声,善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传播的信息和观点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信息的传播渠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做记者。自媒体时代,网络以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能汇聚大量的信息,这些真真假假、虚实并存的所谓新闻,在网络上齐飞共舞。信息的神速传递,吸引着受众的眼球。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甚至是即时传播,给专业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自媒体时代,勇于追赶时代潮流的新闻媒体,迅速搜集纷繁的网络信息,甚至不经审核就接收、传递一些看似能博人眼球的“新闻”。但是,专业媒体在大练自身“快功夫”时,却未经审核就抢发一些网络信息,丧失了自身权威性、客观性、真实性的传播优势。“最美”新闻事件,专业媒体未对信息严格审核,今日传播,次日更正道歉,这样的往复,何谈媒介的公信力?虽换得一时的眼球关注,但却将自身混同虚实并存的自媒体。当受众将专业媒体与自媒体相提并论时,对专业媒体传播的信息不再信任,那么专业媒体何谈传播优势?

2 伪善新闻形成的原因

2.1 媒体的商业利益驱使

当今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成了经济资源,而且“眼球经济”非常活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媒体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时的领先地位,追求轰动效应,赢得眼球,创造影响力,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首先,在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放大了自媒体对自身的威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试图以快制快,大练自身的“快功夫”,吸引受众的眼球,以至于对信息不加以甄别就传播。其次,在人与人关系冷漠的社会里,“最美”人物事件,显然能给受众带来新的道德体验和精神追求,这样的新闻显然是符合社会所倡导和弘扬的道德观念,为社会带来正能量。这样的新闻必将会吸引人的眼球,带来可观的点击率。在利益的驱使下,专业媒体抓住时机,抢先刊登既能吸引受众眼球又能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新闻。

2.2 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缺失

新闻从业者利用受众的心理期待。“最美”人物事件使人们在这样一个人人加强心理防线的社会里看到希望,看到真善美的存在。专业媒体正是利用受众对社会稀缺的真善美的心理期待,置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不经查证就大肆宣扬,显然这也是职业道德和新闻理念的缺失。

传媒产业以内容而立足,只有真实的内容才能博得公众的喜爱,满足公众的需求,这也是在传播源头上提醒新闻从业者应该生产什么样的新闻才能凸显自身的优势,显示专业媒体强大的传播力量。媒体的从业者在生产新闻时,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而“最美”新闻的报道中,媒体从业人员只是考虑到新闻能引起的社会关注度,盲目地追求轰动性,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职业感、责任感缺失,没有对新闻进行严格的审查,新闻生产流程上出现纰漏,导致媒体报道突破了道德的底线。

2.3 受众新闻素养较低

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认为“新闻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新闻素养’是指如何阅读新闻报道的技能,即怀疑的认知方法。”[6]受众应对媒体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由于性别、民族、文化、职业等差异较大,我国受众的新闻素养高低程度不一,并且低下者居多。我国受众是信息的良好接受者,却不是理性的批判者。由于媒介作为政府的喉舌,长期以来在信息的传播中形成了一定的教化和宣传模式,受众对信息丧失了必要的警觉性,对媒介信息过于信任,缺乏批判的思维和怀疑的认知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渠道增多,信息发布的门槛降低。社交媒体、娱乐、宣传、新闻评论的界限不如以前那样清楚,再加上个别专业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缺失,“准新闻”“伪新闻”屡见不鲜。在这些杂乱纷繁的信息面前,如受众的媒介素养较低的话,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在“最美”人物事件的报道上,如果公众有较高的新闻素养,有批判的、怀疑的、理性的新闻解读能力,这类伪善新闻就不会在网络上疯狂地转载评论,也就不会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危害力。

3 防治伪善新闻,弘扬社会正气

3.1 严把新闻生产环节

首先,选材真实新颖,传递真善美情感。追求真实是新闻传播最起码的要求。新闻真实是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事实真实、宏观真实、本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正能量新闻战车的三个“金轮”[7]。真实是一种可靠的力量,新闻媒体只有通过传播真实的新闻才能赢得公众的信赖。因此,新闻首先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真善美新闻的基础是真实的新闻,与其他新闻相比,它要传递正能量,突出情感特色,所以选材必须是新颖的。选材要新颖,一是内容要新,具有时效性。新鲜是新闻的基本特点,离开了新,就难以称之为新闻。新事物、新现象、新成就、新问题、新矛盾、新成就,都是选材的切入点。二是形式要新,要不落俗套。要敢于突破旧模式、旧框架,从形式上就能引人入胜。

然后,深挖感人环节,加强感情共鸣。新闻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8]。在面对同一则新闻时,不同的记者由于角度、立场的不同所报道出的新闻事件和人物经过也会不同。但是,新闻价值决定了记者新闻视角的选择。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曾说:“新闻要抓住一切能使大多数人感动、任何人都不能对此无动于衷的内容,并把人的情感,即喜、怒、哀、乐、爱、憎等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补充指数。”[9]记者必须要学会有的放矢,选择适当的新闻采访对象,多方位地深入了解被采访对象。透过事件的现象看本质,揭示事件的本质和规律,带给人们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而使所要表达的真善美主题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提升。真善美情感只有得到恰当的挖掘和报道,才能感动受众,触动受众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传播正能量,达到传播的最终目的。

最后,严格审稿把关,强化责任意识。在信息漫天飞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求证很重要,这是专业媒体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所不能忽视的环节。专业媒体要以严格的审稿制度来约束自己,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审稿,才能在自媒体时代守住自身的看家本领。建立严格的审稿把关机制,要完善稿件的审核签发程序,建立编辑、部门负责人、值班总编三级审稿制度,明确各自道德职责;一旦发现嫌疑稿件,一律核实后再发;对把握不准的稿件要送有关部门审定[10]。

记者是伪善新闻出现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还要强化记者的责任意识。一是要亲力亲为,到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采访,不能无中生有。二是要获取第一手材料,不能听取一面之词,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随意下载未经查证的网络信息进行报道。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说过:“只有最崇高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渴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11]杜绝伪善新闻,需要媒体从业人员恪守公正、客观、真实、独立的新闻理念和职业操守。公正、客观、真实、独立地描绘新闻现象,反映事实的本质,以服务公众为原则,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

3.2 涵化社会公共理性

一方面,专业媒体要强化正向意见的传播和引导。自媒体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传授关系发生逆转,信源也发生了变化,受众成了传播者。自媒体的传播过程中,缺乏对传播者身份的鉴别,信源难以追踪,传播意图鉴定困难,因此,处于相对隐蔽下的传播行为更加大胆、自由,也容易出现虚假。信息越是真假难辨,公众越想得到真实的解读,越需要专业媒体“一锤定音”。专业媒体这时要自觉承担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充分发挥其权威性的优势,在真假难辨的信息和舆论中亮出观点,发表正面的见解,形成公众舆论的主导意见流,营造社会舆论的正向声势,成为舆论的“风向标”。

另一方面,专业媒体要不断消除公众舆论中片面的、非理性的表达。网民基于在网络中的言论不一定承担现实的责任,网络中各种意识形态错综复杂,文化思想相互渗透,多样化的利益、态度和价值观纷呈,导致舆论的分散化。人在匿名的情况下更容易摆脱现实中社会角色的束缚,情绪化的、非理性的意见通过自媒体快速传播,在相互交流、讨论中,极易导致自控力、责任感弱化,甚至会发布攻击性的言论,可能还会进一步采取极端的行为。自媒体和个人还没有形成理性表达的思维和理念。各种意见的纷争,导致舆论的分散化、情绪化。专业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对受众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儿·诺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经大众传播提示的意见具有公开性和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来认知,会引起“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大众传播正是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12]。专业媒体要及时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对敏感的重要新闻要抢占舆论的制高点,积极跟进网络议题,发布权威性的信息,进行深度的解读和评论。专业媒体充分发挥正面宣传的作用,通过公开宣传“多数意见”,迫使片面的、非理性的“劣势意见”沉默,引导舆论健康发展。

3.3 提升受众新闻素养

首先,专业媒体应开展深度报道。媒体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如果焦点过于集中事件的表面,追求事件表面带来的轰动性效应而忽视了探究事件的深层次的原因,很容易使报道表面化、肤浅化。如果媒体能把焦点集中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深层次的原因上,那大众会随之把关注点放在事件的深度原因上,这样不仅可以向受众展现事件的真实形态,有效地引导舆论,促进事情的解决和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还能培养受众对新闻事件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专业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深入的报道、深层的解读为法宝,从单一的信息传递模式转向深层的信息解读模式,不仅为受众提供信息,更是提供一种思想,在无形中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其次,受众要自觉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在信息时代,对媒介的信息作出批判性的解读和使用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技能。如果对媒介的信息生产过程和特点缺乏理性的认识,在信息时代就与在印刷时代的不具读写能力的文盲一样寸步难行[13]。面对各种新闻报道,受众应该养成一种批判的理性的思维能力和习惯。在这则“最美”新闻的报道中,其中的疑点还是很多的,如矿泉水瓶上的标签被撕掉,女孩跪地的姿势等都具有明显的摆拍迹象。受众应当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受众应对不同的新闻设置不同的警戒值,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明智的新闻消费者。受众的新闻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更好地去识别新闻的真伪,给自身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而且可以利用“集体的智慧”来对媒体进行监督,使媒体更加谨慎地发布信息,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

[1]京华.摆拍“最美女孩”涉事记者致歉[N/OL].新民晚报,2013-03-29(A12).[2014-06-26]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3-03/29/content_12_7.htm

[2]王宏.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0(3):69-70

[3]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56-368

[4]郑保卫.论中外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媒体责任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07-111

[5]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文献选读[C]//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21

[6]科瓦齐,罗森斯蒂尔.真相[M].陆佳怡,孙志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28

[7]张建梅.信息传播与媒体行为的哲学思考[J].新闻战线,2014(4):82-84

[8]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29-330

[9]王林山.电视情感新闻中如何传递正能量[J].新闻采编,2013(4):29-30

[10]张毓强.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94-199

[11]李瞻.新闻学[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73:196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9-201

[13]刘海龙.新闻素养与下一代新闻业[J].新闻记者,2014(4):69-75

(责任编辑:李力)

2014-08-28

代晓利(1990-),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2.005

G210

A

1673-2006(2014)12-0016-05

猜你喜欢

受众素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