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太原县城城门

2014-08-15吴根东

文史月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北门晋阳门洞

吴根东

明代太原县城位于今太原市晋源区政府北二公里,现晋源街道办事处所在地。

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后,火焚水淹将晋阳城夷为废墟,城内部分百姓被迫迁往唐明镇,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城市所在地。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在晋阳古城遗址一角上重新建起了一座城池,即明太原县城,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县城规模虽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俗民情,无不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县城西关的尹公祠,供奉着曾为晋阳宰相并续建晋阳城的尹铎;城南的龙天庙则为铭记汉文帝刘恒的浩荡洪恩;城中的文庙以其厚重文化和建筑特色,在2013年5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还有关帝庙、东岳庙等珍贵遗存。

太原县城共设四座城门,现尚存西门和北门两个门洞。原四门城楼上供奉着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四座城门的门额题字都有鲜明的方位特征和古晋阳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

北门为“奉宣”门,意为雄据晋阳古城,听候上级召宣。瓮城额书“古原屏翰”,此地为北方重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常常侵扰中原,晋阳被称为“中原的北大门”,它如屏障一般拱卫着中原大地。值得一提的是,北城门面向城内还有块门额,镌刻着“德化”二字,这是其他三座城门没有的。“德化”是以德化民的缩写,是汉文帝刘恒的治国总纲。汉文帝在做皇帝以前曾被封为代王,在都城晋阳生活、施政17年,而且功勋卓著,深受代国百姓拥戴。汉文帝对晋阳城、对晋阳官民也有着深深的眷念,忘不了他发迹的第二故乡。在位23年中,曾4次回晋阳故地重游,赏群臣、犒百姓,可谓鱼水情深。时隔1000多年后,在晋阳城遗址上重新建城时,人们还铭记着汉文帝的大仁大德,之所以把“德化”两字刻在北门,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北为正,以北为上,北面是最神圣的。可见汉文帝的治国思想和丰功伟绩在当地影响之深之远。

东门为“观澜”门,瓮城额书“东汾聚秀”,东门面对滔滔汾河,在城头高处可观赏汾水秀色。

西门为“望翠”门,瓮城额书“西兑金汤”,西出城门,满眼翠绿的太山映入眼帘,冀西山丰富的宝藏造福子民。

南门为“进贤”门,瓮城额书“桐荫晋阳”,唐叔虞由南面分封而来,希望子孙后代都享有王族权益,人才辈出。

除西门和北门外,南门遗址和西门、北门附近还各留下一段长二三十米的城墙。这些断墙残垣杂草丛生,从裸露出零零星星的青砖,也能看出一丝旧城墙的原貌。这些旧城墙,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遭到损坏,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东门和南门也是毁于那个年代。城墙城门虽然破损严重,但城内基本结构未变,大街小巷仍是600多年前的旧时风貌,保留下来的庙宇、民居仍占旧城古建的一半以上。

在“龙城”之外,晋阳城也曾以“凤城”著称。唐玄宗李隆基在其《过晋阳宫》中写道:“并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赞誉晋阳城是腾龙翔凤之地。明太原县城,因其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犹如一只头北尾南的凤凰。

县城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0.75公里,城内四条街道还保留着弧线状。北门内城门洞向北,瓮城外门洞扭转折向东,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道路南北各水井一眼,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城的内城门和外城门是直通的,南门外的宝华阁和龙天庙如华丽的凤尾,直指南方。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十字街的凸起部分象征凤的腹部。城整体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高台。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享有活城之说。

2012年,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已围绕修复古城墙、古城门、古街道以及主要古建筑展开,一座具有厚重人文历史文化的明县城将展示在世人面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北门晋阳门洞
儿时的记忆
具体描述景才美
天津北门医院:用多种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载舟之水
天门洞(外一首)
经营人心
霜降(新韵)
红袖断,花语劫
北门览月公仆立 书屋藏风雅仕真
永远的老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