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结合:中医药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4-08-15贾连群张立德王洁明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110847通讯作者

基础医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科教中医药育人

贾连群,王 莹,张立德,冷 雪,王洁明,杨关林 (辽宁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847; 通讯作者)

2012年7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对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2012年8月29日,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也指出“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重点”。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亟须培养大量既能谙熟中医理论和技能,又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科教结合为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1 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是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校模式是我国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现行的院校模式尽管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规模化、标准化,但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社会需求的转变及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院校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完善之处。

1.1 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理论学习,多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填鸭灌输式教学方法,形式相对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而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涉及学科范围相对狭窄,学生思维局限,尤其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

1.2 科研环境不够完善 一方面,中医院校大部分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操作,较少有学生意识到科研思维和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中医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注重打造校园科研氛围,但力度有限,关注教学水平的提高远多于关注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学术科研意识,希望在大学期间学到书本以外更多的东西,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科研平台提供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持,不知道该如何开展科研工作[1]。

1.3 学生科研训练不足 中医院校的学生由于课业的特殊性,学生的知识结构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课业负担很重,课程繁杂。学生缺少系统学习科研方法学知识的机会,科研活动的参与热情处在潜在的激发状态,并且整体水平相对较差[2]。学生更多关注在学生会和社团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忽视了参与学术活动、科研讲座等。多数学生认为考试成绩才是检验学生优秀的标准,多将精力放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无暇顾及科研和学术活动。即使有科研和学术活动,同学们也是兴致不高,认为对日后的工作意义不大。

2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实质和意义

2.1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实质 教学和科研都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而且教学和科研都有一个重要职能,即培养人才[3]。“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将科研思维融入课堂教学及相应的实践环节,通过科研基地和教学实验室的开放,促使学生在多动脑的基础上多动手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材料等运用于教学,通过开设新课程、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手段等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都是实施科教结合战略的有效举措[4]。另外可以对学生实行分类和按兴趣选拔,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校的重大课题研究中,使本科生有机会接触科研人员,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2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意义 现有的国内外教学实践都已证明,科研和教育协调统一,将先进的科学实践经验及时传授给学生,使之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创造的能力,对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坚持“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全面履行高校职能的必然要求,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将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建立学生自主研究探索、自主实践创新的学习新机制。

3 以重大科研平台为依托,探索中医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自2011年起,辽宁中医药大学以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契机,整合全校优势科研力量,成立重大科研平台。学校以此为依托,科教融合,实现科研育人,积极探索改革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并初步实践。

3.1 增开选修课,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我们基于重大科研平台现有资源,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科研常用仪器入门指导、高校实验室安全技术等选修课,深受广大学生欢迎,每学年累计选修人数六百余人次。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将目前常用的大型仪器(如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和科研实验技术(如散斑成像技术、微循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科研实验有整体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授课过程中请学生分批到重大科研平台进行仪器和实验技术观摩,学生还可以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3.2 开展科研学术讲座,营造良好、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 通过平台网站将国内外医学、药学、生物学等最新研究进展和方法以科研资讯的形式与大家共享。建立教师、科研、学生的互动信息网,开通互动邮箱,每月征集学生感兴趣的科技报道和最新的科技动态,定期为大家开办最感兴趣的科研讲座。在科研讲座中,穿插交流和讨论,同时讲座内容的图片、视频、PPT发布到平台网站供大家学习与交流。平台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开设讲座60余次,内容涉及动物行为学、小动物活体成像、流式细胞术、磁珠分选、微循环技术、小动物超声技术等,近千名教师和学生受益,为营造学校良好科研氛围作出积极贡献。

3.3 开展实验技术培训,调动师生实践积极性,推动平台科研技术队伍建设 我们定期邀请校内外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开展实验技术培训,就师生实验技术中困扰的难题进行沟通、探讨,调动大家科研实践的积极性。以平台承担的“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科研项目研究为载体,鼓励、吸纳本科生参加实验室建设,参与课题研究。随着重大科研平台的发展,先进实验仪器的不断引进,对重大科研平台技术队伍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不断加强平台科研技术队伍建设,除在校内开展的实验技术培训外,还邀请新购置仪器的工程师多次进行现场培训;外派学习实验技术20余次,全面培养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另外,平台内部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分别针对各项实验技术讨论学习,平台各成员间优势互补,实现全面共同发展,提高平台对外科研服务质量。

3.4 以平台为培养基地,创新教育方式,加快人才培养进程 以平台为基地,科教结合,开展学科交叉合作,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使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采取“导师+研究生+本科生”联动方式培养,由1位导师指导,每名研究生带领2名本科生组成1个科研小团队。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文献整理、课题设计、计划实施、论文及结题报告撰写等全部科研环节,强化其科研创新能力。重大科研平台是我校科研创新基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每年进入平台开展科研训练的本科生达到180余人。学校依托包括平台在内的全校50余个省部级实验室,2008年以来,组织课外科研小组160个,获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及挑战杯等奖励120余项,承担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0余项(在本省高校中名列前茅)、校级科研项目近200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很大一部分成为单位科研骨干。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日益密切,“科教结合协同育人”逐渐成为大学的一种重要教育理念。我们中医药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丰沃的学术土壤。

[1] 沈岚,马诗瑜,周宁慧,等.中药学专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2,31(3):31 -33.

[2] 袁德东,申玉杰,张原英,等.以科研能力培养为导向全面提高专升本教学质量[J].教学管理,2007,21(32):40 -42.

[3] 郭海萍.高等医学院校以科研促教学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热带医学杂志,2007,4:34 -35.

[4] 汤进.高科技时代的科教融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科教中医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科教导刊》征稿函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