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4-08-15肖婷婷彭建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受教育者教育者

肖婷婷,彭建国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三条中深刻剖析了旧唯物主义者“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错误思想的根源,即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单凭感性直观认识事物,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只看到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没有看到人在实践活动中对环境和教育能动的反作用。针对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点,指出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辩证统一,进而为正确揭示人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奠定了科学基础。《提纲》所阐述的人与环境、教育关系的这一理论无疑是蕴含了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它为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及有效利用社会实践载体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我们在新时期下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要正确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信息、情感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教育所取得的实效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1]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指出,“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学说,它“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55,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而在看待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时,它只看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而没有看到人对教育能动的反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在看待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时,既要看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性影响作用,又要认识到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引导受教育者健康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承担着向受教育者传授社会要求的社会规范,以引导受教育者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前进,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其特殊使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发挥主导作用,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首先必须要求教育者自身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博的知识文化素质、良好的业务工作素质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等,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不断地自主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为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前提保证;其次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优良品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作为学生行为模仿和参照的重要对象,只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使学生产生心理认同感,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效果。

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客体,而是积极、主动的接受主体。他们能够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有鉴别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甚至还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教育者,使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获取知识和经验,充实和完善自己,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坚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要学会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受教育者平等相处、互相交流,以充分调动每个教育对象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觉地接受良好的影响,抵制不良影响,逐步形成和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梦”主题教育

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指出它忘记了“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即教育者本人的知识和才能归根到底是从后天实践中得来的,教育活动本身也是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这就启示我们在看待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既要看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以确保其实效性。习近平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扣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对大学生加强中国梦主题教育,使其在深刻领会中国梦内涵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引导大学生读懂中国梦。读懂中国梦,是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首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积极推进中国梦学习教育进课堂,引导大学生领会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把中国梦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深入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追逐中国梦的必然性,让中国梦成为他们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根据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思维开阔的特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学为互动交流的“参与式”教学,调动大学生对中国梦主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国梦。开展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以取得大学生的实质认同为关键。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亲近感和认同感的重要平台,高校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海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加强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中国梦的认同感。其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中,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展演、影视展播等,实现中国梦教育的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亲近感和信任度。

3.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引导大学生践行中国梦。中国梦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归根到底它需要我们将对中国梦的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平台,扎实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中国的发展,亲历亲见中国梦,从而自觉将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三、要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良好的育人环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提纲》指出旧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批判它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只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而没有看到人对环境能动的改造作用,没有认识到人与环境是互相创造的。这就启示我们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作用,也要看到人对环境的能动性改造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和创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同时抑制和消除其中的不利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贯彻人本思想,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促使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因此,高校必须贯彻人本思想,构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建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环境。作为教师,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变满堂灌、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灵活多样的启发、诱导、对话、研讨式的教学,努力创设民主、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以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进。[4]二要坚持“德育为先”原则,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具有导向、育人、凝聚、开发等重要功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一定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对高校灌输教育的有力补充。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陶冶和熏陶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要强化开放交互意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虚拟环境。网络虚拟环境是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一种虚拟环境,网络信息的发展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确保其健康有效地运行;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开放交互意识,充分利用好网络教育新载体,精心建设高质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通过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其健康成长。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整合各环境要素,系统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四、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之一。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充分揭示了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55,实践活动是实现人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基础,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环境,环境又在实践活动中塑造了人。大学生社会实践承载并传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坚持把思想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具体对策是:

一是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有效途径之一,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激发他们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能使其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要努力的方向,从而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做好必要准备。二是将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如:“三下乡”、“四进社区”、电脑义务维修和山区支教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使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三是将社会实践与开展“红色之旅”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高校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使大学生在强烈深刻的实际体验中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情,激发他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将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相结合,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高校要扎实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为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创造条件,使他们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在实践的磨练中提高能力、锻炼意志,为以后的成才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加强毕业生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努力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以保证其顺利毕业、成功就业。

综上,尽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已过去近170年之久,且在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但《提纲》第三条中所阐述的关于人与环境、教育关系的理论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依然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1]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4]刘卫平.论高校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J].湘南学院学报,2005,(4).

[5]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