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北齐高俨政变

2014-08-15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后主北齐政变

曾 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北京100029)

北齐后期发生的琅琊王高俨政变,对北齐后期的政治走向有着很深远的影响,这场政变以琅琊王高俨及其属下的被杀告结束,极大地震撼了北齐后主的心理,促进了北齐政治进一步落入恩亻幸势力手中,加深了北齐王朝的腐败。在这场政变之后,以北齐后主为核心的北齐王朝在腐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被北周所吞灭。因此,对高俨政变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很有必要。

一、琅琊王高俨其人

琅琊王高俨是北齐武成帝高湛和胡皇后的第三子,死于武平二年(公元557年),时年十四岁,据此推断,其人当生于天保八年(公元557年)。他自幼生活优越,受到父母的宠爱,甚至“器服玩饰,皆与后主同”[1]161,按照汉人社会的政治文化,出现这种现象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由于北齐是一个高度鲜卑化的王朝,鲜卑人并不重视汉人社会的繁文缛节,因此北齐武成帝夫妇并没有减轻对高俨的溺爱,反而试图加深这一点,此后的历史中,高俨不断被加官进爵,担任要职,他在河清三年受封东平王,武成帝死后的天统五年改封为琅琊王,历任“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迁司徒、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1]160,等重要职务或者勋位。据《北齐书·后主纪》,在高湛退位为太上皇之后,才有高俨任职的记载,但这并不说明高俨在武成时代没有任官,按时天统三年时高俨已是领军大将军,之前为侍中当在河清三年之后(三年之前侍中为武兴王普)。他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地位都同后主等夷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后主,这种现象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皇权政治体制下是很难想象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从其父北齐武成帝高湛身上查找。

武成帝高湛乃是高欢之第九子,虽然他“仪表环杰”,受到高欢的钟爱,但是,他生前并非高欢的正式继承人,也没有特殊的功勋,仅仅因为其兄高澄、高洋、高演享国祚不长,他们的子孙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继承皇位才得以登上帝位,因此其继承大统具有很大偶然性,权力基础十分薄弱,必须同各种政治势力妥协共处。但高湛在另一方面则不断发展自己的私人势力,任用亲信人物,其中和士开就是典型代表,到了武成帝在位后期,和士开的权势已经权倾朝野;另一方面,由于诸子幼弱,不堪大任,武成帝在生前就依靠和士开掌握政权。《隋唐嘉话》曾记载北齐文人卢思道曾经为了侍途去拜访和士开:“比至其门,立者众矣,卢驻辔望之,彼何人斯,森然而与槐柳齐列。”[2]55《北史》卷曰:“和士开母丧,托附者咸往奔哭。”和士开的权势可见一斑。

有了和士开这一佞臣在权力上保驾护航,武成帝自身可保无忧,但不能保证他的子孙后代不被推翻,对此武成帝设法令自己的子孙以崇高的政治地位和较大的政治权力,琅琊王高俨受宠,就是如此,武成帝另一子南阳王高孝绰也是如此,他“始十余岁,留守晋阳”掌握了内外大权。武成帝对自己的权力的不信任,出于如此目的,高湛夫妇还千方百计地增强高俨的权威:

魏氏旧制,中丞出,清道,与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遥住车,去牛,顿轭于地,以待中丞过,其或迟违,则赤棒棒之。自都邺后,此仪浸绝,武成欲雄宠俨,乃使一依旧制。初从北宫出,将上中丞,凡京畿步骑,领军之官属,中丞之威仪,司徒之卤簿,莫不毕备。帝与胡后在华林园东门外张幕,隔青纱步障观之。遣中贵骤马趣仗,不得入,自言奉敕,赤棒应声碎其鞍,马惊人坠。帝大笑,以为善。[1]160-161

武成帝夫妇如此重视高俨,并非仅仅出自偏爱,而是有着自己特殊的政治目的,这种抬高非皇储所生皇子政治地位的做法,不仅有武成帝自身的因素,也是和南北朝时代宗室诸王权势过大的历史惯例有关。这种政治安排虽然有利于武成帝家族生前的权势的巩固,但是,其中蕴含着比较危险的不稳定因素,其中最大的矛盾就是诸子之间的权势矛盾,这种矛盾,又因为他们同不同的政治势力结合而更加激化,应该看到,琅琊王高俨同后主相比,武成帝不仅刻意提升诸子之政治地位,也试图加深诸子同恩亻幸人物的关系,如北齐后主同穆提婆的关系在武成帝生前就十分亲密,他们“朝夕左右,大被亲狎”,内廷的腐朽政治势力正在发酵。这是由于外庭的各种政治势力都深深卷入了东魏北齐的数次宫廷政变,皇室对他们极为疑虑和担心,北齐朝野上下弥漫着紧张气氛,恩亻幸人物的崛起,实质上反映了北齐皇权和皇室逐渐丧失公共性的趋势,高湛委诸子以要职,也是出于政治考量而并非仅是溺爱所致。当然,由于外庭各种政治政治势力的强大,高俨在其父生前就“恒居守”,“坐含光殿以视事,诸父皆拜焉”[1]161。高俨作为年幼之亲王,在武成帝尚在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野心家利用以进行政争的工具,而武成帝死后,他所建立的政治格局就陷入危机。在他帮助下,原先地位甚高的琅琊王高俨也受到猜忌,于武平二年出居北宫,除太保,“余官悉解”,导致高俨对此极为不满,成为政变发生的导火索。

二、政变的过程

据《北齐书》记载,参与这场政变的人有王子宜、高舍洛、刘辟疆、厍狄伏连、冯子琮、翟显贵等人[1]163。王子宜为治书侍御史,此时的高俨“犹带中丞”,故此人为高俨之副手,《北齐书》无传。冯子琮为尚书右仆射,此人乃是北燕王室之后,属于迁移到邺城的洛阳北魏胡汉贵族后代,在高演时代,他除“领军府法曹”、“典机密,摄库部”,在高湛继位后,“又奉别诏,令共胡长仁辅太子”[1]528,属于胡太后的外戚集团中人,但因为受到和士开为首的恩亻幸势力的排挤,故也参与了反对和士开的密谋。厍狄伏连“少以武干事尔朱荣,至直门合将军。后从高祖建义,赐爵蛇丘男”[1]238,可见其人乃是元老武将,但无甚战功,政变发生时任领军大将军,在政变密谋中并非核心人物,根据政变时的记载,此人似乎并未参加政变密谋。

政变的过程是,高俨等人将其诱骗到御史台,“俨遣都督冯永洛就台斩之。接着,“俨徒本意杀和士开,及是,因逼俨曰:‘事既然,不可中止’”于是高俨是在他们的怂恿下“发京畿军士三千余人屯千秋门”以向后主示威,迫使后主交出穆提婆、陆令萱等人。此时,安德王高延宗、广宁王高孝珩也“适从西来,欲助成其事”,事情万分危急,后主对太后说:“有缘更见家家,无缘永别”[1]162,在此危机时刻,后主和高俨都征召宿将斛律光前来,斛律光最后站在后主的立场上,也就导致了政变的失败:

光闻杀士开,抚掌大笑曰:“龙子作事,固自不似凡人。”入见后主于永巷。帝率宿卫者步骑四百,授甲将出战。光曰:“小儿辈弄兵,与交手即乱。鄙谚云‘奴见大家心死’,至尊宜自至千秋门,琅邪必不敢动。”皮景和亦以为然,后主从之。光步道,使人出曰:“大家来。”俨徒骇散。帝驻马桥上,遥呼之,俨犹立不进。光就谓曰:“天子弟杀一汉,何所苦。”执其手,强引以前。请帝曰:“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长大自不复然,愿宽其罪。”帝拔俨带刀环乱筑,辩头,良久乃释之。

在斛律光的干涉下,政变得到平息,参与政变的人结果如下:“收伏连及高舍洛、王子宜、刘辟强、都督翟显贵于后园,帝亲射之而后斩,皆支解,暴之都街下。”而琅琊王高俨也没有躲过后主的屠杀,被后主致使刘桃枝所杀,值得注意的是,汉文臣祖王廷最后下定决心杀害高俨,这说明此时的恩亻幸人物尚依靠汉族文人共同进行政治决策。

三、政变的特点

高俨发动政变后,出现了比较令人震惊的一幕,首先,几乎没有一个朝臣站在后主一边,却有一些人支持高俨,如宗室诸王中的安德王高延宗、广宁王高孝珩,就“欲助成其事”,他们之中,高延宗“顾众而言曰:“孝昭帝杀杨遵彦,止八十人,今乃数千,何言人少?”由此可见高延宗十分支持政变的发生,他不仅认为要杀掉和士开,而且还暗示高俨可以效仿孝昭帝高演发动政变推翻后主而取而代之,可见,所谓“俨徒本意唯杀士开”并不为真。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在宫廷中陪侍后主者都是《北齐书·恩亻幸传》上的人,如穆提婆、韩凤都在宫廷内,可见此时恩亻幸集团是完全拥护后主的。

在这场政变中,作为勋贵集团中的老将斛律光在得知政变发生后,大笑曰:“龙子做事,固自不似凡人”表示出高兴的神色,这也表现出勋贵势力对武成帝生前政治格局的不满,但是斛律光没有支持高俨推翻后主,而是支持后主免遭推翻,其中原因应为斛律光女斛律氏为后主皇后。可见武成帝生前的良苦用心。不过,斛律光在政变中体现出的巨大作用,为他之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和士开的权势触怒了相当多的政治派系,他们都联合起来对付和士开,除了以上两位宗王、一位宿将外,原来曾经依附和士开的冯子琮,也站在了倒和士开的一边。不过,依然有人在政变过程中持中立态度,如高俨的铠曹参军魏澹,就没有参与政变的记载。琅琊王妃乃李祖钦之女,李祖钦及其子弟也没有参与政变的记载,这是因为他们属于在北齐政坛上并不占主角的汉人大族后人,他们的先辈,如以武将面目出现的高昂、文武合一面目出现的封隆之、文臣面目出现的杨忄音,都在政治上遭遇挫折。这股政治力量的后人也就没有参与这场政变。

四、政变的后果

这场政变的直接后果是琅琊王和追随琅琊王政变的诸人被杀害,胡太后被后主所隔离,而京畿大都督府也被废除。高俨虽然被杀害,但是后主为了安慰胡后,追封高俨为楚帝,极尽哀荣。随着高俨的被杀,京畿大都督府也被取消,对此,张金龙等学者认为,京畿大都督府的取消,削弱了北齐的军力[3],笔者认为,京畿大都督府的被取消乃是因为京畿大都督被高俨一党所占据作为发动政变之资,此机构废罢后,京畿兵的建制仍然存在,指挥权转入领军府。领军府的职责并非仅是《隋书》所说的“分司丹禁,侍卫左右”[4]726,而是兼有一定的军政智能,参与此次政变的冯子琮便“为肃宗除领军府法曹”,虽不知此法曹所管之事务为军内事务还是军外事务,但领军府之只能也非仅宿卫宫廷。京畿兵素来精锐,但领军府之兵甚至更为精良,高洋时代的百保鲜卑就是宫廷宿卫,“每一人必当百人,任其临阵必死”,不能能不谓精锐。如若领军府之领袖军事才能卓著,自然能统领京畿兵。故认为京畿大都督府的废除削弱了北齐的军力有失偏颇。

这次政变对后主而言,是上台后所遇到的最严重的危机,他差一点在这场危机中被赶下台而失去性命,对他日后的行为必然造成巨大的影响,给他的内心深处留下的阴影很大。在政变中,只有恩亻幸势力紧密团结在后主的周围,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后主很难渡过难关,后主对此应该是十分感念的。政变之后,恩亻幸人物的地位更加上升:“任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宰制天下,陈德信、邓长、何洪珍参预机权。各引亲党,超居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贿成,其所以乱政害人,难以备载。”[1]122恩亻幸势力“虐人害物,抟齿无厌,卖狱鬻官,溪壑难满”[1]115,北齐政治逐渐走向彻底腐败,直至灭亡。

在这场政变中,宗室人物中的安德王、广宁王二王在政变发生的时候“适从西来,欲助成其事”,安德王高延宗听闻高俨手下之人担心自己人少,说道“孝昭帝杀杨遵彦,止八十人,今乃数千,何言人少?”[1]162直接暗示高俨可以推翻后主取而代之。二王的表现不可能不为后主所知,后主因而对他们充满猜忌。在北齐即将灭亡之际,高延宗在晋阳组织兵力抵抗,后主说“我宁使周得并州,不欲安德阿得之”[1]149,就是表现。后主从晋阳败退会邺城后,广宁王高孝珩试图在邺城发动政变,欲“于千秋门斩高阿那肱”不果,又试图“求出拒西军”,试图挽救北齐的灭亡,但是后主一伙已经根本不信任他,将其外放为沧州刺史,致使其抵抗计划流产[1]145。可见,上述二王同北齐后主之间的关系直到北齐灭亡之时依然十分紧张,且他们试图推翻后主的意图并未改变,这种紧张态势在高俨政变之时就埋下了伏笔,可见高俨政变对北齐后主的影响之深。

最后,勋贵集团的代表人物斛律光对弥平这次政变起了关键的作用,斛律光献策让后主出宫面见高俨,致使高俨党徒如鸟兽散,他在这场政变中的表现,颇似制止两个幼子之间的争吵的成年人。他赞同高俨杀和士开的举动,赞叹道“龙子作事,固自不似凡人”[1]162,可见他对和士开专权十分不满。但是,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力,使恩亻幸人物感到惧怕,后来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他终于被后主所杀害。

五、小结

北齐后期发生的琅琊王高俨政变,后主以及围绕着后主身边的恩亻幸人物,同琅琊王高俨和支持他的外朝宗室勋贵势力之间的一场政治冲突。其根源于武成帝高湛生前布置的政治格局所导致的权力、利益的不均衡。在政变过程中,恩亻幸人物、勋贵人物、宗室人物都展示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场政变塑造了北齐后主的政治心理,为以后的北齐内部政争不断、政治腐败埋下了隐患,对北齐的最后灭亡,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1](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唐)刘食束.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张金龙.东魏北齐京畿大都督考[J].济南:史学月刊,2001,(1).

[4](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猜你喜欢

后主北齐政变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南唐后主李煜 文艺青年的错位人生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腊节
春从天上来·南唐后主
土耳其历年政变简史(下)
土耳其政变为何以失败告终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乐不思蜀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