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编辑文化的价值分析与创新路径

2014-08-15郭荣华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文化

郭荣华

(江西师范大学 学报杂志社,江西 南昌 330027)

编辑文化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文化的研究是个起步不久而又相对被忽视的领域。其实,编辑文化的研究是具有深刻意义且广阔前景的课题,它对于提高办刊质量、兴旺出版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校编辑文化的价值进行理论分析,尝试探索实践中的创新路径。

一、高校学报编辑文化的特征

编辑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编辑活动中的延伸,是社会文化在编辑领域中的反映与折射。正如文化有三层面涵义一样,编辑文化也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广义上编辑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层面(如编辑环境、技术设备、文化设施等)、制度文化层面(如编辑的制度章程、组织机构等)、精神文化层面(如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二是中义上编辑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三是狭义上编辑文化指精神文化层面的涵义。[1]本文所讲的编辑文化是在狭义层面上的概念。

狭义层面的编辑文化是一代一代的编辑们在长期的编辑活动中创造积累和深层积淀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编辑价值观、编辑精神、编辑行为风格、行为规范等等的总和。其中编辑价值观是编辑文化的核心[2],它为所有编辑主体提供了一种共同的意识,并为他们的编辑行为提供了引导。

高校学报编辑文化是编辑文化在高校杂志社中的延伸与拓展,它既有着一般编辑文化的特点,又有其独有特征:

一是高校学报编辑文化是伴随着高校杂志社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精神产物,它虽是无形的,但一旦形成就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编辑们的意识、情感与行为,影响着刊物的定位品味、风格特色等,并对杂志社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是高校学报编辑文化相对一般出版社编辑文化既有行业文化的共同点又有所不同。后者与市场联系得更密切,受市场影响更大。而前者有学校这个“保护伞”诸如有经费拔款等政策,相对来讲,它离市场远点,有着高校一样的清静与清高。

三是高校学报编辑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它深受高校文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它与本校文化的特征风格是一致的。而且,高校编辑与本校老师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易产生与本校老师横向的比较,有着为人作嫁衣的教辅地位的纠结与困惑。

因而,要评估高校学报编辑文化的价值就需分析它独有特征,也才能探索其独有创新路径。

二、高校学报编辑文化的价值分析

高校学报编辑文化有着普遍意义上编辑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也还有它特殊的价值。

1.导向性

在社会文化的演变发展进程中,在某种意义上讲,编辑文化的导向价值是不可小视的。一方面,编辑文化反映了编辑整体的价值和共同利益,它对刊物的定位、方向及编辑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起导向作用。而同时,编辑人员又通过产品即刊物对社会文化起导向作用,因为编辑代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进行的选择,极易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客观上会一定程度影响到社会文化的探索、发展方向。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以往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考量一个个编辑个体对一件件编辑对象即作品的劳动价值,而缺乏从整体上去考量编辑群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或说劳动价值,从而忽略了编辑这个社会群体内在的社会价值,换句话说,忽略了从宏观上去把编辑整体与文化生产之间的关系。其实,编辑群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意义更值得重视更应该去研究。

高校学报编辑文化除了参与上述的影响贡献之外,还对高校的学科建设、高校科研方向、治学的学风等校风起着作用。在高校中,学报的编辑文化与学校的校风学校的整体文化是互相影响的,学校的校风学校的整体文化影响着制约着学报的编辑文化,而学报的编辑文化影响到编辑人员个体理念和行为,也就影响着他所设栏目的特色与方向,影响到时他组约稿件选择稿件态度与方向,从某个角度上说,也就影响到编辑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力度。

所以说,高校学报编辑文化对社会文化直接的或间接的导向作用都是很值得重视的。

2.凝聚性

如上所述,编辑文化是编辑集体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集体共同意识或说一种认同感,因而也就自然对每位编辑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高校学报编辑部与学校老师关系密切,有的编辑或来自各院系或仍在院系兼职,有的老师或在编辑部兼职审稿或帮助编辑部建栏组稿;有的老师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在本校学报发表的,在他们的学术成长过程中有学报的扶持与关爱;学报的建设与完善也常听取老师们的建议,有许多老师也熟悉于贡献于学报编辑文化,学报编辑文化也影响着他们,可以说,高校学报编辑文化对本校相关学科的老师也有着吸引凝聚作用。

3.创造性或者说创新性

人们一般认为,编辑只是为人作嫁衣,只是编辑来稿而已。或者从文化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看,编辑只是通过编纂而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戴文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令人惊诧的持续性,是编辑工作重要性的最有力的证明。——历代大小王朝不断组建编辑机构,编纂群书,因而通过各种具体的编辑工作保证了文化的历史连续性。”[3]这深刻地揭示了编辑在文化继承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编辑也是一种创新。一是一个文化产品的原创者是作者,但单个作者的文化活动带有分散性、随意性特点,而编辑客观上在文化传播中充当了文化的组织者,编辑会有意识有目的有策划地设栏组稿,去关照社会热点社会现实,在这不断的从无到有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体现了编辑的创新性。二是编辑能使众多单个的、散乱的、无序的作品形成不同的全新意义上的序列。一般来说,作者是把较原始的零散的文化元素——原始材料组织成一个文化作品,编辑是有意识把众多单个的作品按照不同的目的组成新的不同序列也即组织了一个新的整体,而且每个组成部分不仅保留了本身原有的意义,而且新组成的序列也产生了新的意义。[3]三是编辑过程是作品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文化不断选择的过程。编辑需要选择出代表发展方向时代精神新的文化作品以形成新的文化导向新的文化潮流,这也体现出编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而高校知识人才是学术创新理论创新的一个活跃群体,高校学报自然是学术创新理论创新的一个活跃阵地。因此,要培养和调动学报编辑的创造力或创新性,形成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编辑文化。

三、高校编辑文化的现状与创新路径

1.防止价值观世俗化,守望学术道德底线。在现代转型社会中,编辑人员面临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文化价值选择。是追求学术的高尚,或是追求经济效益;是坚守学术道德,或是迎合现实的刊物评价标准;是保持学术的纯洁,或是顾及社会关系而刊发人情稿,等等。在目前社会环境影响下,如果只追求学术质量,恐有许多扼制刊物生存发展的难处,编辑文化总是在高尚与世俗之间徘徊,编辑价值观也就在这过程中摇摆波动,有时难免出现迷茫、扭曲,甚至有着世俗化的倾向。这既有违文化使者的神圣使命,也影响着编辑作品的正确导向。

对此要高度重视,一是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坚守职业道德与职业追求,像老一辈优秀编辑那样做个纯洁高尚职业道德的守望者。二是制度上规范、约束编辑的行为,用体现高尚学术追求反映纯洁学术文化的制度来规约编辑行为,引导编辑的稿件选择。如稿件多审制可规约审稿,其中,外审则能更大限度地保存学术的纯洁,因为外审专家相对而言独立于编辑及编辑部,而且,外审专家一般来讲也会严格审稿,以对自己学术信誉负责。

当然,一个成熟、能够生存延续的编辑文化,也应把外部的社会行为规则纳入本编辑文化整体构建之中去考虑,使之达到内外协调,和谐成长。

2.明确编辑身份归属,清晰编辑文化。目前高校学报编辑的身份归属一般为二种情况:一是作为学校的教辅岗去考核。二是作为教研岗去考核,编辑工作量可折算为教研工作量。这二种情况都有一定弊端。作为教辅岗,既忽视了高校编辑独立地位,降低了它在学校所起的作用,而编辑人员则以教辅岗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教辅教辅,只是教学的辅助而已。学报也就慢慢地被边缘化处于辅助次要地位了,参与学校事务与学术研究学术活动的热情也就降低了。作为教研岗,则会令高校编辑主动地或被动地追逐教学工作追逐科研成果,客观上又会影响对编辑工作质与量的追求。其实,编辑的质与量都是需要独立地费心费力地去钻研。编辑需组织特栏优稿,需组约名家力作,需从大量的自由来稿中海选出好稿,这都需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编选出好稿出刊之外,还需思考编辑学的理论与实践,这些都表明,高校学报编辑是个足以称得上独立的系列。所以在高校里,编辑身份应是独立的,既不是教辅岗也不应按教研岗换算工作量,而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系列去评聘,这既便于考核编辑工作的质与量,也尊重了编辑独立工作体系的事实;既尊重编辑心理情感、调动了编辑积极性,又有利于培育独立的具有个性的编辑文化。

3.找准学报定位,发挥校内校外双功能。目前高校学报定位主要存在二种情况,一是认为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主要服务于本校老师,因而本校各学科老师的稿件居多,学报慢慢地成了专业理论、高校管理、外语教学等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二是完全开放式或说放养式,没有考虑本学校本学报的学术水平学术层次,似乎家家都要像名校一样办全国一流学报。这样不仅丧失了特色,也因信息过于离散化而使读者群缩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双下降。

其实高校学报有其特殊性,要有准确定位。高校学报在校内要起到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学术思想,培育学术人才的作用;在社会上,学报代表了学校学术特点学术水平,展示了学校风采,也就是说,高校学报实质上是学术研究的延伸,高校学报的编辑文化与其他编辑文化相比要更具有学术底蕴学术涵养。因而高校学报编辑更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充电,学校领导应切实重视学报的工作,把学报当作一个业务部门而不是一个行政部门来配备干部,学报主编工作本质上是“思考”。[4]此外,还要落实学报编辑部的建制编制,解决学报编辑的职称评聘问题,稳定学报编辑队伍。这样才利于形成学术氛围浓厚的高校编辑文化。

4.培育学术争鸣文化,保持学术独立思想。高校学报既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窗口,也是学术讨论平台,高校学报与高校学术一样要有学术自由学术独立学术争鸣学术批判。目前看来,学报虽重学术重理论,但观点交流多交锋少,阐述多创立少,时政论述多自由争鸣少。这样的编辑文化不利学术创新学术发展。

文化选择的关键是文化批判。文化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理性的审视之后的扬弃、兼容。只有具备文化批判意识,才可能有学术创新学术发展。这就要培养编辑的批判思维,培养编辑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态度。同时,还要培养编辑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编辑活动的文化功能,不仅是认识价值更在于发展价值,不仅是选择文化传递文化更在于形成文化,可以说,编辑不仅对文化要有批判、否定能力,同样也要具有创造创新能力。所以编辑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只有具备文化自觉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构建一种理想的编辑文化。

[1]杨军.编辑文化论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

[2]姚德全.编辑文化塑造与创新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3).

[3]李超.论编辑文化建构的选择与制约[J].理论界,2007(8).

[4]王金莲.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主编的贡献意识[J].编辑学报,2013(6).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谁远谁近?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