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旱地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14-08-15汪世平曲建东

山西农经 2014年4期
关键词:耕层旱地土壤水分

□汪世平 曲建东

旱地玉米产量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土壤墒情不足,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以及缺苗严重导致每单位面积穗数不足。要提高旱地玉米的产量,首先必须保证苗全苗壮,其次在苗全的基础上,争取穗大粒多、千粒重高,要实现苗全每单位面积穗数多和穗粒数多、千粒重高,就必须保证有适宜的土壤墒情[1]。

1 干旱对玉米的影响

旱作玉米其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只能靠自然降水来供给,而自然降水的总量及时空分布并不一定与玉米对水的需求相吻合,因此,旱作玉米常受到旱灾的影响。干旱对玉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面积减少,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等方面。另外,不同生育时期的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同。如拔节期前后干旱,主要是限制营养生长,而中后期干旱,则主要限制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导致穗粒数和粒重下降。

2 玉米抗旱栽培机理

玉米的抗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躲避干旱、抵抗干旱和忍耐干旱。

躲避干旱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玉米的幼苗阶段。由于玉米种子较大,营养物质丰富,萌发时地中茎可以自动调节长度,有利于适当深播,在土壤水分较低时也能发芽出苗。从出苗至拔节,茎尖生长锥严实地包藏在多层嫩叶中,一直处在地表之下,不致因干旱受到损害。即使在叶片严重萎蔫,甚至部分叶片枯死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生活力。一旦获得水分供应,幼苗就能迅速生长。玉米抽雄前后直至籽粒成熟的生育后期,常需要较多的水分,而在旱区这时常遇到比较集中的降雨,可满足玉米对水分的需要。抵抗干旱是指玉米依靠自身组织含有较高的含水量、吸水能力和阻止水分大量散失的功能。玉米根系强大,可伸长2m左右,能从土壤深层吸收较多的水分。植株体内水分移动的阻力小,而叶片气孔又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抵抗短期干旱或中度干旱。忍耐干旱是指玉米生长过程中水分不足时,可以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2]。

3 旱地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途径

3.1 蓄住降水是旱地玉米增产的根本途径

在旱地玉米种植区,自然降水不足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克服的,因此,如何蓄住自然降水、保持好土壤墒情,就成了当务之急。各地的玉米生产实践经验证明,蓄住自然降水的措施主要是加深耕层,培肥地力,改善±壤的结构以及适时耙耱和中耕松土,进行秸秆覆盖等。

3.1.1 加深耕层:适当深耕,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能接纳较多的水分,但在当前复种指数较高的情况下,玉米播种时进行深耕是不太可能的,根据当地群众习惯,一般在种麦前进行深耕细作,加深耕层,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深耕的深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并逐年加深,以免一次耕得太深,把生土翻到地表,影响当季的产量。

3.1.2 培肥地力: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增加化肥的投入量,以无机促有机,使土壤有机质增多,改善土壤的结构,是蓄水保墒的重要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最有效的措施是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的时间,最好结合种麦前深耕时进行,以便麦田能蓄住较多的水分供玉米利用。

3.1.3 耙耱与中耕:耙耱和中耕是保墒的最基本措施,它可以疏松表土,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中耕,既包括麦田中耕也包括玉米播种出苗后的中耕,都能起到保墒作用,麦田中耕不仅为了保墒供小麦利用,也为了小麦收后能为玉米遗留下较多的土壤水分。耕耙包括种麦前耙耱、麦田耙耱和麦收后耙耱麦茬,其作用也是疏松表土保墒。

3.2 提高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在玉米生产中,降水量相同而产量水平却差异显著的现象很多,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挥有限水分的利用率和水分的增产潜力,因此,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是实现旱地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措施很多,除上述的保墒措施和增加玉米自身的吸水能力,防止和减少叶面蒸腾的措施之外,重要的措施还有科学施肥和合理密植等。

在截住“天上水”、蓄好“地中水”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用好“土壤水”。研究表明,“以肥调水”是提高旱作玉米自然降水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如深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以改良土壤结构,不断培养地力;合理增施化肥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等。

3.3 防治病虫害

旱地玉米水肥条件差,长势弱,对病虫的抵抗能力也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病虫的危害,应及时进行防治:特别是在大喇叭口期,要及时防治玉米螟,在授粉以后,要注意防治玉米大小斑病。一般可用75%百菌清300~500倍或50%退菌特500倍药液按50kg/每667m2左右喷洒叶片。

结束语

总之,旱地玉米栽培技术简便易行,投入成本低,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明显,为旱地发展高效农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为甘肃地区旱地玉米节水栽培技术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李春琴.宁南山区旱地玉米栽培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9-13+15.

[2]曹旭东,赵永峰.固原市旱地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61+64.

猜你喜欢

耕层旱地土壤水分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与障碍类型划分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西藏高原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不同覆盖措施对枣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库尔勒垦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棉田耕层容重的影响
植被覆盖区土壤水分反演研究——以北京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