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事业发展的社会组织参与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2014-08-15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杭州公益

文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社会公益是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益事业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直接关系和影响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对公益事业范畴曾做以下界定:1.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公益事业对于优化社会资源、缓和社会矛盾、增强社会责任、平衡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居民公益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公益组织越来越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杭州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公益服务的种类、数量和水平逐步扩大及提高,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为进一步激发公益事业单位活力,提升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和服务质量,杭州市加大公益性事业机构编制保障,着力构建公益服务的新格局。《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全市“十二五”后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项目,首次提出建立完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养老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安全十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目标,杭州市政府提出,加强用地保障和打造专业队伍,“吸引多方参与,创新供给模式”。“吸引多方参与”,就是要“统筹多元化供给主体”,建立政府为主、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实现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未来三年,杭州将通过特许经营、外包、公私合营等形式,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赋予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社会组织是指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一种独立于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专门的组织形式,[1]一般是为了预定的目的而自发结合形成的。社会组织类型按其性质分,有政治性社会组织、文化性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研究性社会组织等。杭州比较活跃的参与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大多属于公益服务型社会组织,如街镇老年协会、居家养老服务社、社工服务社、新区社工协会等,它们向社会公众广泛地提供教育、医疗及社会福利机会,促进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进步,开展各种维护公民权利的活动。它们的共同点是直接回应受益者的各种需求,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并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一、杭州市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发展状况

杭州市社会组织发展迅猛。2013年12月底,全市建立社会组织总数达16615家,其中登记注册5153家,备案11462家,包括行业协会、文体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多个种类。有专职社工10280人,[2]占浙江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组织体系。各类社会组织活跃在杭州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各个领域,成为完善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简化社会组织申请登记程序。随着民政厅要求社会组织登记进一步放开,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除法律法规设定需前置审批的以外,上述四类社会组织成立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批准,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杭州滴水公益服务中心、杭州民生公益服务中心等民间公益力量成为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合法登记为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开辟了新的起点,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快速增长,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推进了杭州市公益事业的发展。

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方式。杭州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积极做好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2014年1月,公开征集本年度公益服务项目。项目范围包括1、公共服务类:社会组织为满足群众直接生活需求面向全市开展的公益服务,包括扶老助老,扶残助残,扶贫救孤,救灾济困,紧急事件的预防、救援、救助和减灾防灾的宣传培训等。2、社区民生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在某一个或多个社区开展的为社区居民直接提供的公益服务。包括社区文化、社区健康、社区安全、社区环保等服务项目。3、社会组织培育服务类:开展社会组织宣传推介、孵化培育、公益创投、活动交流等项目,为初创期的公益社会组织提供支持。杭州及各城区设立的社会组织发展基金,进一步加大了对公益项目扶持力度。

规范社会组织的公益事业参与。2014年2月,杭州首次发布《社会组织评估规范》。[3]该规范规定了社会组织的评估管理机制、评估工作机制、评估对象要求、评估的内容工作方式与方法、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细则、评估的工作程序等内容。在“公益类社会团体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分细则”中,对“公益活动会员参与度”的设计,突出 “会员参与公益活动达到会员总数的比例:会员参与公益活动占会员总数的40%~50%,得5分;会员参与公益活动占会员总数的50%~60%,得10分;会员参与公益活动占会员总数的60%~70%,得15分;会员参与公益活动占会员总数≥70%,得20分。”这些评估细则,对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活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杭州各区市县相继采取多种举措,支持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2014年9月11日,西湖区出台《关于社会组织培育扶持的办法(试行)》。该《办法》结合西湖区实际,一是确定扶持四类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行业协会商会类,服务支持型、资金支持型、智力支持型。二是对于符合条件的初创期社会组织,给予开办费补贴或运营补贴;对主办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一定规模活动的社会组织,给予一定活动经费补贴;对成立独立党组织的,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三是获得相关荣誉的社会组织,给予一定扶持经费;申报西湖区社区公益创投项目或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有机会获一定奖励;同时推荐优秀社会组织代表参政议政。

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随着社会组织的不断开放和规范,其公益事业参与进一步拓宽领域。杭州环保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杭州生态文化协会成为国内专职人员最多、发展良好的地方环保公益组织。尤其是杭州政务平台纷纷试水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多样、特色、规范的社会参与机制正在形成。2014年9月12日,杭州市12家社会组织联合向全市社会组织发出倡议:主动传播公益服务理念;深入开展主题公益服务;积极打造公益服务品牌。社会组织在扶贫救助、扶老助残、公众卫生健康知识普及、送医送药、送戏下乡、送技术到企业、科学教育、体育健身,服务三农等领域,为他人和社会做好事、献爱心,提升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杭州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四个方面:

宣传咨询。杭州市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面向社会开展相关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开展医疗卫生、法律知识、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通过广场服务活动,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手机电脑维修、眼镜验光等服务。2014年8月29日上午,杭州市淳安县社会组织在千岛湖广场举行了广场公益活动。20家业务范围不同的社会组织,为市民提供了一份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等“公益大餐”。“电子商务协会”“消费者协会”“红十字会”“反邪教协会”“茶文化研究会”“体育总会”“医学会”“艺海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绿茵学吧”“梦韵艺术社”等社会组织与市民零距离互动,并发放宣传资料,医疗专家还为市民做免费体检。2014年9月12日,杭州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杭州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协会、杭州市社会组织促进会主办 “公益有您、公益为您”大型广场活动。60多家单位、50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咨询多涉及财产分割、老年人维权、婚姻纠纷、劳动争议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涉法问题。

志愿服务。杭州社会组织以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为基础,积极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2014年以来,全市社会组织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等重点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开展 “雷锋广场”、“微笑亭”、“阳光助残”、“为孤寡老人送祝福”、“为弱势青少年送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治污会战、全民节水和“清三河”集中整治、保护“母亲河”等活动。2014年9月28日,建德市民政局和老龄办等组织了市10多个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义诊、家政服务、保健养生等服务。广大志愿者为提升杭州市社会文明、传递正能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慈善捐赠。以“爱心助梦·美丽杭州”为主题的杭州2014年“春风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广大居民弘扬杭州“最美”精神,凝聚和传递社会爱心力量,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到2014年1月27日,“春风行动”市本级共收到捐款48799059.1元。[4]5月 30日,启动第九届杭州市“公民爱心日”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困难家庭儿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孤残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倡议市民通过捐一元钱、赠一本书、圆一个梦、讲一个故事,为渴望实现梦想的困难家庭儿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孤残儿童、自闭症儿童等送出一份关爱。从2005年开展至今,活动已连续9届,共募集社会各界捐款900万元,书籍36万余册,资助学校130余所,资助学生 1300 余名。[5]

赈灾济困。杭州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自专长,主动配合政府开展救灾济困。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杭州市公羊会公益基金会和滴水公益组织陆续赶到灾区,主动投入救援救助工作中。公羊队参与震区的防疫、消杀、医疗救助。公羊会公益基金会一次募集救灾款58万元,并参与灾区疾控防疫和灾后心理辅导等工作。滴水公益组织还建立前后方协调工作小组,将各种物资需求信息传递给后方,及时供给。8月5日,滴水公益救援队第一梯队5人抵达灾区,负责协调物资的接收、转运、发放、反馈以及灾情调查工作。

杭州社会组织在拓展公益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作用日益彰显,在助推行业发展、激活社会活力、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

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社会动因

(一)社会治理的需要

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当前杭州城市治理过程中,人口规模在不断增长,一方面一些特殊人群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另一方面,有意资助他人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环境下,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帮助人们实现这种双向的需求。社会组织是吸收多方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社会组织能够直接、真实地了解人们真正的利益需求,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困难,为社会提供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种类繁多的服务,从而缓解社会矛盾。

近年来,杭州城市公共服务压力剧增。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监管不当所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问题,水、空气的清洁,食物、药品安全以及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交通等方面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成为杭州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改进社会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即使 “五水共治”、治堵、治气等环保这一块,如果仅靠政府单方面的行动,没有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公众的制约,也是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的。要实现杭州市政府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即到2015年,建立起“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覆盖城乡居民的具有杭州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杭州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尤其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杭州各种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包括人才培训、医疗卫生、老龄工作、文化教育、社区管理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他们在解决环境纠纷与冲突,维护环境受损群体基本权益问题中已经扮演重要角色。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谐有序的生活、工作秩序,期待着杭州各方面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协同作用。因此,城市社会治理的需要是杭州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原动力。

(二)公益精神发展的促进

公益精神是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的行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公益精神是一种团结互助意识、一种公民的自觉自知的参与精神,体现一种社会责任感,它能整合群体力量,并引导人们的实践行为。[6]为推进“美丽杭州”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杭州各级党委、政府搭建多种平台,大力发扬光大“最美”现象,凝聚和传递社会爱心力量,培育和弘扬大众慈善公益精神。公益精神主要由公益认识、公益情感和公益行为三维度组成。其中公益认识是对社会公益领域里各种公益知识和公益现象的认识过程。公益情感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对公益思想、公益现象产生的主观体验,主要体现在对公益价值的认同、对自己及周围人公益行为的情感倾向上。公益行为指一切有利于实现公益目标的有意义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公益行为习惯和公益行为倾向。[7]

影响公益精神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文化因素 (价值观)、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体制因素、公益组织数量和公信力等。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政策引导、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特别是社会治理的转型等,杭州的爱心文化建设和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动力不断增强。一批杭州“最美”典型,感动了中国:徒手托起高空坠落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坚持76秒以生命保障乘客安全的“最美司机”吴斌、义务护送受伤孩子的“最美的哥”汪建平、远行千里献血救人的“最美熊猫血女孩”毛陈冰等等。杭州公益精神弘扬和良好风尚的塑造,促进了社会组织和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主动参与。

(三)杭州各类企业公益文化建设的推动

企业的公益文化是企业的公益精神生成的思想基础。只有形成一定的公益文化,才能培育员工的慈善意识、公益精神。近年来,杭州一些企业家群体越来越多的走出单纯对财富的追求,积极承担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责任,他们把公益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通过对公益事业的捐赠,回报社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弘扬企业精神。一些企业从高管到普通员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企业内部提高对公益事业的集体认同感,使员工为自己企业的乐善而自豪。企业文化的塑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2014年以来,杭城各大医院临床供血一度相当紧张。为帮助需要血液救治的病人,9月11日,杭州百家企业举行以“汇聚企业爱心,弘扬民族正气”为宗旨的千人无偿献血大型公益行动。这次活动涉及行业之广,参与的爱心企业单位数量之多,在浙江大型无偿献血活动中均创下了历史记录。中小民营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义行天下,以爱的文化为核心,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四)杭州市政府的激励和引导

为保证社会组织良性健康地发展,杭州市政府从制度管理、资金投入、购买服务、综合评估等各方面积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2014年,杭州及各城区设立的社会组织发展基金,进一步加大对公益项目扶持力度。2014年10月22日,杭州市举行首届公益创投洽谈展演,各区县(市)开展多形式公益创投,市区两级公益创投总资金达到2635.13万元。

为规范社会组织的参与行为,《杭州市各类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指标 (2014版)》(杭民发〔2014〕67号)规定,社会团体实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基础条件、内部治理、工作绩效和社会评价。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规范化建设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基础条件、内部治理、业务活动和诚信建设、社会评价。社区社会组织实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基础条件、工作绩效和社会评价。评估结果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可优先接受政府职能转移,优先获得政府购买服务,优先获得政府奖励。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获得4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在评估等级有效期内,年度检查时可以简化年度检查程序,经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可免于提供财务审计报告。评估成为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完善内部治理、增强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4年5月26日,杭州市西湖区政府举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签约会议。13家中标的社会组织与西湖区民政局正式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针对西湖区民生需求的社区邻里自治、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食品安全宣传进社区等13个项目正式进入了项目实施、监测评估阶段,在公共服务方面完成了由“政府直接提供,直接管理”转变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监管”的探索。

6月20日上午,余杭区召开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评审会,对公益项目、开办补贴项目、先进社会组织评比项目、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奖励项目进行了评审。评审会对公益项目选择、资金使用、目标量化、执行可控性上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政府职能转换以及对社会组织的规范、激励和引导,有力地推动了杭州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组织参与地方公益事业的现实困境

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杭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但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正确处理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机制、参与能力、参与内容以及如何提高社会组织自身的公信力等问题。

(一)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机制尚待健全

除一些传统的社会组织以外,杭州大部分社会组织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化而建立起来的,一方面,相当多的公益组织类同,影响对外交流并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组织运作和活动机制尚不健全。在公益服务方面缺少规范化具体运作机制,相应的信息公开机制还不够健全,社会组织参与地方公益事业的政策要求和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善,以致一些社会组织的参与行为引起公众的争议和不信任,特别是有些慈善组织的项目面临公众质疑,影响了具体工作的开展以及造成自身发展的困境。

(二)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能力需要不断提升

制约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能力发展的有社会组织资源紧缺和社会组织协作不够两个方面因素。从社会组织的资源开发而言,首先稳定的资金来源缺乏,其次合适的专业人才不足,有意愿到社会组织工作的人员不多,特别是因为社会组织对工作综合能力要求高,合适的人才缺乏。专业人才的不足,影响了社会组织公益事业参与的水平和质量。如多种文化团体虽然己成为公众公共文化(包括街头文化、广场文化、大众娱乐健身活动等)的主体,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也高。但他们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存在着组织性不强、管理不规范、专业水平不够高等问题。

从社会组织相互合作的良性发展机制看,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社会组织基于不同的建立目标,在人力、财力等资源配置上不均衡,导致公共服务发展受限。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合作,特别是在公益性项目的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方面合作不足,限制了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能力提升。由于社会组织的资源有限,协调发展不够,造成项目开发和执行能力的薄弱。表现为开发可持续、有影响力和品牌化的项目并凸显组织特征的社会组织行为能力的欠缺。

(三)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公信度不足

公信度就是社会对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公益组织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建设和能否取得社会公信。在公众看来,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他们充满着爱心、善行和诚信,是最具有公信度的组织,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的背后,有些公益组织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管,组织能力和社会公信力面临双重危机。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涉及组织战略规划、人力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公关能力等多方面问题。由于杭州的民间公益组织成员大多是兼职参与,很少有全职人员,在组织规划、人力管理上都是刚刚起步,相当多的社会组织没有科学的组织规划,组织制度也尚未成型。人力管理也多为非正式的分工协作约定,财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能够定期通过微博、网站、微信平台等向相关方公开财务情况的组织还没有普遍。公益组织没有广泛建立制度化的行业自律机制,他们对法律变化的不及时应对,加上一些官办公益组织行政色彩浓厚,工作效率不高,都造成公益组织的公信力持续不高。

四、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着力点

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需要制度化、常态化。公益行动从被动公益转到主动行善、由旁观走入参与,激励公益行动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的变革、社会主流力量的影响和舆论导向是不可或缺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要加强对公益事业的宣传教育,倡导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和支持,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

(一)构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公益协作关系

社会组织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它的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和其他社会服务团体的联系与合作,是实现社会资源共享,扩大社会组织公益事业参与的重要渠道。

首先,要合理界定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职能关系。明确政府各部门的公益服务的职能定位,确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责任关系、利益关系、互信关系。社会组织积极承接政府的职能。协助政府在其不能很好管理的领域和想管但管不好的问题上进行管理,帮助政府更好地实行社会治理,从而为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取得更大的空间。

政府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全市性、关键性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类的社会组织。积极扶持萌芽状态的、筹备过程中的社会组织,保障更多的社会组织涌现并形成良性竞争。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财务审计的中立性建设;完善对公益性组织的税收减免政策;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培育一批有能力、讲诚信的公益性组织,重点培育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鼓励社会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公益服务。

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管理体系。逐步健全社会组织的登记和注销管理机制、信息透明机制、分类管理机制、绩效评估机制、惩戒和激励机制、人才引进培训管理机制等,推动政府管理的三重转向:从重“入口”管理转向重“过程”管理,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从“单一”管理转向“分类”管理,在简化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同时,加强对其组织运作的动态监督和管理。

社会组织在政府良好的政策环境保证下,将会更多地动员社会资源,更好地提供公益服务,并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二)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新渠道

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创新,企业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拥有了更多的可支配资源,这为公益组织与企业合作参与公益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解决资金困难,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不应沿袭传统的摆摊、“化缘”等老路,可面向企业这个市场经济的主体,运用多种筹资方式,如义卖、义演、广告劝募、传媒报道劝募、电视劝募、论坛劝募,或者专业筹资、分成筹资等方式筹措公益基金。社会组织通过公益宣传和培训等,在企业和员工中传播相关的公益知识,培养社会公益的意识,从而实现社会组织的使命,同时获得组织发展的资金或其他物资的支持。企业借助这些项目的实施,也可以树立绿色的品牌和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在社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升自身社会公益事业参与的成效。

(三)提高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能力

社会组织要通过公益服务活动,提高自身规范化建设能力、公平竞争能力、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公益事业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健全规范的志愿者招募制度和统一的志愿者服务认证和考评体系。通过QQ群、网络论坛、短信平台等方式注册志愿者,实现对志愿者的网络化管理。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参与到公益活动之中。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越强,对公众越有吸引力。要加强培育公益服务的专门性人才,提高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在公益服务过程中,进行公益项目分类,并为各类项目设计举办主题公益活动,打造公益活动品牌。

加强社会组织的公益合作。依托志愿者联合会、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与众多的慈善基金会、公益组织以及公益社团的良好协作关系,促进合作联盟的建设。通过联盟的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效果和声誉。积极搭建社会组织的合作平台,创建有效的合作机制,努力实现合作关系常态化。

增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首先要加强行政监督。建立公益活动的公开透明制度、公益信息统计制度,监管部门抽查公益财务收支状况。其次要形成社会监督。扶持社会监督机构对公益组织的监督,包括社会舆论、民间评估机构及公民个人的监督等。加强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群众对公益组织的舆论监督,对新闻报道中涉及公益组织的负面事项及时予以回应,对存在的问题负责任地进行整改。由中立性组织对公益组织的公信力进行测评报告,向社会公众发布,让社会了解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发展详情。再次要强化内部监控。构建权责明晰的公益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制定约束组织和成员的行为规则,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内部管理监督程序。着力构建有效的自我监督机制,实现公益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自律机制。

(四)加强杭州特色的公益文化建设

公益文化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核心,以社会责任感为重点,是公益精神、公益制度、公益行为、公益环境的总和。[8]其中,公益精神是公益文化的精神内核,公益制度是公益文化的重要组成,公益行为是公益精神的动态体现,是公益文化的落脚点。公益文化对公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能使得人们的公益行为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并且随着公益文化的发展与公益力量的扩大,这种认同感会升华为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

建设有特色的公益文化,要把传统的慈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价值观和杭州精神有机融合,形成社会广泛关注、支持公益事业的文化环境。整合区域文化、行业文化资源参与杭州公益文化建设,搭建公益文化交流协作平台。建立公益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努力打造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品牌文化,如公益文化讲坛、市民文化节、文化原创作品赛,建设“形式多样化、参与多元化、资源社会化、服务人性化”的高品质公益文化。

[1]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 39 号],2010-12-27.

[2]2013年杭州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件大事.[EB/OL]http://mjzz.zjol.com.cn/system/2014/01/24/019829730.shtml.2014-01-24.

[3]杭州市民政局关于开展2014年度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的通知[Z].杭州市民政局文件杭民发[2014]45号.

[4]杭州市 2014年“春风行动”捐款公告[N].杭州日报,2014-01-28.

[5]爱满杭城 公民爱心日全面启动.[EB/OL]http://www.hangzhou.gov.cn/main/zwdt/bmdt/ww/T485857.shtml.“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2014-05-30.

[6]卓 高 生.公益精 神 概念辨析 [J].理论与 现 代 化 ,2010(01).

[7]马欣然.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4(08).

[8]龚慧芬.大学公益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杭州公益
杭州
公益事业与趣味活动并举,小黄狗以公益驱动环保
公益
公益
公益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