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人才思想摭谈

2014-08-15王明勇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子路因材施教孔子

王明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510540〕

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历史上尊称其为孔子,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和政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思想体系,人才思想是孔子思想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非常重视人才的教育培养、考察鉴别和选拔任用。《中庸》记载孔子回答哀公问政:“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1]28孔子认为“为政在人”,他用容易生长的芦苇来比喻政事,意思是说为政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谁来为政。就像记载在典籍上的周文王、周武王的善政,他们在世,其善政就得到实施;他们去世,其善政则随之废弛。《论语·宪问》记载: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1]154孔子认为无道之君卫灵公之所以没有失位亡国,是因为他善于用人。他任用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内政,王孙贾掌管军队,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国有贤臣,即使国君昏庸,国家也不会败亡,可见人才关乎国家命运。“卫灵公之无道宜丧也,而能用此三人,犹足以保其国。”[1]154孔子的学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1]88孔子认为“为政以人才为先”[1]88,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人才,所以孔子见到当了武城县长的学生子游,第一句话就问他:“你在地方上发现人才了吗?”这些文献记载,足见孔子对人才的重视。

孔子还提出“人才难得”的观点。他说:“才难,不其然乎?”[1]107“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人才培养、选拔、任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困难和艰辛,其中甘苦,只有孔子知道,只有孔子才有如此深切的体会,也只有他才能提出如此深刻的观点,这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人才学家发自肺腑的慨叹。

我们拟从育人、识人和用人三个方面,来探讨孔子的人才思想。

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1.有教无类

孔子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1]168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思是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而不受地域、阶层、种族、贵贱、贫富等限制。对于“有教无类”一词,前人的解释与今人的理解高度一致。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2]419

孔子说:“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94意思是说,凡是十五岁以上的立志向我求学的年轻人,我从不拒绝教诲他们。从现有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孔子的学生来自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从地域上说,学生们来自吴、卫、蔡、宋、齐、鲁、晋、郑、陈等诸侯国。从社会地位上看,学生的来源也十分驳杂,既有鲁国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父亲被称为“贱人”的仲弓;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而公冶长曾经是犯人。这些学生都是仰慕孔子的圣贤,前来向孔子求教的,而子路的入学则相反,他是孔子主动招收来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3]2191《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的记载比《史记》稍详: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4]232-233子路乃“卞之野人”,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有任何用处,整日舞刀弄枪,惹是生非。孔子设礼规劝,使子路“儒服委质”“敬而受教”。

从子路的入学可以看出,孔子彻彻底底地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致于当时有人对此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说苑·杂言》记载: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砥砺之旁多顽钝。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诗云:‘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莞苇淠淠。’言大者之旁无所不容。”[5]425-426

孔子创办私学,实施“有教无类”,打破了氏族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终结了“学在官府”的历史,开创了“学在四夷”的局面,扩大了社会受教育面,使文化知识普及于民间,对开发民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诸子林立、百家争鸣奠定了文化和思想基础,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这是孔子对人类文化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

2.因材施教

孔子对人类文化教育事业的又一贡献是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这一思想是与“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紧密联系的。孔门弟子来源复杂,性格各不相同,资质有高有低,体悟有深有浅,志向有远有近,实践有成有败。孔子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发扬学生之长,规避学生之短;发挥学生优点,补救学生缺失,使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最优。

在现代汉语中,“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6]1497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89圣人之道有高下,人之学养有深浅,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水平、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诱导。朱熹集注引张敬夫(栻)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1]89

孔子“因材施教”最典型的事例是《论语·先进篇》的一段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8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最常见的具体实施方法——“问同而答异”[3]2191。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件有意义的事,马上就去做吗?”而孔子给两人的答案却截然相反,原因就在于孔子认为子路和冉有的性格、禀赋不一样。“冉有姿性懦弱,见义不前”[7]294,所以,孔子鼓励他见义勇为;而“子路性勇敢前”[7]294,刚强无畏,所以,孔子要抑制他,约束他。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育工作者应更加认真负责,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多多接触学生,充分了解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水平。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不拘一格招收生徒,扩大了受教育者范围和人才来源,为平民子弟成才成功创造了机会,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孔子对学生“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为学生成才成功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

二、听言观行,察言观色,全方位多角度考察人才

1.知人曰智

“因材施教”是孔子开创的教学方法,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充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任用人才的前提条件也是要充分认识人才,了解人才。所以,孔子非常重视人才的考察与鉴识。樊迟向他请教何谓“知”(智),孔子回答:“知人。”[1]139能够了解别人,善于鉴识人才就是聪明,就叫有智慧。孔子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这一点体现了孔子人才鉴识的精湛技能和高超智慧。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1]127意即“高柴(子羔)愚笨,曾参(子舆)迟钝,颛孙师(子张)偏激,仲由(子路)鲁莽。”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1]77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1]75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1]75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如果孔子没有把握看准人,他是绝不会把自己女儿、侄女的终生幸福交付给他的。

2.知人不易

孔子鉴别人才,也有一个从早期的自负到后来日渐成熟的过程,他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认识人才、鉴别人才的科学方法。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1]48意思是:“满口说着讨好人的话语,满脸装着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的。”所以,他主张通过“察言而观色”[1]138即“分析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来鉴别人才。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1]56这句话可能是孔子创办私学初期说的,话说得很自负:“考察一个人为何做某件事,观察他如何做这件事,再观察他做这件事的心理反应,这个人的本质怎么能藏匿得了呢!这个人的本质怎么能藏匿得了呢!”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孔子深刻体会到,“知江知海难知深,知人知面难知心”[8]1319,人才的考察与鉴别绝不是这么轻而易举的。后来发生的两件事,让他对上面的话进行了反省和修正。

一件事情是“四科十哲”②之一的宰予大白天睡懒觉。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1]78宰予位列孔门四科的言语科,是孔子批评最多的学生,能说会道、利口辩辞[3]2194是宰予的专长,这一特点似曾蒙蔽过孔子,孔子“听其言而信其行”,但宰予大白天睡懒觉,改变了孔子对他的看法,也改变了孔子鉴别人才的方法,即不能只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看,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糁,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9]223-224颜渊位列“四科十哲”之首,也位居“德行科”第一,是孔子褒奖最多的得意门生。但这次他们师徒遭难,七天没吃米面,只以野菜羹度日。这时候,孔子竟然看见颜渊偷吃来之不易的米饭,他不由得对颜渊的品质和德行产生了怀疑。孔子装作没看见,对颜渊说:“刚才我梦见去世的父亲,你把米饭弄干净些,我要用它来祭奠父亲。”颜渊说:“不可以。刚才烟灰掉到锅里,扔掉沾着烟灰的食物又太可惜,所以我抓出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最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眼睛也有不可信的时候;最信赖自己的大脑,而大脑也有不值得信赖的时候。弟子们一定要记住,看准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呀!”

“知人固不易矣!”凭着孔子高超的识人智慧,尚且发出这种看人看走眼的叹息,可见,真正认识一个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韩非子·显学篇》也有类似记载: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10]338孔子感叹:“以貌取人,我看错了子羽;以言取人,我看错了宰予。”

孔子“知人曰智”“知人不易”的识人思想,说明人才鉴识与选拔是一件非常严谨和严肃的工程,需要考察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和鉴别,绝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149“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166要求考察者慎之又慎,绝不可草率行事,“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1]166“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167因为识人不准,必然导致用人不准;用人不准,就会出现奸臣或国妖③,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选贤与能,举直错枉,根据才能任用人才

鉴识与选拔人才的目的是为了用准人,用对人。但在春秋时期,人才选拔和官吏任用,仍然沿袭西周封建社会以来以氏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袭制,门第出身和社会地位是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孔子认为这种封建贵族父死子继、世代连任高官的官僚体制应该废除,主张不问出身,不问“家史”,唯才是举,唯贤是用。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1]85朱熹注解说:“仲弓父贱而行恶,故夫子以此譬之。言父之恶,不能废其子之善,如仲弓之贤,自当见用于世也。”[1]85

孔子认为“选贤与能”④是实现天下大同、社会安定的必要条件,他多次强调要“举贤才”。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1]141即“给下属做好表率,不计较下属的小过失,提拔优秀人才”。朱熹解释:贤,有德者。才,有能者。孔子还把“举直错诸枉”作为一条重要的用人铁律。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1]58提拔正直之人,废置邪枉之人,百姓就服从君上;反之,则不服从。“樊迟问知(智)”章,子夏对这句话作了生动形象的解读。(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1]139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是用积聚木材来打比方,把直木压在枉木(曲木)上面,能使枉木变直,而政治风气的营造、社会风气的形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孔子的人才思想,系统成熟,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有非常切实的借鉴意义和理论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三国时期魏人刘邵在其《人物志》自序中对孔子的人才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⑤

注释:

①“束脩”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谓“十条干肉”,乃拜师之挚礼。南宋朱熹、今人杨伯峻持此说。一谓束带修饰,借指十五岁。东汉郑玄、唐代李贤持此说。结合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和子路入学的情况,我们认为,按后说理解更为允当。

②“四科十哲”指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③《荀子·大略》:“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④与,通“举”。《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⑤翻译:所以孔子不被重用,无法提拔推荐人才。但他还是把自己的学生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广泛分析众多人材,将他们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等。又赞叹中庸的难得,作为圣人区别于常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崇尚仁德,勉励像颜回那样道德修养接近完美的人。解说愚、荡、贼、绞、乱、狂六种弊端,以戒除偏才的不足,分析狂和狷的特性,使抗直和拘谨的人材都能得到合理使用。憎恶那些老实无能而不讲信用的人,说明貌似忠厚的人是靠不住的。又说:观察一个人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了解他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就可以知道他的处世为人。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长沙:岳麓书社,1996.

[3](汉)司马迁.史记(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9.

[5]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5.

[8]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9](清)毕沅.吕氏春秋补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0](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长沙:岳麓书社,1996.

猜你喜欢

子路因材施教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