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潍水杨家埠文化理论范式及实践导向探索

2014-08-15窦全勇王国生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杨家埠年画潍坊

窦全勇 王国生

(1.中共潍坊市寒亭区委党校,山东 潍坊261100;2.中共潍坊市坊子区民政局,山东 潍坊261200)

2013年11月,我国首部以年画为题材的“民族文化”抗战大戏《大掌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展示了杨家埠年画和风筝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等,全面展示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剧中亮相的杨家埠年画,色彩鲜艳、想象丰富、风格淳朴,令不少观众大开眼界。在当代社会,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作用越发凸显,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传播文化要素,发展文化产业,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一、潍水文化与杨家埠文化

(一)潍水文化。潍水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潍水又称潍河,是中国历史上一条古老的河流,流经潍坊大部分地区,入渤海莱州湾,干流全长246公里,支流143条,总流域面积6376平方公里。潍水区域是齐文化形成的核心地带和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区域。潍水文化发源于海岱文化,具有海岱之间半岛性复合型文化的鲜明特征。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逐步孕育形成了以潍坊地区为核心、以民间文化为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潍水文化区域体系以其开放性、多元性的鲜明特点,确立了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明清以来,潍水流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间工艺制作形成规模,在我国民艺商贸史上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潍坊更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而闻名遐迩,成为“东莱首邑”、鲁东重镇。20世纪中后期,潍坊地区的风筝、年画、剪纸、泥塑、核雕、嵌银漆器、仿古铜、布玩具、刺绣、草编、砖雕等传统工艺得到广泛传承,快速发展,日趋繁荣,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概言之,潍水文化的核心是民间手工文化,是潍河流域人民在潍河为主体环境因素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反映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经验、观念、价值与思想的文化遗产。

为对潍水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与之相关联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及人文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经济社会,潍坊市申请设立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于2010年11月15日被文化部批准设立,是全国第9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潍水文化及其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增强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以潍坊市行政区域所属的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6市,昌乐、临朐2县为地缘范围,保护区总面积为1.6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00平方公里,人口867.9万。

(二)杨家埠文化。杨家埠,又名西杨家埠,位于现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旅游开发区,北距寒亭区政府1.5公里,西北距寒亭街道1.9公里。全村目前占地18.2平方公里,350余户,1700多人,其中杨姓村民占70%。早在4000年至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栖息、生活和劳动在杨家埠一带。以后在寒亭的土地上又先后建有古寒国、莱国、纪国或齐国。秦统一六国后,寒亭属齐郡,西汉属平寿,至隋属于北海县。明洪武十年(1369年)建制潍坊,寒亭区直属于潍坊。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此做过县令,解放战争时期”潍县战役”闻名全国。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家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悠久的历史渊源,也使杨家埠成为全国闻名的特色民俗旅游村,2000年已得到了世界旅游组织的认可,2002年被命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有中国民俗风情第一村之美称,2012年西杨家埠村获得了山东省2012年度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村称号。杨家埠在长期的继承与发展中,也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对“杨家埠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就是杨家埠地区内各种文化样态的总和:即千百年来生活在杨家埠地域的人们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主要以年画、风筝文化为核心的、以杨家埠附近区域剪纸、红木嵌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杨家埠文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历史因素、情感因素及哲学思想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说,潍水杨家埠文化属于齐文化的范畴,齐文化重变革、创新。另外,潍坊在历史上一直以农业为主,特别是明清以来发达的农业,使农村生活、农业事象,甚至是基于农耕文化的审美观有着众多的受众群体。而主要以农村生活、农民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也就有了广阔的天地,像年画、风筝等无不是以反映农村民风民俗为主题。

2.历史因素。从历史角度来说,潍水杨家埠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汇多种文化自成一体,不仅包含有西周文化中的礼义思想、重农思想,也包含有东夷文化中的重商经济思想。潍水杨家埠文化形态的开放性为民间艺术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深厚的土壤。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贤士都与潍坊有过关联,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特别是清代以来潍坊地区文风日盛,古玩、金石、字画等收藏风气比较浓厚。不仅有年画、风筝等反映农村生活的俗艺术,还有以仿古铜、核雕、嵌银漆器等为主的雅艺术。

3.情感因素。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情感心理,杨家埠文化的形成是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审美意识的结晶,特别是普通劳动人民,他们的情感世界并不像文人、哲人那么具有逻辑性和思想性,他们情感的表达通常借助于现实的人物或事物,在他们看来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人传奇等都是对于美丑善恶、道德准则、审美取向、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参照。出于扬善抑恶、赞美去丑的目的,杨家埠民间艺人们把各种展现美好、幸福、圆满理念的艺术形象、故事、人物等运用各种美化的手法通过民间艺术作品表现出来,以满足他们淳朴的情感需求。

4.哲学思想因素。从哲学角度来看,杨家埠文化的形成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制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杨家埠村落居民对劳动与收获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对未知自然世界的认识则表现出一种神秘感和畏惧感。在当时条件下,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模糊认识,以及在此认识上形成的一些规范性行为。例如,年画《张仙射狗》和《镇宅神鹰》都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事起了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与社会联系和沟通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事件的参与性上,杨家埠人以其敏锐的目光洞悉身边的时事,通过自己的创作方式表达对时事的认识和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态度。三是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宣扬传统的道德观,教育世人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杨家埠文化很多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事例。例如,年画通过对事件的描绘,配以一定的解说诗文,通俗易懂地揭示了所要讲述的道理,达到了娱乐和教育双重目的。

(三)杨家埠文化与潍水文化的关系。杨家埠文化与潍水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兼容并包上。原因在于古潍水地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潍水文化对外包容开放。杨家埠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潍水文化并自成一体。潍水文化之所以能够产生众多的文化艺术门类,与其开放的地域文化形态密切相关。潍坊发达的工商业经济为杨家埠文化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在杨家埠地区诞生了很多新的民间艺术文化。这些文化艺术类型能够在杨家埠地区生根发芽,正是潍水开放的地域文化所致。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中国民间美术领域能得到如此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以及潍坊风筝作为一个农业文明的产物,却能顺利的“飞”出潍坊,与外界多种文化相结合,不仅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而且扩大了影响力。杨家埠文化的传播正说明了潍水文化这一兼容并包的特性。

二、杨家埠文化理论范式概说

(一)杨家埠文化理论范式的提出。“范式”的英文为“Paradigm”,源自希腊词“Paradeig-ma”,有“共同显示”之意,由此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规范等意。1962年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博士论文《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但是对于“范式”概念库恩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涵义。在其研究生涯的不同时期库恩对“范式”概念做了各种澄清和总结性的解释,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范式含义的模糊而引起的轰动与争议,《再论范式》对范式的再次说明,到范式的解释学转向,“范式”这一概念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对于“范式”的概念,中国的学者们结合库恩一生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相关的资料文献,对“范式”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即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并使之成为该共同体的一种传统,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1]813。换言之,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新现象,而原来的一些理论却无法解释这些新事物、新现象,即过去的理论框架与现实之间出现了“方枘圆凿”的尴尬,这时必须有一种全新的和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新事物、新现象,这就必然导致范式的转变。随着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作为潍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杨家埠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杨家埠文化应以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为契机,充分整合优化资源要素,推动文化资源与城市人文、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构建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和谐共存的空间,实现文化资源与寒亭区经济、生态的协同发展。

(二)杨家埠文化范式的载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同样,任何一种新文化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源于实践,杨家埠文化的产生也是来自于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生存方式、生活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的。杨家埠文化的形成主要依托于其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家埠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主要以“杨家埠年画、潍坊风筝、高密三绝(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红木嵌银漆器、仿古铜工艺、核雕)”等为代表。

1.杨家埠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是由杨氏祖先于元末明初洪武年间由从四川成都府的梓潼县移民到寒亭后,结合北方的乡土民情,创造出的色彩艳丽的木版套印年画。至明代中期,刻印已臻于成熟。清代光绪年间是杨家埠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杨家埠村已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成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年画市场之一。历史上,战乱和十年“文革”,曾使杨家埠年画受到重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家埠年画重获新生。1979年,原潍县政府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引入美术专业人才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近年来,寒亭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组,结合挖掘保护,先后出版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杨家埠孤本年画全集》《中国潍坊清末年画》《杨家埠年画故事》等图书。2006年,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家埠年画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美女娃娃、吉祥欢乐;人情世事、男耕女织;小说戏曲、神话传说;山水花卉、飞禽走兽;时事新闻、讽刺幽默;还有些以实用为目的,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目前杨家埠现精于刻版的有杨福源、杨洛书、杨乃东、杨成信等50多位优秀艺人,40岁以上的村民几乎人人都熟练掌握印制技术。农户家中现存留年画古版1600套,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收藏400多套,全区拥有年画加工户近百家,年产年画2300余万张。

2.杨家埠风筝。风筝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班(也称鲁班)为了刺探敌国军情,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3天之久。《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潍坊放风筝兴起在宋代,至明代更加普及。《潍坊志稿》记载,早在明代,“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伴,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在明代中叶,艺人还把年画风筝艺术融为一体,有“放在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之说,在我国风筝史上独创一体,造就了潍坊的风筝文化。在20世纪30年代,潍坊首届潍坊风筝赛会举办,此后几经沉浮,改革开放以来,潍坊风筝又焕发了生机。1984年4月,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拉开帷幕,至今已成功举办30届。潍坊的风筝主要产于杨家埠,杨家埠风筝构图朴实优美,形象鲜明生动,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魅力,其特点源于年画,以年画的艺术为根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无所不有,多达几百个品种。手绘点染,洒金点银,画龙点睛,做到了“飞到天上是风筝,贴在墙上是年画”的效果;按制作工艺共分为硬式、软式、板式、串式、立体和特技六大类型,形成了“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鱼虫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风筝体系。目前,寒亭区建成了杨家埠风筝博物馆,西杨家埠村有集体风筝厂一处,另有近百户常年从事风筝扎制和销售,年产风筝600余万只。除了年画、风筝外,杨家埠还有高密三绝等一系列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潍坊民间艺术的水平,体现着潍坊文化的特点,它形成了杨家埠文化的重要支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三、强化潍水杨家埠文化理论范式的实践导向

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16潍水杨家埠文化的出现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的发展也深深根植于生生不息的实践。探讨潍水杨家埠文化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

(一)强化潍水杨家埠文化范式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政治、经济、文化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新形势下,文化不仅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其创造的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越来越重要。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与经济的交集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同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是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文化产业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土壤的民俗文化不可或缺,民俗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艺术开发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3]25

首先,要转变认识,“民俗艺术的生产不再是民俗生活的一部分,而成为与市场相适应、以产值为追求的经济活动。”[4]在保护好文化资源特色性的同时,让市场成为传播民俗文化资源的工具和载体,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寒亭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发挥以木版年画、风筝、红木嵌银漆器、核雕、仿古铜为代表的高密三绝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增强地区文化经济竞争力。

其次,要转变市场定位,积极创新。杨家埠文化本身就具有开放创新的特征,市场经济的到来,风筝、年画所依赖生存的文化生态背景已经改变,它们必须重新寻求自身的发展定位。要依托杨家埠高密三绝资源,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设计新的内容题材,大力开发各类具有时代符号的文化内涵,体现时代主题的产品及衍生品,使风筝、年画形象与设计、动漫、服饰、刺绣品、装饰品等各种现代时尚需求相挂钩;同时要扩大载体形式,整合各种资源和要素,与剪纸、陶瓷、服饰、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服务和体验的组合。

最后,要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充分整合全区文化旅游资源。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为核心,以杨家埠民俗旅游接待村为依托,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中国农民画博物馆、浞河会所、年画公园、风筝缘、潍水人家等10多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浞河景观带”与古寒国文化城特别是于家大院景区连为一体,形成以“民俗体验、水景游览、古宅探幽”为特色的寒亭旅游线路。同时要加快培育旅游节庆会展品牌。充分利用好已经举办的“文展会”“杨家埠年画风筝节”“风筝产品交易会”等各种会展和节庆活动。举办过程中要减少政府色彩,强化市场运作,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加强游客的亲身参与,通过民俗产品交易会来促进产品营销,进行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和投资洽谈,以规模化和批量化促进民俗产品的销售。

(二)强化潍水杨家埠文化范式对社会和谐的推力作用。德国思想家兰德曼提出“人是文化的存在”命题,美国学者罗吉尔·基辛提出“文化是人生游戏的规则”的命题。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穿越社会形态的永恒魅力。文化的多元化使得社会各阶层都能发现符合自己利益的游戏规则,从文化身上找到情绪宣泄口,有效降低社会动荡的风险和处理社会危机的成本。杨家埠文化作为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其独有的特征,一是义利并重,以义为先。古潍坊先民素称宽德尚仁,讲求功利但以义为先。著名学者王献唐在其《山东古国考》中曾提出东夷古国的“社会道德观念,便是中国历史传统上所说的仁道”的命题。二是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古潍坊地区经济发展、务实开放的地域特色,其文化上也呈现出海纳百川、兼收众长的独有品格,繁荣开放的工商经济进而吸纳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促使当地文化塑造出开放性特征,杨家埠文化的这两种特征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本身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容易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欺骗欺诈等现象,这些都是社会和谐的腐蚀剂和社会矛盾的催化剂。如何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又有效防止市场的负面效应,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杨家埠文化讲求仁德的观念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凡有血性,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这种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利益矛盾的重要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潍水杨家埠文化作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文明成果,无论是杨家埠木版年画,还是潍坊风筝,还有其他民间艺术类型皆是由外来文化传入,或者是与外来艺术结合再创造而生成,这些民间艺术能够很快地融入到本地域文化当中与潍坊地域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柔韧度有直接关系。现在很多杨家埠民俗文化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产品上附带的文化因子也同时传播到各地,对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小小的红木嵌银漆器就以其典雅古朴、秀美飘逸的独特风格受到人们的青睐,畅销于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实际上文化对我们的渗透和影响无处不在。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只要我们引导得力、措施得当、运用得法,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1]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张胜冰.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4]陶思炎,聂楠.论民俗艺术的产业化[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杨家埠年画潍坊
2012-202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文献综述
牛年画牛
年画
浅析杨家埠年画的品牌设计及应用研究
缸鱼年画之旅
“筝”艳潍坊四月天
杨家埠:刻版坐案子,捎带扎鹞子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