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探析

2014-08-15段晓莉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格大学生学生

段晓莉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1)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近年来从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伤熊事件、云南女版马加爵杀人碎尸案,到复旦大学的黄洋投毒事件,这些让人胆颤心惊的场景引起了大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去审视。

已有的理论研究表明,人格作为一种稳定的内在特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对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1]8。根据对山东大学6976名大学生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所得数据的分析得出[2],具有健康人格特征,如活跃、随和等因素的大学生,为人谦虚,容易接纳不同的观点,待人友善,处事乐观,能灵活处理遇到的各种困境;而低健康人格水平的学生,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内心容易紧张和混乱,常有挫败感。正是由于人格特质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学校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分析

(一)内心体验丰富,但难以控制负面情绪。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电子设备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内心情感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时代特点,他们因为从小涉猎较广,有着更丰富的内心体验。同时不良社会文化、父母溺爱的教养方式,都会让大学生的情感发展更容易受到冲击,他们往往不容易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在情绪和理智之间摇摆。

(二)自我意识、自信心迅速发展,但受挫能力差。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大学生开始了解认识自己,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对理想的实现充满了自信。但是现实中自我的能力和知识与理想的实现有很大距离,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分保护,几乎没有经历挫折,当遇到困难时,对理想自我的自信和现实自我的失望落差,往往使大学生陷入自我冲突否定中,易出现过激的言语行为及焦虑忧郁的负面情绪。

(三)有一定自制力,但不稳定。自制力是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自觉调节行动的心理过程,它对一个人的素养非常关键,并在学习和事业的成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经历了重重应试教育,具有一定的自制力,能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但由于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完善,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以及外界的环境影响,往往使他们遇到困难时就会退缩,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个体学习能力强,但社交能力弱。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远远比从课堂书本获取的多,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对网络信息的有效利用,适应了个体终身学习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网络浏览,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新动态,汲取专业前沿知识。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网络社交,在方便朋友联系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现实中很多大学生过分沉迷网络,减少现实中与他人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妨碍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甚至有些学生把网络当作了逃避现实的方式,沉溺于虚拟的世界,这对他们的人格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缺乏独立意识,合作意识淡薄。独立意识作为人格素质的重要组成,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指标。但现实中家长的过分溺爱、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依赖思想重,不习惯独立的习惯。另外,现在90后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使他们心理成熟较晚,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不善交际、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习惯个人行事,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大学生人格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性别导致的差异。在人格特质的宜人性维度,女生相比男生得分更多。具体表现是女性更容易亲近他人、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相信人性本善。这与天性有一定关系,由于社会角色分工的差异,女性一般心思缜密,感情细腻丰富,往往富有爱心与亲和力,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优势。

(二)年级导致的差异。高年级的学生在宜人性维度,得分要高于大一新生。这是因为高年级的学生经历几年学习生活的磨炼,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心智有一定的提高,学会了与人相处,因此,在宜人性维度表现比新生更好。而新生刚经历了高考,心思集中在学习方面,在为人处事方面显得不够游刃有余。

(三)学历导致的差异。相比“一本”的学生,大专院校的学生,在神经质维度的得分较高,也就是说低学历院校的学生,在情绪上更容易出现波动,易激动焦虑。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低学历院校的学生,在个人素质、能力、自我认知、行为控制方面不如“一本”院校的学生,因此神经质得分要略高。

(四)成长环境导致的差异。一般来说,农村学生在内外向维度的得分,往往低于城市学生。具体表现为,农村学生内向安静易孤独,城市学生外向灵活,且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这是由于农村学生的经济条件一般比较拮据,从小所受的教育也相对滞后,接触的新鲜事物比较少,见识没有城市学生广泛。另外,农村学生的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物质是否满足,而忽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关注;而城市学生优越的成长环境、丰富的见识,造就了他们外向的人格特质。

(五)经济原因导致的差异。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绿色通道的实行,贫困大学生的人数明显增加。贫困生这个群体不仅有着学习压力,还承担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他们有着独特的人格特点,主要表现是自卑、焦虑、人际交往困难。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生活方式、交际圈子、行为表现都有所不同,这对本就内向的他们来说更加重了自卑心理;而迫切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贫困命运的大学生来说,无形中又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使他们身心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另外,作为个体他们希望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有得到周围群体支持的需要,但由于自卑敏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往往又让其他同学觉得他们难以相处,最终形成独来独往的境况。

三、完善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罗杰斯都将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健康人格的标准之一。学校的教育不仅应着眼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对学生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均为90后,无忧的成长环境、家庭的溺爱,使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多是自然随性发展,造成多数学生不知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因此,让学生掌握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

(二)发挥社交网络生活的积极作用。网络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交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兴方式,受到大学生的追捧,随着社交圈的扩大,能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规避社交网络的负面作用,加大社交网络监管力度,使其成为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的有效途径。

(三)优化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人格形成。尽管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认为,人格在5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影响性作用。在人格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础环境,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刘秀芬等在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进行有关研究时发现,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人格偏离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因子与人格偏离得分呈显著负相关[3]。如果家长能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自身的优秀人格品质去引导孩子,将对健全孩子的人格起到促进作用。对大学生来说,健康的人格与所处的学校环境紧密相连,文明、正能量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生活方式,在这种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文化底蕴,提升潜能素质,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完善他们的人格。

(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独自面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生活中处理不当的事件,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心理冲突。基于这种现状,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疏导,通过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保证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学校应在做好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加强已有的社会实践,如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严谨的纪律作风和吃苦耐劳的自立能力,以此实现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如校园绿化、商品促销、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树立劳动观念,让他们体验亲自创造价值的自豪。

(六)重视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人可以感受、察觉或接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或协助。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环境因素,人格是影响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4]。比如非独生子女的同学,因为有更多的玩伴,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人交流,没有那么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更容易形成活泼,爱交往的人格特质;而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感到孤单寂寞,容易形成嫉妒、猜疑等性格特点,甚至一定的人格障碍。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效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可建立基于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学生脆弱无助的时候,提供情感支持,感到有人在关心、爱护他们;在他们迷茫彷徨时,为他们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另外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消减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和压力。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台北:东华书局,1998.

[2]吴少怡,王瑞.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和人格因素相关性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3]峁正洪,谭钊安,曾彦英,张建平.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6).

[4]彭欣,马绍斌,范存欣,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

猜你喜欢

人格大学生学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漫画之页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