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文化自觉对于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2014-08-15陈思敏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文化

陈思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350122)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及渊源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231-232“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发展的,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有关中西文化的长期争论,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在西方的强烈冲击下,现代中国人能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向西方文化认同?”[2]207而“文化自觉”就是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2]208换句话说,“文化自觉”就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和创建。

“文化自觉”的思想渊源要追溯到1840年中英战争之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的历史。19世纪中国国力逐渐衰退,英国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古老的中华帝国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性质、阶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各方仁人志士曾去西方寻求救国道路,围绕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争论不休。一些比较激进的人士要求全面抛弃旧传统,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提出“全盘西化”。部分学者则强调东方文化的优越性。这种争论在“五四”运动之后表现为“科学与玄学”及“民主与独裁”的争辩。归结起来,无论是“戊戌”的维新变法、“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和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和“现代化”对立起来。在这段历史中,不少知识分子或者党派对中西文化的关系缺乏“自知之明”,表现为“全盘西化论”或“东方文化论”。

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这一状况,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始终保持高度文化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立场,无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正确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将这一重要思想理论武器与中国发展的每一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文化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无论社会建设改革的哪个时期,每逢重要历史关头,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当时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起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自己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在实现文化的历史进步中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尽管中国共产党本身在推动文化建设,推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有过不少挫折,但都因为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醒的能力,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将党和国家从错误的文化思潮中解放出来,拨乱反正,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直至今日业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历代共产党人始终对文化之于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具有高度的自觉;始终对文化建设的规律越来越具有高度的自觉;始终对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越来越自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二、文化自觉于国家软实力提升之重要意义

软实力包括国家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是“一种吸引力,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3]。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文化影响力、创造力或文化魅力,更具体地说,是一个国家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时代精神等方面对整个世界的辐射力、引导力和渗透力。文化对于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到:“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这一需要。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4]1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交融,文化功能越来越强。如何回应全球化所伴随的多元文化及其内蕴的异质价值观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家和学者共同的课题。

“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中国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的步伐。中国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材和水泥用户,并将随时成为一切产品的消费者,从矿产和金属产品到各种各样的基本日用品及自然资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政策将对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国家惊人的变化也带来了无数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与责任。”[5]2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如何应对这一现实?中国共产党对全球化这一现实始终保持高度自觉。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对21世纪的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面临各种挑战。比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没有淡化,而是更加隐蔽;我国已经进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进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对文化建设方向、方法具有清醒认识,不仅决定文化强国战略成败,也将影响“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等。中国共产党只有继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保持高度的自觉,才能够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

三、文化自觉视野中国家软实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基于对世界时局、国内现实及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自觉而作出的又一次高度自觉的文化发展战略,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明了方向。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产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

第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首要的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增强其引领社会思潮的力量。文化的灵魂是文化最深层的要素,即价值观。文化软实力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全球化浪潮包含着支配性的逻辑和同质化的趋势,中国文化迫切需要在开放性中确立自主性。增强凝聚力,提升包容性,这就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不忘本来就是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吸收外来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着眼将来就是要从世界发展大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前景,牢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产力。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必须大力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并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必须依靠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市场开发;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必须巧妙运用网络媒介。

第三,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需要做三件事情,即文化自身建设,文化交流,文化传承。就文化自身建设而言,首要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利用中华文化的优秀因子,运用世界人民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和传播,这将会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突破口。比如生态文明的问题,中国文化不乏生态文明追求的智慧和实践,可以成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的突破口。关于文化交流,我们要实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策略,推动创新文化走出去。费孝通认为,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2]208。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歌手朱哲琴“让世界看见”的民族文化艺术世界巡回演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张继刚老师在《文化的力量》中讲述了他在北京奥运会创作的工作,他提到:“我所看到我们中国的杂技作品,音乐之难听,编排之简陋,还像过去天桥把式一样。穿的衣服之难看。绝大多数的欧洲人会通过这样的杂技演出来认识中国是什么样子的。我指的是绝大多数欧洲人,除了少数的政治家和精英不断地来中国访问以外。”这说明我国走出去的文化交流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作为一个方向来努力。关于文化传承,必须抓好教育改革工作。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活力在世代之间,这个世代之间,指的是世代的传承,要保住根。其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我们对前人所创造的文化精华的继承与发扬,还包括我们对下一代人的教育和传递。张继刚在第52期复兴论坛上提到:“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在大学教育上,如何一方面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知识,一方面如何有力地宰制科技对人文价值的威胁,并彰显传统的人文价值(中国的及西方的),这应该是关心中国文化与教育前途的人深思熟虑的课题。”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在未来的执政道路上,依然会附丽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自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续保持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提供巨大的精神助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准备强大的“软实力”。

[1]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解澄宇.以孔子的名义——汉城孔子学院成立始末[J].神州人,2005,(9).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5][美]大卫·A·施沃伦.自觉全球主义矛盾冲突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