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思考

2014-08-15陈志英

黑龙江气象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事农用天气预报

周 莹,陈志英

(1.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2.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

1 引言

农业历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靠天吃饭是我国的国情,农业是最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保障的弱势群体。

近几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通过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显著提高了县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在农业产业化格局调整和气候变化背景下, 与现代农业越来越高的服务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进一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实现气象服务现代化,使气象服务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黑龙江省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2.1 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目前, 黑龙江省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有农业气象旬报、农业气象月报、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情报、土壤水分监测公报等为农服务产品。 针对主要农作物及特色农业对天气条件的要求, 制作发布不同时效的农用天气预报、农田土壤墒情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等产品。 黑龙江目前的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已经达到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水稻长势,进行水肥控制和病虫害防治。

2.2 农作物防灾减灾

旱涝和低温是黑龙江省的主要气象灾害,霜冻、暴雨、冰雹、大风、雪灾和森林火灾等也时有发生,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到全省自然灾害损失的85%以上。 在农业成灾面积中,干旱占45%,洪涝占29%,冰雹大风灾害占11%,霜冻占5%。

2010年黑龙江省增至两架飞机, 进行常态化飞机增雨作业, 作业期由原来每年4 个月延长到7 个月。 目前作业高炮增至832 门, 作业火箭达到448部,地面作业装备数量居全国各省份之首,极大地提高防灾抗灾和开发空中云水资源能力。 全省人工增雨影响面积32 万平方公里, 近五年增雨总量21 亿吨,直接经济效益10.5 亿元;冰雹防护面积5.7 万平方公里,近五年直接经济效益7 亿元。

2.3 气象为农服务指标库

作物主要发育期适宜气象指标库: 根据黑龙江省主栽作物主产区气候特征, 考虑作物发育特性和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建立了主要发育期适宜气象指标库。

主要农事活动适宜气象指标库: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特点和生产技术水平,结合玉米、一季稻生长季气候特征, 考虑作物发育特性和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在已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玉米、一季稻主要农事活动适宜气象指标库。 玉米的农事活动有选择品种、耕翻整地、播种、间苗、施肥、铲趟、喷药、收获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农事活动包括播种、铲趟、施肥、喷药。 一季稻的农事活动与玉米有所不同,水田的生产不存在间苗、铲趟等。 一季稻的主要农事活动包括选择品种、 耕翻整地泡田、 育秧(期间有通风炼苗、揭膜等)、移栽、除草、施肥、灌溉、喷药、收获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农事活动包括育秧、移栽、施肥、灌溉、喷药。 在建立指标库时,针对主要的农事活动进行指标确定。

农用天气预报知识库: 主要用于农用天气预报系统,考虑农用天气预报的宗旨是为农服务,并且农用天气预报系统在业务使用中要方便、实用、高效,因此农用天气预报知识库的内容应围绕农业应用进行设计,针对玉米和一季稻的特点,将玉米的基础知识、玉米区划、玉米生长发育概述、玉米种植技术、农业气象灾害、 玉米常见病虫害等内容纳入玉米知识库中;将水稻分布、水稻耕作制度、水稻栽培技术、水稻农业气候、水稻气象灾害、水稻防灾避灾措施、水稻病虫害、 水稻生长发育及水稻品种等内容纳入到库中。

2.4 采取多种方式为农服务

为了将黑龙江省各种气象信息直接向农村、农民传递, 为农民安排农事为防灾减灾赢取宝贵的时间, 最大限度的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积极探索尝试一些更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气象局开展了乡村大喇叭,显示屏等服务。 目前,全省已完成877 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改造,建设气象电子显示屏766 块、 农村气象大喇叭2579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315 个。31 个县(市)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隐患信息库,45 个县(市)编制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72 个县(市)建立并完善了气象灾情收集热线。 基本实现了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 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 在城市乡镇和人口密集区设立气象电子显示屏, 农村易发灾害每个村屯都要布设气象大喇叭的要求。

2.5 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直通式”气象服务是面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种养殖大户等的农业气象服务,将为农服务信息送到农民手中, 农民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气象服务信息,增强了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且开展了蔬菜、烤烟、亚麻等专项农业气象服务试点。

把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明确服务对象及服务产品发送方式、渠道和流程等,采取网络、传真、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电子显示屏、大喇叭、 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及现场服务等多种手段实现针对性、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

2.6 农时季节专题服务

开展了关键农时季节专题服务, 依托中尺度观测网、卫星等资料,制作精细化到乡镇的主要气象灾害短临监测预报预警产品,发布作物播种、生长、灌溉、收获等农用天气预报。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气象系列化周年服务方案。 全省共有各级农业气象观测站和试验站33 个,5 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进行对比试验观测。

利用发育期适宜气象指标库、 农事活动适宜气象指标库及农用天气预报知识库, 实现黑龙江省未来天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评价、 实现农事活动的指导预报、提出可行的农业生产建议。 并能够定量分析各作物发育期气象要素对其产量的贡献率,对气候资源的优劣程度及配置情况实现了定量评价。

2.7 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气象咨询

通过手机、电话等渠道,在第一时间将服务产品提供给农业生产决策部门或决策者、 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等,指导农事活动。

在1997年就开通的12121 语音发布系统,市民可以随时拨打电话,查询各类天气信息,平均每天拨打量在一万次左右。 2014年6-8月期间,12121 语音平台发布预警64 次。

2004年开通了手机短信系统, 目前每天发送气象短信,为20 余万次用户服务。 6 至8月期间,为省农机部门的1328 人建了188 个手机短信服务号码包。

3 黑龙江省气象为农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天气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较低

目前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能力还较低。 气象服务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象公共服务工作的好坏关系到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必须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气象服务中基础性, 预测性和警示性的功效,使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多样化的现代气象探测方法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报,使其最大程度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减少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为农户谋福利。

3.2 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不强

预报内容和形式与农业防灾减灾的需求有一定差距,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用天气预报。 目前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的针对性不够强, 实际上真正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农民更关心的是农用天气预报,其中包括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的天气预报(如长期干旱后的降水预报、麦收季节的晴雨预报)、 气温稳定通过3 ℃、5 ℃和10 ℃等界限温度日期的预报、 土壤水分预报、 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如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风、冰雹、连阴雨、初霜冻、终霜冻) 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等。

3.3 黑龙江省气象为农服务面窄

在多年的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中, 黑龙江省各级气象部门在服务对象方面, 多重视对领导层的决策服务,而对直接服务农村和农民关注不够,在服务领域方面,多数停留在为粮食生产服务上,而为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的服务基本上未开展起来,另外,各地能推广应用的农业气象适用(实用)技术不多。

3.4 科研业务发展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即对业务的实际贡献,还不能满足实际农业生产的需要。 科研机构还达不到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科研机构与业务单位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包括投入、产出到实际应用等各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还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还没有建立起资料和技术快速有效转化平台应用, 需要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 科研成果应用于为农服务业务的比例还很低。

4 提高黑龙江省气象为农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现代的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系统

农业气象观测网的发展完善要从适应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出发, 在现在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基础上,加强对全省、区域性观测网调整布局的规划设计。 结合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改革带来的全省农业生产布局的新变化以及农业防灾抗灾气象服务的新需求, 调整完善我省农业气象观测站网, 同时也要结合区域性、 地方性农业发展的特点, 逐步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农业观测网络,支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

4.2 开发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建立并完善以现代农业气象适宜指标和灾害指标等指标体系, 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和作物生长机理模拟模型建立重要农事活动和作物主要生育阶段的气象影响适宜程度诊断指标, 开发覆盖农业生产全程的未来天气条件对重要农事活动和作物主要生育阶段适宜程度的精细化定量化的农用天气预报业务产品, 进一步提升农用天气预报业务能力。 加强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动态产量预报,动态监测作物生育状况与产量构成因素, 提高针对不同的作物、不同区域的作物产量精细化预报能力。

4.3 加强农业生产的气象咨询服务

现代化农业依赖于重要的信息手段。 农业气象信息是重要的信息之一,其准确及时地发布可使农业生产者根据其生产资源, 较合理地利用气候环境,有效选择作物,防御自然灾害和作物病虫害,为夺取农业丰收作出贡献。

到2017年,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依托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综合运用计算机、卫星通信、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立体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解决农业气象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4.4 加强农作物生长全过程的气象服务

现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要求提供及时准确和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像黑龙江省这样一年一季的农作物种植区,生长季相对较短,农时要求十分重要。 农业生产要以可靠的短期气候预测和年景分析为依据来确定作物布局、品种选定、生产措施;播种、育苗、插秧的时机选择, 机械作业方式的确定, 育秧棚的温、 湿度控制等都需要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和实况数据为指导,田间管理阶段的病、虫、草的防治及叶面肥的地面机械与飞机航化作业都需要气象台站提供气温、降水、风力等准确的实况和预报,以确定作业方式和作业时机,避免无效作业造成的浪费。 作物收获期, 要依据作物的成熟度及作物的水分状况选择收获最佳期, 同时还要根据后期可能出现的雨雪天气,调度机械力量,选择收获方式,调整收获进程。依据不同的气候、天气条件,因地制宜在采取不同的生产措施,不仅对粮食丰产丰收,而且对粮食品质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5 促进科研成果向服务产品和农业生产转化

积极探索科研与业务结合的机制, 促进科研成果在业务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农业气象试验站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示范作用, 推进科研成果向业务的转化。 农业气象的科技开发要紧紧围绕国家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需求, 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新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研究。

要重视并加强农业气象的试验研究。 适应黑龙江省农业结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变化, 调整完善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布局, 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条件对粮食、经济作物等稳产高产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特色农业影响的观测试验, 发展改进农业气象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

5 结论

农业气象服务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何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多元化、精细化、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是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也是新时期党中央、 国务院着眼于我国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农事农用天气预报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农用机械发展
2020年7月全国化学矿及农用化工产品产量表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中期天气预报
农用履带式底盘技术及衍生产品概述
小小天气预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