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长治学院历史系师范类专业为例

2014-08-15梁军萍赵艳霞卫崇文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课题师生

梁军萍,赵艳霞,卫崇文

(长治学院 教育系,山西 长治 046011)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长治学院历史专业于2008年成功启动了《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确定了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创新”。“高素质、强能力”集中的体现在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文章针对历史系师范类专业学生这一群体,探讨了高师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内涵与培养策略。

一、高师生科研能力的涵义与特征

(一)高师生科研能力的涵义

能力是指人们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科学研究是“一个连续而严密的推理过程;”[1]“一种以实践方式为主导的穷究事理的实践活动。”[2]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做到: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将研究问题与理论紧密结合、使用研究方法、逻辑推理、实施重复验证和研究推广、发表研究结果并接受专业人员的审查。[3]据此,我们认为,高师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指高师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分析研究资料的能力,利用研究方法获得研究成果及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使用的能力。

实际上,高师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其他专业人士的科学研究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这里单独来谈这个问题,是因为高师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需要决定的——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及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客观上要求高师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基于中学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的,为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决定了高师生具有如下特征。

(二)高师生科研能力的特征

1、针对性。培养高师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高师院校的一项培养任务,是未来教师胜任教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但是,高师生处于职业准备阶段,缺少真实的职业经验,加上虚拟的职业环境,对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认识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常常根据自身的受教经历模仿和批判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影响高师生的培养质量。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者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设计教师教育课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培养高师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与书本、教师教育者、同伴群体的对话与反思中,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

2、适切性。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依据其未来的职业需要、个体间的能力差异给予恰切的定位,为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发展营建制度化的成长环境。依据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科研能力的水平分为四个阶层,即“发现的学术水平”、“综合的学术水平”、“应用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4]其中,发现的学术水平就是对知识本身和探究自由的追求,对促进知识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的学术水平是超越本学科的专业范围,把专门知识放在更大的背景中,对某一现象加以整体考察与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视野与思考;应用的学术水平就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解决问题、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教学的学术水平是就是从自己所懂的东西入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座理解的桥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获得进步。这四种科研能力因个体能力差异表现不同,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者针对高师生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设计合适的科研能力培养方案。

3、实践性。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如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同时可以培养人们的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在反复观察与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展示过程中,可以培养观察者的教学观察能力、教学行为展示能力。当观察者的教学知识和教学行为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达到“概念化”[5]水平时,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关键是要掌握正确的培养方法。否则,不仅无助于能力的发展,反而使人变得呆板与僵化。科学研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生成性、解释性和检验性。生成性是指科研项目的开发是基于教育实践和教学活动中遭遇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在科研群体中进行交流、讨论、升华并提炼而成为研究项目;解释性是指科研主体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阐释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重在解决当前研究群体尚未解释清楚的问题;检验性是指科研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6]

二、高师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依据高师生科研能力的特征,历史系全体教师在系领导的带领下,开展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活动。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自2009年以来,历史系教育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原则,将“研究”初步列入历史教师的培养目标中。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截至到2013年,历史系高师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历史教学和研究能力,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教育工作者……”[7]明确将“研究能力”作为高师生的培养目标之一。高师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逐步演变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历史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历史学教育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国内外史学发展及历史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写作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等。”[8]

为培养高师生的“研究能力”,历史系教师从下述五个方面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压缩公共基础课的总学时和总学分,将原来的917学时压缩为690学时,55学分压缩为48学分;第二,基本保持了历史专业课和选修课的课时数与学分;第三,充实与完善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门类较以前更为齐全,如增设了《汉语语言能力》、《历史课程设计与评价》、《书法指导》、《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析》、《中西教育案例赏析》等;第四,明确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特征与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规定了实践课的学时数和学分;第五,增加了历史与旅游、地方文化的对话内容,增加了历史经典名著的导读内容,增加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内容,以扩展高师生的学术视野。目的就是针对高师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学习内容的职业性——为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准备;同时,缩短课堂教学时间,让高师生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和开展实践活动,将高师生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任务落实到实处——能力是通过自身的不断练习获得的。

(二)构建科研环境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培养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外部条件,可以有效激发高师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为此,长治学院历史系努力为学生营建宽松而民主的科研氛围,让学生获得思想生成的空间。2010年,历史系成立了学生读书会,创办学生杂志《琐言》,用来发表学生的读书心得和学术体会;与此同时,创办了“博史苑”,开展史学竞赛活动,普及历史知识;开展“历史与旅游对话”讲坛活动,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地方文化着手,叩问地方文化,提高学生审视地方文化、研究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的能力;等等。正如布鲁克菲尔德提出:“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观念,你不应该试图从理智上说服他们,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引入一定的情境,使其必须依赖新观念行动,而不要争辩这些新观念”。[9]

在此基础上,历史系主任卫崇文博士基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2012年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计划”,为我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创建了良好的科研条件。首先,设立科研项目,配备一定的科研经费。从2012年开始,历史系成立了“系级学生课题”,每项课题下拨经费500元,按照学生自愿申报和择优选择原则,每年选拔八项课题,激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其次,按照自愿原则,要求每位新生选择一位教师当自己的人生导师,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再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由承担国家课题、省级课题的教师牵头,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在方法与理论上进行指导与实践。总之,良好的科研环境为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动力。

(三)落实科研活动

为培养高师生的科研能力,长治学院历史系教师从多方面入手,督促高师生参与科研活动。第一,鼓励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规定阅读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同伴对话,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献资料的能力,从中获得新的思想观念,开阔学术视野;第二,采用带一带、帮一帮、扶一扶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带领高师生开展科研活动。如,带领学生参与田野调查、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文献资料、整理文献资料、撰写小文章和读书心得,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第三,鼓励学科教师引导高师生将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中遭遇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科研活动。如,依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个体的意愿,确立指定性课题,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依据学生学习兴趣,确定研究课题,等等;第四,依据课题进展情况,定时成立课题评审委员会,指出课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此外,对于教改性质的课题、教师行动研究等方面的课题,历史系采用了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例,或者邀请中学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如针对“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开展说课、备课的专题讲座活动,在此基础上对高师生开展说课、备课等训练和比赛活动,培养高师生开展教学行动能力。

总之,我们的宗旨就是为高师生创立各种条件,激励高师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培养高师生开展学科专业知识的研究和教师行动研究。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教师劳动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向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10]

三、成果展示与思考

在培养高师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师生科研能力得到共同发展。在教师方面,自2011年以来成功申报三项国家级课题:“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村庄撤并与农民生活变迁研究”、“明清山西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研究”;省级课题和校级课题。在学生方面,自2012年以来,成功申报了16项“系级学生课题”,其中13项已经结题:“碑刻里的明末社会:以山西阳城为考察中心”、“天主教本土化研究——以长治教区为例”、“明清时期荫城铁货贸易兴盛的成因分析研究”、“从《新华日报》看民兵组织”、“关于晋东南三教信仰发展演变的探讨”、“沁源秧歌的社会文化史考察”、“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民歌民谣的社会动员效果初探”等等。高师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改善。

从上述成果展示中可以看到:教师的科研成果与高师生的科研成果成正比。可知,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显著提高高师生的科研能力;在培养高师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1]曹晓楠等译.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2]柳夕浪.教师研究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44-53.

[3]泊伊尔.学术水平反思[G]//吕达,等,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三册.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

[4][9]刘易斯·科塞.理念人[M].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

[5]梁军萍,卫崇文:教学知识概念化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0):54.

[6]张武升,张宝贵.教育科研的性质[J].天津教育评论,2005,(4):68.

[7][8]2013年和2014年长治学院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内部资料).

[1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4.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课题师生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麻辣师生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