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2014-08-15赵红路

关键词:多义义项相似性

赵红路 赵 晨

(长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一、引言

一词多义现象体现了人类使用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类用来描述客观世界所使用的词汇愈来愈多,然而人类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人们常常用与一个词相关联的另一个词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应运而生,这是人类语言经济性的体现。近代语言学家们认为,多义词汇的使用与认知语义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多义词汇的使用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一种体现与运用。笔者从认知语义学角度浅谈多义词汇的内在联系,以方便广大英语使用者更加熟练地掌握一词多义现象。

二、词汇意义的延伸

语言学家Lyons认为“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没有,也不曾有过一个词有且只有一个意义的时候”。[1](P88-90)虽然任何一种语言的某一个词汇在刚产生的时候总是用来指称某一特定的事物或者现象,然而随着社会上人类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如果每一个事物或者现象都用特定的词汇来指代,给每一个义项都设立一个独立的词项,就会非常困难。过多的词汇既不利于记忆,也不利于交流。人类起初单一意义的语言形式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表达情感的需求,这时某一单一意义的词汇便衍生出了其他与之相关的多个意义项。人类世界中要表达的情感是多样的,而我们大脑里的记忆空间不允许我们存储如此多的信息源,一个人的大脑要记住这么多意义的每一个词形是不可能的,这时人类就会运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尽可能多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对基本事物形成的认识在大脑里形成意象图式,通过他们的相似特征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就形成了对新事物的认知与描述。最终,词的衍生义项在词汇的基本义项之上得以延伸。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词汇意义的延伸是人类认知能力的表现,并不是随意的,因此我们说词汇的衍生意义之间是相关联的,并不是任意的。

三、认知语义学角度下的多义词汇

(一)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基本概念的阐释

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多义现象的产生是人类大脑中范畴化在认知手段作用下的结果。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认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对于外界的事物的认知是该事物自身客观的本质特征以及人类参照以往的主观经验所形成的结果。[2]原型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着手点,是拥有典型的本质特点的。而范畴则是在认知原型的基础上,对外界事物做出的认知性的分类归纳。也就是说,原型范畴理论是人类在认知原型的基础上,利用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及自身经验的习得,对外界事物做出的一个认知性的分类概括。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结果,在认知广博复杂的世界万物时将万事万物进行概念化范畴化有助于人类减少认知负担。一词多义就是多义词的词项范畴中,其边缘意义的衍生和中心意义的分裂的结果。如对于climb的各种义项的研究,语言学专家得出:“climb拥有一个基本义项,但是其他义项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语义项,而是在他们的内部拥有家族相似性:A-B-C-……”。[3](P166-205)也就是说,每个义项之间都有意义链,A和B之间有一定的关联,B和C之间有共同特征,因此A和C可以分享某些相似性;A与B之间的语义差别比较小,而A与C之间的语义差别就相对更大一些。

在某一词汇的语义范畴中,每一个义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型成员拥有更多的典型特征,与其他范畴内成员能够分享最多的共同特征。其他成员则被称为非典型成员或者边缘成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词的意义有其基本义和衍生义的区别。某一词汇的基本义是其最原始、最普遍了解、最具代表性的意义;该词汇的衍生义则是依据家族相似性而衍生出的与之相关联的词义。以“头”为例,汉语当中的“头”原型意为“首”,即人体或动物身上最上面的部分,这一词义是我们孩童时代习得该词汇时最初接触到的意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头”这一词被应用到了更为广泛的领域。人类用头来进行思考认识客观世界,“头”

被延伸为思想,如头晕目眩、有头脑等;头位于身体最上端便有“开端”的意义,如从头开始、头一个等;这些词义都与“头”的中心意义具有某种关联,便成为了“头”的边缘义项。

(二)隐喻与转喻对一词多义语义扩展的阐释

原型范畴理论告诉我们多义词汇的意义衍生过程就是非中心成员意义的不断延伸和中心成员意义的不断分裂的过程。而这样的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是通过两个重要的认知手段来完成的,也就是隐喻机制(metaphor)和转喻机制(metonymy)。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词义变化的一种重要途径。隐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人们的概念系统,决定着人们语言的运用,并成为多义词的丰富来源。隐喻对一词多义的构成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往往先认识自己周围的具体的事物,根据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来形成概念,然后根据这些事物通过隐喻手段来描述其他抽象的、不常见的事物。这些由隐喻产生的义项变成为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有的长时间发展已经形成该词汇的基本义项,有的则演化为该词汇的延伸意义。从同一词汇的不同意义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得出:多义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换言之,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Lackoff认为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并且认为隐喻是发生在两个认知域上的过程,强调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映射的过程。[4](P78-122)相似性程度的不同决定了隐喻的隐喻性程度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多义词汇不同意义之间的关联度大小。多义词汇各个义项之间更多的是通过隐喻的相似性,将原来并不被认为其中存在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从而使人们获得对该事物新的观察角度和新的认识。比如,“瓶颈”中的“颈”表示瓶子上端狭窄的部分,这和人的颈部器官有相似点;如“火”的基本义指火焰,后根据其特点以及相似性引申为愤怒(怒火中烧、火冒三丈)。由于人类自身经验的累积,遇到新的词义时我们也可以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

转喻的基本条件是两个事物之间的邻近关系,转喻对于多义词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上下文的情境中。如:用部分代替整体“有个白衣服一直在楼下等你”,用“白衣服”来代替穿着白衣服的人;用领属物代替领属者“我没油了”意为我的车没有油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些通过转喻认知的意义,并且不会被人误解。通过转喻形成的意义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利用这些事物的功能或所属范畴来指代某一类事物,以弥补词汇上的空缺。通过转喻实现的多义词现象体现了人类语言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隐喻和转喻的不同点在于,隐喻是从一个我们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映射到我们不熟悉抽象的目标域上,是两个范畴之间的映射;转喻是在同一个域内部的映射。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由于隐喻转喻而产生的词汇已被我们所熟知,只有将他们应用到具体的语境当中我们才知道应该选择词汇的哪种意义来使用。虽然边缘义项从表面上看已经和基本原始意义没有多大联系,但是通过隐喻转喻的手段,我们还可以看到词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四、一词多义现象对英语使用者的启示

(一)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在教授词汇课时,遇到一词多义时,有些老师遇到一个讲一个或者一次性讲解该词汇的全部意义,不注重每个义项之间的关联性,这样会使学生加重学习词汇的负担,学习效果不明显。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我们知道每个多义词汇的义项范畴当中都有一个基本义项,其余的义项均是在此义项基础上衍生而成。词汇的每个意义之间都有家族相似性,且人脑的存储空间有限,所以老师在教授多义词汇时,应该重点教授词汇的中心意义再通过相似性逐步引导学生记忆其他词汇意义。

多义词汇的学习离不开隐喻转喻机制。老师在讲授多义词汇时应该培养学生对于隐喻转喻的兴趣,并且渗透隐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理解其运作机制,让学生明白词汇的多义项是如何通过隐喻衍生拓展的。学生就可以按照认知的经验和隐喻的思维,推理出在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中词汇的大概意义,从而形成自己的词汇认知机制,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对词典编纂者的启示

对于词典编纂者和使用者来说,在词典当中某一词汇的释义排列对于理解该词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范畴理论,遵循逻辑联系原则排列义项是十分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即将中心意义排列在首位,其他衍生意义则按照与中心意义的语义关联度来排列,与之关联愈紧密排列愈是靠前,这样在词典使用者翻阅词典时,首先便是其基本意义,根据多义词汇的内在联系掌握中心意义与边缘意义之间的联系,再依据不同语言使用语境明确具体意义,最后形成该词汇各个义项的辐射网络,更有效地实现对于该词汇的认知学习。

因此,词典编纂者更应该明确人类的认知习惯和使用者的认知水平,了解多义词项之间的内部联系,提高词典使用的效率,促进使用者对于词汇的学习效率。

[1]Lyons.J.An Introduction of Linguistics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周启强,白解红.原型范畴与间接指令[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

[3]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Lakoff,George and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猜你喜欢

多义义项相似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锦瑟》赏析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V4国家经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Enhanced Precision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