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通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08-15吴学志吴昌远张祖林

云南科技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昭通市昭通半夏

吴学志,吴昌远,张祖林

(1.昭通市科学技术局;2.昭通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3.昭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云南 昭通 657000)

1 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1 全市基本情况

昭通市地处云岭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区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市内垂直海拔高差3773 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地理、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据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共有药用植物198 科,2023 种。昭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之许多地方具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基础和传统,昭通除了种植的天麻闻名遐迩,当地还盛产半夏、五倍子、厚朴、桔梗、黄精、重楼等大宗药材,尤其昭通所产半夏又称“叙府子”、“麻芋子”,以其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质量远胜于其他半夏,有“珍珠半夏”之美誉,每年外销达750 吨。据最新统计,2014年上半年,全市中药材种植品种45 个,品种以天麻、半夏、黄柏、杜仲等道地药材为主。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767 万公顷,新增种植面积0.32万公顷,种植业产值超过100 亿元,其中天麻种植0.464 万公顷,种植产业值达41.76 亿元,加工产值近60 亿元,总产值突破100 亿元。

1.2 加工企业情况

目前,全市有药品生产企业3 家,2 家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和1 个医用氧气生产企业,3 家药品生产企业均已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共有76 个国药准字批准文号,属国家和云南基本药物品种28 个,生产剂型包括胶囊剂、颗粒剂、片剂、糖浆剂、酒剂、散剂、丸剂、中药饮片、中药前处理(含中药提取)等8 个剂型,年产值1.3 亿元。当前,正在筹办的药品生产企业3 家(主要是中药饮片及前处理生产企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主要问题

近年来,昭通市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已经启动,给中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以天麻为主的中药产业发展迈出了可喜步伐,“昭通天麻”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和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一样,昭通市由于种植基地建设缺乏统一布局,规范化程度低,缺乏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药农分散种植,导致管理粗放、品种混乱、病虫害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原料流通体系无序,缺乏药材饮片加工及原料提取企业,种植出来的药材难以在本地消化。我市中药材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1)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滞后,产业化程度低,经济规模小,企业实力不强,特别是缺乏有经济实力、有技术能力、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

2)中药材产业管理体制不顺,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源的整合配置质量不高,科研能力不强,新药品种储备不足,产品的研发水平有限。

3)中药材资源种类多,但布局分散,种群规模和数量较小,综合开发不足,并因过度采挖造成中药材存量逐年减少。

4)医药经济外联度偏低,交流合作不够,缺乏直接与国内大中型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

5)推介宣传不够,许多好的中药材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打造好品牌。同时,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无论政府还是企业的投入都不够,特别是由于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偏低;大部分县区和部门认识不够到位,没有形成自觉性和主动性,没有把中药材产业放在培育骨干、支柱产业的高度来认识。

2.2 原因分析

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我市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对当地农村经济和药农增收的引导、带动作用小,现有企业本身也存在管理水平低、产品成本高、创新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

2)缺少技术指导。中药材种植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管理规范,而我市不少中药材主产区缺少中药材技术人才,缺少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

3)缺少信息传递。种植户不了解市场需求,企业不了解最新科研成果。

4)缺少扶持政策。农民种粮、植树、种竹、油茶都有补助,种植中药材缺少扶持,全市优势资源没有形成合力。

5)缺少启动资金。种植户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缺少筹措资金渠道,靠自我积累时限太长。

3 主要优势

3.1 地理优势独特

昭通市为云岭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区占总面积的96.4%。南部最高点巧家药山海拔4040 米,北部最低点水富滚坎坝海拔267 米,相对高差3773米。中部乌蒙山和五莲峰山脉盘踞其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气象学上称“昆明准静止峰”,特殊的地理位置将全区的自然环境分为两大部分,北部经常阴雨蒙蒙,雾气沉沉,日照时数少;南部降雨量少,积温多,致使南北两部分的整个生物群落各具鲜明特色。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昭通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尤其为中草药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2 药物资源丰富

全市有药用植物 2023 种,其中:有正品中药材291 种,大宗药材66 种(年产量50 吨以上),珍稀名贵药材19 种,大宗药材66 种,引种药材14 种。尤其是昭通乌天麻、旱半夏、黄柏等品种,因其质佳品优而深受药商喜爱,具有较高的市场声誉和较强的竞争力。

3.3 药材品优质佳

昭通市道地中药材天麻、半夏、重楼、白芨、杜仲、厚朴、黄柏等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其中尤以昭通乌天麻因其理化指标高、内在品质好而享誉中外。昭通旱半夏是继昭通天麻之后的又一珍贵药材,据《中国药材商品学》推介:“半夏质量以云南昭通所产最佳,有珍珠半夏之称”。最新考察发现,昭通也是云南白药主料种植的最适宜地区之一,云南白药集团实地调研后,评价昭通主料药材为品质全省最好。

3.4 适种面积广阔

全市11 县区200—3000 米范围内均可种植,种植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

3.5 发展历史悠久

历史上野生药材作为山区百姓补贴家用的重要经济来源被大量采挖。解放前因昭通交通闭塞,大量昭通地产药材通过人背马驮出滇入川,被冠以“川药”名称而远销全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昭通中药材开发利用得到快速发展,年收购量达100 多万千克。上世纪70年代,原昭通地区医药公司曾组织力量开展对部分中药材进行引种驯化和人工种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种种原因,随着市场的萎缩,种植规模逐渐减小,人工种植和种苗培育成功的只剩下天麻一个品种;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部分小企业的进入带动,中药材人工种植开始逐渐走向规范化、规模化。

3.6 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市场购买力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天然药物、保健品、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等愈加受到欢迎。当前国内中药市场增长迅速,一批传统的中药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药材、中药饮片和提取物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药制药企业对道地药材需求旺盛。国务院于“十一五”期间发布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9年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和《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卫生部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 版)收集的520 种药品,其中中成药占203 个,有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饮片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这些政策的制定激发了中药材市场的活力,使中药材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最佳机遇期。

3.7 成本投入低廉

昭通人力资源丰富,境内土地租金、土地购置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低廉的成本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昭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3.8 群众基础厚实

昭通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耕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全省来看,昭通农业技术运用及推广历来名列全省前茅,农民学习、运用、推广现代种植技术积极性强、适应性快,厚实的农耕基础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3.9 技术支撑强劲

随着昭通市天麻研究院的建立、孙汉董院士工作站落户昭通,以及其他国家、省级科研机构的进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后劲十足,资源+技术+市场+资本+人才的“1+4>5”战略效应得以充分展现。

3.10 未来交通便捷

麻昭、昭会、镇毕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成贵铁路正式动工,昭通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水富港二期扩建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未来几年,随着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网络的逐步改善,昭通市背靠云南、面向内地,连接国内发达经济区和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4 主要对策

4.1 强化责任机构

要切实按照《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成立全市发展中药材产业领导机构,负责统筹推进中药材产业开发。

4.2 提供政策支持

中药材生产区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将市政府关于加快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转化成现实的优惠政策。

1)出台扶持政策。对中药材种植及加工达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给予政策性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2)提供奖励。对带动农民增收效益突出的中药材生产和加工企业,给予奖励。

3)农业、科技、林业、药监、商务、科协等部门的项目要向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企业倾斜。

4)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对我市中药材GAP 认证工作的支持。

5)强化服务意识,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以奖代补,吸引外资来昭投资中药材产业。

4.3 落实资金扶持

1)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县要严格按照1 ∶2的比例配套投入扶持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形成市级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统筹用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种苗筛选培育、新品种开发研制、新技术推广应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新上项目的补贴等;中药材种植重点县、区相关部门也应向政府建议设立专项配套资金。

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为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和带动基地农户100 户以上的项目建设及中药材收购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4.4 加强技术支撑

1)高度重视中药材专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向生产一线输送专业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药材企业工作。

2)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使其成为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的中坚力量。

3)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农业、科技、药监、林业等部门选拔有种植实践经验及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到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挂职,选拔到企业的人员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生活补贴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4)建立种植服务体系,加强对药农开展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产地加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

5)加强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中药材资源并重。

6)依托中药技术平台,提供政策咨询、产业动态等方面的信息,引导药农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

4.5 发展中介组织

1)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的原则,大力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2)可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实施中药材建设项目,支持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咨询、会员培训、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产品认证、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等服务,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连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纽带作用。

3)指导成立中药材产业化协会组织,及时提供技术指导、产销衔接、技术信息等各种服务。

4)研究成立中药材产业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对重点项目进行调研论证,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4.6 大力发展优势品种

昭通天麻、半夏、白芨3 个品种极具优势。除天麻外,因半夏生产周期短、市场前景可观,可作为当前重点扶持和发展品种。

4.6.1 昭通种植半夏的自然优势

1)气候及土壤非常适宜半夏生长。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平均海拔1685 米。尤其是昭阳区、鲁甸、盐津、大关、永善、绥江、镇雄、彝良、威信等县海拔1700—2000 米的地区,年平均气温11 摄氏度,无霜期220 天,≥10 摄氏度活动积温为3237 摄氏度,年降雨量741 毫米,年日照时数1913 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4%。全市土壤类型属红壤向黄壤的过渡类型,土壤多为微酸性或酸性土,土层深厚,高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较高的生产能力,非常适宜半夏生长。

2)适宜种植半夏的土地集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根据我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综合因素分析,将全市的中药资源划分为11 个药材区,适宜种植半夏的为南部和北部区域。南部温旱平坝半夏药材区即昭阳区、鲁甸坝子,区域适宜面积6.667万公顷。北部湿凉高二半山半夏药材区包括盐津、大关、永善、绥江、镇雄、彝良、威信等7 县的部分村社,适宜面积16.667 万公顷。

4.6.2 昭通半夏集中开发的优势条件

1)品质优良。半夏是我国重要的常用药材,在我国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味应用十分普及、疗效比较确切的大宗中药材,是药典收录的正品中药材。根据统计,使用半夏的药品品种至少在500种(规格)以上。半夏是昭通道地药材,含胆碱、尿黑酸、葡萄糖甙、L-麻黄碱等35 种化学成分,具有镇咳、祛痰、止吐等药理作用,与其他地区产半夏相比,具有粒圆质结,色白光泽,形状大小均匀,素有“珍珠半夏”、“地珠半夏”之称,有效成分含量高,质地优良。

2)市场认可度高。半夏生长分布区域较广,我国多数地区均产,市场货源主要来自云南、贵州、四川,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昭通旱半夏为常用大宗药材,是西南地区特别是云贵高原一带的著名道地药材,产量占全国半夏市场的20%。昭通半夏以其优良的品种在市场上一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年均有外地药商到昭通收购半夏,有的地方还常年设有昭通半夏收购点。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昭通半夏以其优良的品质长期以来不仅稳占市场一席,甚至供不应求。据10年来全国各大药市及产区行情调查统计分析显示,昭通半夏功效显著,市场需求量大。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对药品原材料需求量增大,以及对制药企业药品质量要求的提高,药品生产厂家纷纷使用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旱半夏投料,使半夏市场需求量大幅提升。国外市场出口方面,昭通旱半夏也是常年出口数量最大的中药材品种之一,畅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地区,成为中药材市场的重点品种,是昭通不可多得的生物开发亮点。

3)市场后势强劲。从全国中药材市场长期经销情况来看,野生半夏药材供不应求,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半夏中药复方制剂品种多,医药工业原料需求量大。昭通地产半夏,因外销量增大,价格均保持上升势头,从2009年前的80 元/千克干品猛增到目前的160 元/千克,有时药材市场还出现缺货脱销现象。据全国野生药材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半夏野生资源逐渐减少,野生半夏产量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呈现逐年枯竭之势,降幅较大。上世纪60年代总产量7000 吨左右,至2010年,产量仅有1000 吨左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外半夏市场容量在6000 吨以上,目前市场缺口5000 吨且3—5年内产量很难有质的飞跃,难以缓解市场需求。昭通半夏的发展空间广阔。

4)经济效益高。目前我市适宜区域土地平均每公顷可生产半夏干品1500—2250 千克,以当前每千克160 元计算,每公顷可实现产值20—30 多万元,经济效益优于我市很多的经济作物。

5)生长周期短。采用块基和珠芽繁殖,1年即可采收。

4.6.3 昭通具备集中开发半夏的基础条件。

昭通在半夏种植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昭通药农对半夏的种植技术掌握较好。2002年在省科技厅的扶持下,我市部分县、区启动了半夏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在半夏的种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传给了种植农户;国家林业局林业科学技术推广项目之一的“木兰科珍贵用材树种培育与产业化开发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落户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该基地采用立体种植模式,将厚朴、金银花、半夏几种中药材套种,连片种植规模近0.1333 万公顷,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种植项目管理、市场信息引导、资金运作、种植技术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4.6.4 对半夏集中开发的建议

在我市中药材种植产业基础好的昭阳、彝良、镇雄、巧家集中连片开发种植。在半夏种植用地、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在适宜区域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人工种植基地、人工抚育基地和规范化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4.7 当前工作重点

1)建议将中药材产业发展列入市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项目加以扶持培育。

2)建议成立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以保证全市在产业发展上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改变目前多头管理、无序发展的现状。

3)建议请国内有资质和实力的科研部门协助制定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4)建议每年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企业首先建1—2 个除天麻外的道地药材的种苗繁殖基地,如半夏、白芨等。扶持深加工企业改造、提升生产能力,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建议整合农、林、水、扶贫、国土、科技等经费,用于中药材集中种植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开发、集中扶持。

猜你喜欢

昭通市昭通半夏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亲人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值得书写的昭通文学实绩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
昭通市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