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阶段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2014-08-15贾海刚

中国农业信息 2014年2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贾海刚

(成都西华大学政治学院,成都 610039)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农业作为支撑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再度进入新阶段,在政治与政策、经济与发展、文化与意识、人力与科技、生态与耕地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 农业发展现阶段面临的总体特征

1.1 由 “稳步发展”向 “改革突破”转变

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平稳发展,现阶段已经触及发展瓶颈期。开展新的土地制度改革,不仅仅要求让农民富裕起来,共享社会主义福利,更多的是在于打破现有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让农民进城,释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让社会资本下乡,加大对农业科技及农村生产的投资,从而盘活整个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1.2 由 “个体经济”向 “集体经济”转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0年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由翻身做主到摆脱贫困,给我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不断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多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当代的新型农业合作化生产是农民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自主积极进行农业经营模式探索的成果,实现由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生产力。

1.3 由 “本土农业”向 “全球化农业”转变

随着WTO规则渗入农业领域,中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按照WYO的规定减让关税、开放市场、取消出口补贴、削减国内支持等,这对于农业科技装备落后,经营规模偏小,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的我国粮食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科技装备先进,经营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生产成本低,在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等方面我国很难与之竞争。因此,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粮油市场,只有调整粮食生产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冲击。

2 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表现

2.1 政治与政策

2.1.1 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学界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的转移、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的历史过程。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慢到快的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起点,城镇化率以年平均增长率是世界同期增长率2.3倍的速度快速发展,预计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37%,城镇人口将达到7亿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对农村人口、土地等地理要素空间分布做出相应的调整。

2.1.2 农业政策的不断倾斜

城镇化过程中,关于公共服务问题要求以农民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象,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积极引导城镇化过程中生产布局的区域调整,体现了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区域调整,重点扶持主产区的政策取向。特许农业公司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将过去由财政、农口部门分管的资金进行 “打包”整合,提高有限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探索投资参股等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的创新,鼓励城镇中蕴藏的社会流动资本下乡,扶持具有市场潜力、有一定规模且能够带动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1.3 农业农村制度安排

农业农村制度安排从被动调整转为主动设计再到市场自主决定。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农业农村的制度安排以被动调整为主,例如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税费改革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重新重点关注 “三农”问题,中央高层领导提出关于工业与农业的 “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政府实施了一系列 “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制度安排开始从被动调整转为主动设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自主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更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型农业合作社的诞生标志着农业农村制度安排开始从主动设计转为市场自主决定。

2.2 经济与发展

2.2.1 农产品供求、农产品成本、农产品价格

综合产能跨越新台阶,较好地满足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结构明显转变,农业生产已经不是纯粹地满足本国居民基本吃穿需求的问题,更多倾向于工业用途、粮食深加工、面向全球市场的纺织工业等。农产品供求由“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趋向 “总量紧平衡、结构性短缺”转变,其表现主要为部分品种开始呈现结构性短缺,优质农产品供应不足等;主要农产品进入高价格阶段,比如,蔬菜、肉蛋价格呈现出较强的年内周期性波动,主要原因在于各类农产品生产成本呈现出普遍上涨以及国际价格的传导作用明显加强等。

2.2.2 增加农民收入,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从1995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283元增长到2.456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577元增长到7917元。随着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逐步试点与推广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等,并先于城镇对农村小孩的义务教育实现了两免一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建设、农村市场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2.2.3 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新型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实行 “工业反哺农业”,既通过工业管理原理及手段引导生产布局的区域调整,也是解决好 “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保障工业部门的稳定,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轻工业、食品深加工及农副产业是乡镇企业的骨干成分,而乡镇企业是带动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龙头。加大国家对乡镇企业、农与农村微小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转变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导乡镇企业合理、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是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本质上说,加速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本身就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2.2.4 国内外市场联系更紧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我国严格履行承诺,农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农产品关税税率已降至15%,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黄箱补贴严格控制在农业生产总值的8.5%以内。与此同时,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我国农业已迈入 “引进来”与 “走出去”相结合的共同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农林牧副渔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流量分别达到26.12亿美元和5.3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1.0%和30.8%**安徽省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农业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2012.12。同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贸易额由2001年的269.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219.9亿美元,年均增幅16.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进出口的体量优势使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世界农业生产和贸易格局。

2.3 文化与意识

2.3.1 农村文化面临的困境

由于城市文化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冲击,冲击了几千年来的传统的农村社区相依为命的农村村社的根本原则,虽然极力建设的农家书屋等项目,农村文化仍旧匮乏严重,精神文化的需求远超物质的需求,出现二者极度不平衡的状态。

2.3.2 农村主流意识形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既快速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农村意识形态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同,社会主义主旋律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唱响和弘扬。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如20世纪兴起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发展的状况。这些非主流意识干扰和影响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4 人力与科技

2.4.1 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开始由 “总量过剩”转为 “有限剩余、结构性短缺”转变。农民的思想认识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具有明显的离农、离乡、进城的趋势,并且具有实现理想的知识基础和社会基础。随着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农业劳动力呈现出农忙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青壮年短缺。据联合国预测,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城镇人口规模将超过9亿人,这也就意味着会有超过3亿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市。那么,10~30年后我国谁来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依靠谁?

2.4.2 农业科技

截止2011年,我国良种覆盖率提高至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至54.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增长,2011年达到53%。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0%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性数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农业部: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贡献率达53.5%.2012.8,这表明我国农业增长方式开始由传统要素 (土地、 劳动力等)推动为主转为农业科技推动为主,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

2.5 生态与土地

2.5.1 耕地生态建设

农业受自然灾害与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将会持续,如何和谐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考验社会各界的长期议题。未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仍偏薄弱,很多农田所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状态仍会继续,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导致的农产品品质安全问题也会继续存在。在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摆在突出地位和强调建设美丽中国的情况下,如何和谐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包括农业领域在内的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长期议题。

2.5.2 土地经营规模模式的转变

家庭联产承包制将土地分到每位农民的手里,发挥了中国农民的精耕细作的优势,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的持续变动、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更能解放生产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未改变 “单体家庭”联产承包基本模式的前提下,改变了超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真正实现了土地的多种生产功能,提高了粮食产出率。如当初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土地规模化经营先行在广东南海农民是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开展规模经营,便不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并推动了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逐步推行土地规模经营。目前,全国各地土地规模化经营均取得不俗的成绩,以苏州吴江区为例,其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了87%。事实证明,土地规模化经营不仅能最大程度激发土地的生产效率,更能让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迈进。

3 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发展对策

3.1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3.1.1 扶持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与新型农业合作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式由劳动集约向资本和技术集约转变,新型农业合作社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农业生产规模将会继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体系将逐步完善,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农业微观领域必须尽快探索和总结的核心命题。未来随着农地流转方式和途径的完善和多样化,会有更多的农民将农地流转出去,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3.1.2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经营方式由自给自足向市场化转变,在经营方式上,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二产业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典型经营模式如 “公司+农户”、 “订单农业” “农超对接”等形式的逐步推广,初步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体系,并培育出一大批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能够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

3.2 加大农业投资力度

在资本和技术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大的同时,劳动力和土地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不断下降,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科技的进步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国家在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力度的同时,应鼓励社会资本踊跃下乡,开展农业生产市场化经营,从而推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3 建立农业农村法律体系

中国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传统农业转变到现代化农业,就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立法措施与政策措施,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法律体系是应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业农村法律体系保护了农业存在的基础,保持了农村组织的稳定性和农业政策的连续性。从而,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在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距、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急待解决的是农村社会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等问题。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发展,立法与政策双管齐下,改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密切关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动向,立法与政策齐头并进,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与政策双向互助,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健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立法与政策共同发力,持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1]李云才,刘卫平,陈许华著.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式和现实观照.改革,2013,(02)

[3]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改革,2013,(02)

[4]刘莉君.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5]刘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建议.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6]吕迅,何慧丽.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11,(12)

[7]安徽省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农业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2012,12

[8]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农业部: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贡献率达53.5%.2012,8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