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化猪场母猪繁殖障碍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2014-08-15郑逢梅霍金耀

猪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发情后备断奶

郑逢梅,霍金耀

(河南省诸美种猪育种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驻马店 463612)

母猪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后备母猪达到性成熟、体成熟后不发情或母猪(包括初产和经产)断奶后发情间隔延长、不发情;母猪屡配不孕;妊娠母猪早期胚胎死亡,流产,产弱胎、木乃伊或死胎等[1]。繁殖障碍是导致母猪淘汰的首要原因,也使得母猪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非生产状态,严重影响生产成绩。目前,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的部分猪场已经达到了每头母猪年提供30头断奶仔猪的生产水平;而丹麦作为全球母猪养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以当前的发展速度,大约到2020年,每头母猪年提供30头仔猪将成为丹麦母猪的平均生产水平;然而我国由于多种原因,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仅为18头左右,且该数据仅存在于部分养殖水平较高的中大型猪场,母猪繁殖障碍已成为制约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涉及整个繁殖猪群,诸如配种、妊娠、分娩、哺乳、断奶等各个生产环节。要减少母猪的繁殖障碍,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就要找出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并予以解决,力争达到全配满配、多胎高产的目的。

1 母猪繁殖障碍发生的原因

1.1 营养性因素

对母猪需按照不同生产阶段给予相应饲料,营养缺乏或过剩均可引起母猪繁殖性能下降。营养不足使母猪生殖机能受到抑制和破坏,从而引起母猪不发情、卵巢静止、卵巢闭锁和排卵延迟。饲料中氨基酸不平衡,必需氨基酸不足,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均可影响母猪繁殖能力。而营养过剩可造成卵巢和输卵管等生殖器官的脂肪沉积,卵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引起母猪不发情或发情症状不明显。

1.2 疾病性因素

1.2.1 传染病

一些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均可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引起妊娠母猪的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或不孕。目前研究较多的有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猪瘟、圆环病毒病、布鲁氏菌病、猪丹毒、弓形虫病和衣原体感染等。

1.2.2 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

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指母猪在分娩后2~3 d以内,以乳汁的生成和排出部分或全部停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常伴发乳房炎、子宫炎,故又称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征(MMA)[2]。该病导致母猪采食量降低,乳房肿胀,少乳或无乳,乳汁质量差,以及部分母猪断奶后不发情,发情间隔延长,返情率升高。

1.2.3 跛行

母猪的跛行可以导致乏情率上升,临床上引起跛行的原因有:

1)疾病因素:口蹄疫、猪丹毒、白肌病、软骨病、关节炎、足底挫伤及脓肿等。

2)遗传因素:某些品种或品系发生跛行的几率较高。

3)硬件条件差:圈舍地面不平,限位栏的使用均可导致跛行发生的几率增高。

跛行的发生往往会导致母猪的疼痛,并进而对卵巢的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发情延迟或不发情,而这样的发情母猪在配种期间因不愿起立和运动很容易被漏配。

1.2.4 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对母猪繁殖性能具有显著影响,这已是业内的共识。研究表明当前国内猪饲料中主要的霉菌毒素为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烟曲霉毒素。以玉米赤霉烯酮为例,其分子结构与雌激素类似,动物吸收后会产生类雌激素效应。母猪出现阴户红肿、假发情和假孕,初生仔猪出现阴户红肿、乳头红肿和八字腿等症状。在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妊娠母猪甚至出现流产和死胎数增加[3]。

1.3 环境性因素

当环境温度低于5 ℃或高于25 ℃时,能够导致母猪内源性激素分泌紊乱,卵巢机能受到抑制,卵泡发育受阻,影响发情和受孕。夏季持续高温会降低母猪采食量,导致营养不足,推迟发情,尤以初产母猪明显。另外,猪舍内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与粉尘超标,可干扰母猪信号接收器对公猪气味特征的辨别、影响母猪发情甚至引起妊娠母猪流产。

1.4 生理性因素

主要包括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和后天性输卵管损伤。其中,卵巢机能减退会引起发情不规律、发情微弱或延长、只发情不排卵;而卵巢囊肿则使母猪卵泡素分泌过多,导致性欲亢进,但屡配不孕[4]。输卵管疾病包括输卵管积液、积脓、炎症,都能引发母猪不孕及流产等。另外,过度近交能够使一些致病隐性基因获得纯合表现的机会,导致畸形和幼稚病的出现率增高[5]。

1.5 管理性因素

1.5.1 药物、疫苗的不合理使用

母猪在妊娠期间不合理地用药,如注射地塞米松、氯前列烯醇、磺胺类药物、利巴韦林以及氟苯尼考等均有可能造成妊娠的中止和死胎。另外,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使用过多、过乱、超量使用均有可能导致发育的卵泡发生萎缩,甚至引起妊娠母猪流产。

1.5.2 缺乏运动

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的母猪大多采用限位饲养。该法便于母猪饲养管理,节约空间和劳动力,但是限制了母猪活动,使其运动不足、采食量下降、容易便秘、免疫机能减弱、繁殖机能紊乱、难产率增高、犬坐增加、阴道炎发病率增加,影响母猪的繁殖能力。

1.5.3 膘情

由于饲喂量不合理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的母猪过肥或过瘦,均可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母猪哺乳期过长或断乳时体重损失过大导致机体脂肪储备不足往往推迟发情或不发情,这一点在第1胎母猪尤其明显,也是断奶后母猪不发情或延迟发情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当母猪在哺乳期体重损失超过10%后,发情率和受胎率明显下降。

1.5.4 断奶日龄

实施仔猪早期断奶技术,可增加年产胎次,相应增加年产仔数。但断奶时间过早(小于20日龄)会导致母猪生理机能恢复不完全,影响排卵数、卵子受精率及胚胎成活率等,造成产仔性能下降。所以在实施早期断奶技术中,要把仔猪断奶体重控制在6 kg以上作为早期断奶的首要条件,再把21~28 d的哺乳时间作为第2个条件。

1.5.5 后备母猪的不合理使用

后备猪过肥、缺少运动及公猪刺激、热应激均可引起发情期推迟或不发情;而后备猪在体重尚未达标时过早配种、容易造成母猪难产以及断奶后不能及时发情,严重影响母猪的利用年限和价值。

1.5.6 猪场饲养人员技术水平

在人工授精、分娩助产和护理过程中,操作人员缺乏消毒观念,不规范操作,容易造成生殖系统的损伤和感染。配种人员在发情鉴定与精液保存和输精时间掌握上存在失误,存在漏配以及输精时间不合理等现象;在转群过程中对待母猪的方法粗暴,随意驱赶鞭策,也有可能导致妊娠母猪的流产与返情。

2 解决能繁母猪繁殖障碍的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环境

加强饲养管理是解决能繁母猪繁殖障碍问题的基础。按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科学合理地配制饲料,确保满足母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要求。做好母猪舍通风换气,降低猪舍有害气体浓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保持猪舍的卫生达标,减少饲养密度,避免机械损伤。另外,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严控饲料原料品质。

2.2 加强免疫和消毒,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引种不慎、卫生消毒不严格及防疫不到位等都可能致使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如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圆环病毒病等都可能引起妊娠母猪流产、产木乃伊胎或死胎以及母猪不孕。因此,养殖场要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防疫制度及隔离制度,严格按照要求处理病死猪;制定科学免疫计划,采取定期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相结合的措施,减少因传染病导致的繁殖障碍发生。

2.3 预防能繁母猪生殖器官疾病,减少肢蹄病发生

预防能繁母猪生殖器官疾病首先要规范技术员人工授精、分娩助产的操作,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生殖器官疾病的发生几率。针对子宫内膜炎发生的主要病因,应做好产前产后的母猪保健。积极治疗患有子宫内膜炎或其他生殖系统炎症的母猪,对无治疗意义以及断奶后连续返情2~3次的母猪坚决予以淘汰。

肢蹄病是导致能繁母猪淘汰的第2大因素,因此,在母猪不同生产阶段提供与之对应的营养丰富而平衡的全价配合饲料,保证饲料中能量、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的供应量;在选择后备猪时,通过体形评分,选择骨骼结构好,肌肉分布均匀的后备母猪;改善地面结构,避免因地板过于光滑或粗糙造成的肢蹄损伤。

2.4 保持合理的母猪群年龄、胎次结构,严格挑选后备母猪

均衡淘汰母猪和补充后备母猪,保持合理的母猪群年龄结构、胎次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母猪窝均产仔数和母猪带仔能力。王昕陟等[6]研究表明,长大二元杂交猪在2~7胎时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泌乳量、断奶窝重和存活率等6个指标均高于第1胎和第8胎,其中以3~5胎最好。

在后备母猪的选择上,要以其父母代种猪的生产繁殖性能为依据,选择产仔数高、生长发育好、体型外貌好、饲料转化率高的留作后备,并且要及时淘汰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和存在其他先天性繁殖障碍的后备母猪。

2.5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

在养猪行业中,员工的待遇应该主要通过对生产成绩的考核来界定。薪酬制度必须与绩效考核挂钩,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7]。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能有效发挥的重要原因,而对于员工工作成绩的好坏没有合理的界定方法,存在吃大锅饭或混日子的现象,势必对生产造成极其消极的影响。因此,管理者必须根据本场实际情况(比如饲养品种、硬件设施及饲养管理水平等)制定合理的生产性能参数,然后再据此制定生产计划、劳动定额、奖惩标准等,保证优秀员工可以获得较高待遇。另外,对于一些关键岗位,比如配种员、产房饲养员等,要提供更严格的考核指标和更高的待遇,保证优秀者能够拿到较高工资,而对于不合格且提高空间不大者应坚决辞退。

2.6 采用科学可行的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记录

初配时保证后备母猪达到一定初配年龄和初配体重,掌握母猪发情期最佳配种时段,选择利用生产性能优良的种公猪,定期进行公猪精液品质检测,对乏情和不发情母猪用雌激素催情或异性诱导发情,对发情母猪开展本交或人工授精。为使母猪多产仔,应在配种后定期进行孕检,对空怀假孕母猪重新配种,提高母猪的生产能力。开展配种人员技术培训,规范发情鉴定技术及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以提高母猪受胎率。选用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饲养员,保证分娩母猪安全生产,减少子宫炎症及保证母猪在断奶后有合适的膘情。猪场要定期收集统计所有母猪的生产数据,及时淘汰繁殖力低的母猪和补充经严格挑选、品质优秀的后备母猪,以提高繁殖母猪群总体生产力。

3 小结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包含了整个母猪群的诸如配种、妊娠、分娩、哺乳、断奶的各个生产环节。例如,猪场需要配种的母猪主要有断奶母猪、补充的后备母猪和返情母猪。为提高断奶母猪的发情率和准配率,必须将断奶母猪7 d内发情率计入对产房人员的考核,因为影响断奶母猪发情的2个最重要原因是产后消炎是否彻底以及断奶后膘情是否合适,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房人员的操作。严格挑选后备母猪,对不发情后备母猪进行包括并圈、运动、公猪刺激以及治疗在内的多重措施,对于超过一定期限仍不发情的母猪要坚决淘汰,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后备母猪又能减少饲料等资源浪费。而对于返情母猪来说,一定要仔细分析原因(比如母猪患有子宫内膜炎、发情鉴定不准确、输精时间不科学或精液质量不合格等),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减少返情的发生。

为了有效了解影响不同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的原因,科学完善地收集母猪的生产数据就显得尤其重要(母猪生产数据来源于猪场真实、完整的周、月、季度、年度生产统计档案)。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母猪群的繁殖状态和存在的问题,比如是否存在返情率过高、产仔数偏低、弱胎死胎数偏高、断奶猪发情不及时以及后备猪积压过多等现象,然后再分析具体原因,是否配种人员在配种操作方面存在问题;空配、妊娠以及产房饲养人员在日常饲养方面是否符合要求;兽医、防疫员在治疗和防疫过程中是否忽视了某些操作对母猪的影响等,然后根据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母猪繁殖力以及猪场经济效益。

[1] 路永强,张瑜,任利忠,等.母猪繁殖障碍成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9-42.

[2] 徐大为,朱连德.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病因分析与防控措施[J].猪业科学 ,2012,29(8):46-49.

[3] 王金勇.霉菌毒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与防控[J].今日养猪业,2013(6):19-21.

[4] 邢兰君.母猪屡配不孕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北方牧业,2008(8):18.

[5] 王俊全,魏恒,王韦华.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控措施[J].陕西农业科学 ,2012(3): 264-266.

[6] 王昕陟,王松岩,张冬梅,等.胎次对杂交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 ,2008,44 (13):48-51.

[7] 余德谦.猪场人员管理之我见[J].猪业科学 ,2010,27(2):48-49.

猜你喜欢

发情后备断奶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影响氯前列稀醇效果的因素分析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母猪不发情怎么办
奶山羊同期发情技术研究进展
应用HyD在仔猪断奶早期可提高维生素D的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