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水肿病病因分析与关键预防措施

2014-08-15杨荣正巫应强张小川

猪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水肿病消化酶断奶

杨荣正,巫应强,张小川

(1.陕西省南郑县种猪场,陕西 汉中 723100;2.南郑县畜牧兽医推广中心,陕西 汉中 723100)

仔猪水肿病病原为溶血性大肠杆菌,称作肠毒血症大肠杆菌(ETEEC),哺乳期仔猪肠道便有少量存在。当引发仔猪胃肠功能紊乱的1种或几种诱因出现后,肠内微生态失衡,使ETEEC异常大量繁殖,产生致水肿毒素和腹泻毒素,2种毒素被肠道吸收后作用于中枢神经及血管,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等病变和腹泻、神经症状,最终导致仔猪死亡[1]。这是水肿病的核心病因。

1 多种致病诱因

1.1 仔猪自身生理因素

仔猪消化道发育不全,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不易充分消化蛋白质。未消化物在肠道蓄积一则可致微生态菌群失调,二则发生腐败,致肠内消化酶活性降低,肠道绒毛受损、缩短,吸收功能随之下降或丧失,引发消化不良与腹泻。初生仔猪仅靠经小肠吸收母乳中的母源抗体获得免疫力。母源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为7 ~35 d,仔猪约于2月龄时才能发挥主动免疫,因此仔猪早期断奶后,则极有可能遭致ETEEC侵袭[2];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突然减少,肠内pH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能力也会随之降低[3]。

1.2 断奶应激因素

早期断奶可加快仔猪生长、提高母猪繁殖力,但也会对仔猪造成应激,处于应激状态的机体对病菌的抵抗力减弱,导致肠内微生态失衡,ETEEC大量增殖,引发腹泻和水肿病。实践表明,没有好的保育条件、品质优良的乳猪饲料及科学合理的断奶措施做保证,断奶越早,水肿病发病率就越高。

1.3 营养与饲料因素

1.3.1 饲料蛋白质、能量水平过高大量饲喂高蛋白日粮,会超出仔猪胃肠的承受能力,未消化物成为致病菌的培养基,使ETEEC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发腹泻和水肿病;大量饲喂高能量饲料,使仔猪超越正常生理轨迹而快速生长,机体组织出现相对缺氧,从而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肠内微生态失衡。

1.3.2 植物蛋白与粗蛋白比例失衡及加工处理方法不当 仔猪早期补饲不充分,日粮中大豆蛋白超过粗蛋白总量的50%或其加工处理方法不当,大豆蛋白抗原激活了肠道的局部免疫系统,如仔猪未能产生免疫耐受性,则免疫系统经常处于准备状态,当断奶后再次接触此类抗原时,便产生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发生水肿病。

1.3.3 饲料中粗纤维比例失调 粗纤维长期过低,不利于维持正常消化机能,过高(4%以上)则会导致仔猪胃肠吸收能力下降,易引起腹泻。

1.3.4 配合饲料酸碱度过高 大量胃酸被这样的饲料所中和后,使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未消化物进入肠道使ETEEC大量繁殖。

1.3.5 饲料中硒、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的缺乏 硒和维生素E在机体内具有协同的抗氧化作用。机体缺乏时,则免疫能力降低,抗病力减弱;引起仔猪肝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能力下降,肠道微生态失衡,从而为ETEEC的增殖和毒素产生创造了条件。

1.4 饲养环境及管理因素

圈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不消毒或消毒不严,猪舍过分狭小、猪只拥挤,未采取积极的免疫措施等,致使仔猪抵抗力下降,胃肠易被不清洁的饲料和饮水所感染,诱发水肿病。

1.5 气候突变、应激因素

在春秋季节,当气候突变、连天阴雨时,仔猪机体的抗侵袭力下降,最易感染ETEEC而引发水肿病。仔猪机体受饲喂方式不当、饲料突变,或环境改变、运输、阉割、免疫接种等应激源刺激,抵抗力减弱,也会使肠道微生态体系失调、ETEEC大量繁殖。

2 预防措施

水肿病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因此重点在于预防。水肿病多数情况下是多种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应遵循综合预防的原则,以降低发病率。

2.1 免疫是首要措施

母猪分娩1月前和半月前,各注射1次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以增强其血清和初乳中大肠杆菌抗体,仔猪可通过哺乳获得被动免疫。

仔猪可应用超前免疫,即出生后24 h内,肌注猪水肿病多价油乳剂疫苗1头份,免疫效果非常理想。也可采用常规方式,即于14~18日龄肌注猪水肿病多价油乳剂或水剂(皆为1头份)灭活疫苗,可获得免疫保护。超过18日龄的,需适当加大免疫剂量。断奶前1周免疫1次,45~60日龄再加强免疫1次;发病时紧急接种仔猪水肿病水剂灭活苗4~6 mL控制疫情。

2.2 保持合理蛋白、能量水平与营养需求

饲料要全价。饲喂优质、适于仔猪健康生长的,即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粗纤维及维生素含量丰富、合理、平衡、易消化,并添加有机酸和消化酶制剂等辅助因子;蛋白质水平不宜超过19 %[8]。

2.3 添加预防水肿病的营养物质

在日粮中合理地添加硒、维生素E,一般情况下硒应保持0.3~0.4 mg/kg的水平,维生素E应保持150~200 mg/kg的水平。新生仔猪哺乳前,口服0.1 %的高锰酸钾2~3 mL,以后每隔5 d喂饮1次。24 h内注射0.1 %亚硒酸钠维生素E 0.5 mL。2~3日龄时每头肌注1 mL牲血素,10~14日龄时每头再注射1 mL。8日龄、35日龄、60~64日龄再注射0.1 %亚硒酸钠维生素E 1 mL。

2.4 提高消化机能

2.4.1 及早补料,训练采食 仔猪1日龄补水,3~5日龄饮用淡盐水;7日龄始用易消化的诱食料诱食,以及早获得对饲料抗原的免疫耐受性,在断奶前能适应植物性饲料。

2.4.2 适当添加有机酸和酶制剂新生仔猪胃酸分泌量很少,3周龄后才逐渐增多。断奶后在饮水或日粮中添加1%~2%的有机酸(食醋、柠檬酸等),增加胃内酸度,既宜于有益的乳酸杆菌繁殖,促进胃蛋白酶分泌,提升消化酶活性、消化率,又可抑制有害菌增殖。21~70日龄时可补充酶制剂(如多酶片)以弥补胃肠道内源酶的不足,降解蛋白质抗营养因子,刺激内源酶的分泌,提高饲料消化率。

2.5 尽可能减少断奶应激

合理安排断奶时间与过渡时间。采用在断奶日龄时逐渐断奶。断奶前1~5 d逐渐减少喂奶次数。断奶后1周内不换料,1周后逐渐换成仔猪料。

2.6 搞好饲养管理与环境卫生,控制突变因素

圈舍保持干燥、卫生,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定期严格消毒,饲养密度合理,用具清洁,总之应尽可能地抑制ETEEC的异常增殖和传播。引入仔猪要严把检疫关,新购仔猪应尽量减少运输应激。免疫接种、阉割等其他应激因素也不容忽视,期间也应加强饲养管理,以减轻影响。

3 讨论与分析

3.1 多种致病诱因与核心病因之间的连结点

多种引发水肿病的诱因中,这些外界因素间接地(使仔猪机体免疫力下降及胃肠功能失调)或直接地(使肠道微生态失衡)使ETEEC在肠道内异常增殖,并产生致病毒素,才最终引发水肿病。因此,控制前述所能控制的外界诱因,就成为预防水肿病的关键。

3.2 营养与饲料因素引发水肿病是仔猪水肿病发病的基本特征

多年来,人们发现水肿病在低营养水平时少发,饲料中添加了硒和维生素E后少发,其实质就是营养水平不合理、不全面较易引发水肿病。

3.3 断奶前后是防控仔猪水肿病的关键时期

断奶对仔猪是大的刺激,如再加上营养不善、环境不利及其他应激因素,则最易成窝暴发水肿病。

[1] 于书敏,宁章勇,刘文菊,等.仔猪水肿病的防治研究进展[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20(3):18-20.

[2] 沈民君.仔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探析[J].上海农业科技,2002(5):48-49.

[3] 邵金珍.仔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08,27(4):44-45.

猜你喜欢

水肿病消化酶断奶
仔猪水肿病的营养调控及预防方法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洞庭青鲫肠道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三角帆蚌肠道消化酶活力研究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应用HyD在仔猪断奶早期可提高维生素D的效价
何谓“开鬼门”和“洁净府”
仔猪水肿病及其综合防控体会
不同类型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