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条件下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4-08-15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士官教员军事

洪 源

(蚌埠汽车士官学校 基础部,安徽 蚌埠233011)

军队建设信息化的发展和技术装备的更新,以及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增多,对士官学员的战斗力生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此,士官院校应认真贯彻落实总部《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规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解决信息化条件下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训什么”“怎么训”的问题,努力构建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求相适应的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训练体系。

1 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现状

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对提高士官学员的部队岗位任职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军军事训练由机械化条件下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型,军事地形保障技术所需的信息化新装备不断列装部队,内容体系和保障方法、保障手段已注入新的内容,传统的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已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求不能完全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6 个方面。

(1)教学目标内涵需要拓展。认知战场环境是夺取作战胜利的基本前提,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战场环境认知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和锻炼士官学员的认知战场环境意识。当前,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教学主要以掌握识图、用图基本技能为教学目的,与本学科前沿信息化知识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完全聚焦实战组织实施教学训练,致使对士官学员的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目标仅停留在识图、用图技能要求层面上,忽视对士官学员认知战场环境意识的培养,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需要。

(2)教学设计有待优化调整。由于军事地形学课程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技能要求高,而总部《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士官层次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只安排20 学时,这对于如何确保既要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又要组织现地使用地形图训练的教学训练质量,提出了新的教学设计要求。当前,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3 个问题:一是认为应摒弃学科化教学方式,大幅度压缩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注重现地用图技能教学训练,对士官学员地形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不够;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针对性不够强,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的系统性,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对现地野外用图技能教学训练关注不够;三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仍然沿用过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精讲多练或多讲多练无法做到,教学效益不高,其组训方式设计亟需改进。

(3)教学方法忽视素质教育。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历来注重技能教育,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较多,只注重向士官学员传授知识,不要求学员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只要求士官学员弄懂、记住、会做,不注重士官学员的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讲为主、练为辅”“填鸭式”和“大课制”教学模式上,在现地用图练习时,仍采用“打呼隆、一锅煮”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启发性、针对性不强,很多灵活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充分实施,无法满足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4)教学技术手段不够先进。目前,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总体上技术含量偏低,主要训练装备器材甚至滞后于部队实际应用,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大量电子地图、数字地图、数字地形模型、GPS 导航定位系统的广泛应用形成了鲜明反差。还存在着“军事地形学是军事基础课,与信息化有关的课程教学关系不大”的模糊认识,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四个一”(一块图板、一张地形图、一把三棱尺、一个指北针)的简陋用具进行现地对照,确定站立点和目标点速度慢、误差也比较大,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快速、高精度定位的要求不相适应。

(5)实践教学训练环节受限。士官层次军事地形学课程课时少,实践教学课时被识图基础理论教学课时挤压。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一般在室内只进行识图基础部分的量、读、判、算等必修知识教学,受课时的限制,对现地用图这部分实践性很强的内容的重视程度受到很大影响,致使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训练难度降低。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一是在地形环境选择上,训练多选择驻地一般地形,对不同地形、复杂地形、生疏地形的训练少;二是在训练天候上,课内教学时间配置只能进行昼间训练,夜间训练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三是在按图行进上,注重徒步行进,忽视乘车行进。由于训练难度较大的课目漏训或少训,使士官学员用图能力得不到全方面磨练。

(6)教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员素质的高低。教员队伍学历偏低制约着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教员队伍的知识面偏窄,掌握高新技术知识不够,会制约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部分教员的创新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会使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当前,士官院校多数军事地形学教员是由非地形专业改行的,缺乏系统的军事地形学理论知识,对军事地形学的根本任务、地形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关系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军事地形学相关的知识如军事地理、联合作战、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缺乏足够的了解,专业教学素养不高,教学方法不活。

2 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思考

根据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总部《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立足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实际,要全面提高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训练质量和效益,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对策措施。

(1)深化目标内涵认知,做好教学总体设计。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士官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视野下,从士官学员的理论知识素养、识图用图技能和战场环境意识3 个方面,深化对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内涵认识,并围绕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地形为作战服务的理念,从课程宏观层面上做好教学设计。一是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合理分配课内教学时间,安排8学时主要进行地图比例尺、地物符号、地貌判读、坐标等理论知识教学,利用12 学时到野外进行现地判定方位、标定地图、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现地对照和按图行进等内容的用图技能教学训练;二是设计士官岗位战术用图工作任务,采取“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进行组训;三是积极创设条件,充分利用课后时间,通过组织定向越野比武竞赛活动和在毕业综合演练中设计地形用图课目,强化士官学员识图、用图技能的训练;四是士官院校应根据士官岗位专业需要,将教学时间适度增加到30 ~40 学时,突出士官学员的识图、用图技能训练。

(2)坚持动态发展更新,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信息化条件下,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必须与军事测绘保障技术手段的更新相同步,及时更新相关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士官学员作为未来基层一线部队的战斗员和操作员,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遵循信息化条件下“仗怎么打、课怎么教、学员就怎么练”的原则,突出“实用、实作为主”的理念,搭建理论向能力转化的桥梁,从熟练掌握识图、用图技能角度出发,根据士官学员的认知规律及教学时间配置,选择难度适中、广度适当、易于掌握的教学内容。一是整合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如将“地图投影”融合到“坐标”的教学内容中,帮助士官学员掌握坐标形成的基本原理,深化对地图的认识;二是重点侧重野外现地使用地图的方法、要领等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士官学员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利用地形图能力的训练;三是适度增设数字地形信息系统知识、“北斗”用户接收系统的操作与使用等扩展内容。

(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士官学员的思维能力,其教学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应贯彻素质教育思想,采取“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便于士官学员接受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并针对课程内容特点和士官学员素质差异灵活运用。一是室内理论教学应注重讲、练结合。平面直角坐标与地图比例尺的应用、地物符号与地貌元素的识别及判读,是地形图基础知识的重点。这些内容的讲解必须结合课堂练习、图上作业进行,具体可采取“问题—知识—问题”或“知识—问题”的模式,精选例题、习题,让士官学员在讲、练的优化组合上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二是野外现地教学采取小班化教学,突出精讲、精练,力求在“精”上下功夫,做到一个场地解决多个问题,不同点位体现多种方法。三是乘车按图行进过程中,每名教员负责一辆学员用车,边行进、边讲解,边练习、边测验。

(4)运用先进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为了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作战人员识别地形的要求,士官院校必须坚持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用,提升士官学员在教学中理解理论知识与新技术手段相结合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士官战术用图的需要。一是应建立多功能的军事地形学课程专修室,研制基于士官岗位战术用图工作任务的军事地形学课程模拟仿真训练平台,让士官学员在专修室模拟现地用图训练后再转入实地训练,这样既能使教学形象、直观,又能够增强战场环境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训练的效果。二是室内理论教学要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采取以纸质地图为主、电子地图和数字地图为辅的教学。三是在现地用图教学训练中,为提高士官学员快速定位能力,要通过优势互补来提升用图测量的精度,满足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要求。除采用传统的指北针和三棱尺定位外,还应使用GPS 手持机、手持式“北斗”用户机、激光望远镜、激光测距仪等辅助配套器材,快速判定站立点及方位。四是依托GPSOne 手机定位技术、个人跟踪器等定位系统及互联网,建立不涉密的野外教学训练监控平台,用于现地按图行进的监控。通过该平台,保证教员对分散的士官学员进行实时的监控与指挥管理,做到野外教学训练的可视化[1]。

(5)营造战场地形环境,强化实践性教学。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要提高士官学员认知战场环境和现地用图综合运用能力,必须以信息化条件下战术情况为背景,精选训练场地,积极营造信息化条件下战场地形环境,强化实践性教学。其实践性教学内容应从实战出发,基于士官岗位战术用图工作任务,从课内和学校层面组织的综合演练两个环节进行一体化设计。一是基础训练场分为平原、丘陵、山地3 种地形,主要是通过教员讲解、士官学员结合现地地形跟随作业,逐次掌握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现地对照的基本要领和图上确定点位的一般方法;二是应用训练场地同样分为平原、丘陵、山地3 种地形,主要是通过定向越野的方式,发挥士官学员的主体作用,完成按图行进课目的训练;三是综合能力提高训练场地选择在地形复杂多变的区域,主要是在学校组织的士官学员毕业综合演练中,通过具体战术背景,将军事地形学课程作业课目用战术情况串联起来,使士官学员以战斗小组为单位按要求进行作业,其目的是检验士官学员面对复杂地形条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技能、认知战场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困境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6)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为了更客观地检验士官学员的学习情况,发挥好考核的导向作用,在考核评价要素的构成上,既要体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更应突出在信息化条件下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既要体现学习结果,也要体现学习过程。将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理论考核与现地用图考核2 个考核评价点调整为学习过程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综合应用能力评价3 个考核评价点。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包括平时作业成绩评定、现地作业成绩、课堂提问、技能竞赛、教员评价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方式包括主要对量距离、判高程和坐标应用等图上作业内容进行理论考核;综合应用能力评价是以按地图行进为主的现地使用地图考核,主要从准确性、速度及综合运用军事地形学知识等方面去重点考察士官学员的能力,是以在不同天候、不同地形条件下在规定时间内分组完成徒步沿道路行进寻找指定目标点的训练任务方式进行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占总成绩的10%、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占总成绩的50%、综合应用能力评价占总成绩的40%。

(7)着眼学科发展需要,加强教员队伍建设。教员队伍建设是信息化条件下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关键。一是从实战出发,实现教员队伍建设由单一型向联合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知识型向实践型的教育理念转化[2];二是采取多种培养模式,改善在职教员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有计划地选派教员参加专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及时吸纳本学科前沿理论、新技术开发应用和保障手段更新所产生的新成果,通过教员知识结构的更新,提升教学实施的时效性和前瞻性,较快地将教学成果转化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必须的战斗力;三是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员应积极钻研信息化条件下战场环境信息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与制约,通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搭建交流互动平台,积极开创横向交流合作空间。

3 结 语

信息化条件下,士官学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只有基于《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实践教学、教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努力构建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特点相适应的新型教学训练体系,才能走出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更好地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提高士官学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士官学员的战斗力生成发展,为部队输送高素质新型士官人才。

[1] 黄志坚.GIS 及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在地形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8):125.

[2] 张谦益,苑惠宁,曲晨.紧贴任职教育发展需求 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军事地形学教学质量[J]. 重庆通信学院学报,2013,32(1):110.

猜你喜欢

士官教员军事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定向培养女兵士官教育管理要突出“四心”
士官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论新时期士官院校教学改革
校长问题
咱是士官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