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的尊严 坂茂

2014-08-13May

凤凰生活 2014年8期
关键词:纸筒灾民救灾

May

建筑不仅只是一方居所,

更应承载着一份社会责任:

环保——不为地球增加过多负担,

救灾避难所——可迅速搭建、转移,

及时为灾民提供避风港。

刚获得2014普立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设计师坂茂(Shigeru Ban),

在30年前已开始实践可持续及环保设计,

他坚持人道主义的建筑设计,

使建筑多了一份责任与尊严。

现年56岁的坂茂(Shigeru Ban),出生于东京,他小时候梦想是成为一名木匠,并常收集废弃木材建筑小模型,11岁时因一份设计房子的功课而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他于1985年在东京成立第一个工作室,现时业务扩展至巴黎及纽约,设计除见于救灾避难所外,也包括实验性住宅、教堂、博物馆、展览馆及写字楼。

普立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自1979年由普立兹克家族创立后,每年颁发予一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扬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天赋、远见及责任感,并通过建筑艺术立下对人道与建筑环境的贡献。过去曾获此奖名单包括设计悉尼歌剧院的丹麦建筑师Jorn Utzon、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伊东豊雄及中国建筑师王澍等。

救灾纸木宅

坂茂以纸管建筑闻名,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他研发出纸木宅——先利用人们捐赠的啤酒箱填满沙袋作地基,再以硬纸管直排成墙壁,让避难的居民都能拥有临时房屋。那时,他也为神户灾民以纸管搭建了纸教堂,使用10年仍然坚固稳健,并于2008年运往台湾南投埔里继续使用。这20年来,每次发生地震、海啸、台风或战争,他也会利用这低成本、可折卸及循环再用的硬纸筒,奔波于世界各地的灾害现场,为灾民提供安乐窝及社区设施;另一边厢他又创立了建筑师志愿者网络VAN的非政府组织(NGO),带领更多人前往各地灾区提供协助,单是311日本地震,VAN已在五十多个避难处建立了800个纸间隔,受助地区还包括土耳其、印度、斯里兰卡、海地、中国和纽西兰等地。

环保再生材料

坂茂获奖不止因他在人道救灾方面的贡献,还赞扬对非传统材料使用的创造性,如竹子、织物、纸板及再生纸纤维与塑料复合材料等等。可持续是坂茂的建筑核心价值,他曾说,在日本的成长经历培养了自己不浪费材料的信念,所以他在设计时会尽量使用可再生或当地出产的材料。

打开房屋的心扉

坂茂的“创新”,不只是在建材物料上,还有结构。如2000年他打造出半透明两层高的Naked House,房子中并没有既定间隔,只以4间附有轮子兼可移动的“房间”,对传统房间观念及家庭生活概念提出质疑;另1995年较早期项目Curtain Wall House,更不设外墙,让内与外的空间联系起来。

地震后,日本灾民需住在体育馆内数个月直至临时房屋建好,坂茂利用纸筒及布搭建成的纸间隔,正好为灾民提供有私隐的个人空间。(Photo by 坂茂建筑设计事务所)

以纸筒直排成墙壁的纸木宅,1995年便为神户地震灾民建构临时房屋。(Photo by Hiroyuki Hira)

2008年的汶川地震,他以纸筒为成都市华林小学搭建校舍,40天内便搭好了3座建筑,内设9间房。(Photo by Li Jun)

Naked House 的背后理念是不希望有任何家庭成员被孤立,所以屋内只有一个巨大空间及四个可移动的“房”。(photo by Hiroyuki Hirai)

以白色瓦通胶板作外墙,以木架及尼龙作内墙,让屋子更透光。(photo by Hiroyuki Hirai)

日本长野的Wall-Less House是坂茂1997年的作品,干脆Naked House不造墙,连窗帘也没有。(photo by Hiroyuki Hirai)

2004年坂茂在巴黎利用了纸筒及纤维薄膜构成拱形的临时工作室。(photo by Didier Boy de la Tour)

两层高的Curtain Wall House 以大型的白色窗帘作外围,拉起来可作墙身增加私隐度,打开则可增加空气对流。(photo by Hiroyuki Hirai)

2011年意大利拉奎拉纸音乐厅在法国Centre Pompidou-Metz 艺术中心,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式编织斗笠,以木条格子框架建构出一个能够通风的屋顶。(photo by Didier Boy de la Tour)

最近完成的苏黎世Temedia传媒大楼,便使用日式传统的木榫结构,完全没有使用五金及胶搭建。(photo by 坂茂建筑设计欧洲事务所)

猜你喜欢

纸筒灾民救灾
航母救灾
纸筒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结实的纸筒
结实的纸筒
纸筒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9岁男孩过生日不要礼物 要给灾民买比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