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刺激”中国经济

2014-08-13张宏

中国报道 2014年6期
关键词:常态政策改革

本刊记者 张宏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统筹处理好这五者的关系,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的总目标,也是本届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执政思路。而当前,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同时为防止房地产风险加剧引发相关风险连锁反应,“稳增长”和“防风险”压力显著增加。

5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份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8%,环比下降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0%,环比下降0.2%。CPI、PPI的同步下滑,显示当前我国需求依然疲弱。

在这种情况下,最高领导层多次表态不再依靠短期刺激政策,而是更加重视经济中长期的健康发展。为此,中央政府数次推出被业界视为“微刺激”的稳增长措施。5月16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微刺激”符合当前经济形势,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调微调。这被视为官方首次肯定宏观调控“微刺激”。

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宏观政策调控如何既要让经济增长保持较高水平,又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更为体现决策层的管理经验和执政智慧。

稳增长“微刺激”

4月以来,中央政府已出台一系列定向“组合拳”。国务院在宣布对小微企业减免所得税、加大铁路投资以及棚户区改造力度、启动一批能源重大项目之后,还宣布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启动80项基础设施类投资项目。而在5月14日,则进一步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扩大“营改增”试点到服务业全领域及支持外贸稳定增长。中国似乎进入利好政策密集发布期。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称,近期出台的适度刺激政策具有四个重要特征:效率兼容、民生兼容、改革兼容、转型兼容。这种政策的效果与之前的“4万亿”刺激大为不同,“过往的强刺激政策,往往表现为量级上的庞大与投资方向的简单粗放,而留下的后遗症,诸如产能问题的加剧、债务风险的累积,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消化。”

新一届政府“稳增长”措施中体现出鲜明的“双轨制”特征,财达证券宏观分析师宣宇表示。一方面,加快相关投资力度和资金拨付,形成“稳增长”的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微观放活,扩大中小微企业减税等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和经济内生动能,是长效措施,培育后劲。

其中,投资仍是“稳增长”的关键一招,承担着“调节器”的作用。诸如城市轨交、管网建设、智慧城市、中西部铁路建设等新兴基建项目投资可谓有的放矢,“向调结构要动力”的政策取向十分明显。经济学家张五常在评价政府万亿投资中直指要害,政府投资的好坏并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投资的计划性,有没有精打细作投资的市场回报率。显然,本届政府的改革举措贯穿稳增长始终,亦成为“微刺激”政策的基石。

实际上,2013年7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当时中国宏观经济的形势已经作出了如下判断,即“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要发挥调结构、促改革对稳增长的积极作用”。并颁布了三项政策:暂免征收小微企业营业税和增值税;减少出口企业负担;筹措资金加快铁路建设。会议的第二天,英国《金融时报》就将中国政府的上述措施概括为“微刺激”,以区别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5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文,深入总结了去年以来经济社会改革的宝贵经验,全面完整地阐述了他的改革观。文章提及,去年初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态势,“中国政府依靠改革不仅避免经济出现硬着陆,而且也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趋势。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

“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生变

宏观经济数据低于社会普遍预期,让市场“经济下滑——政策加码”的惯性思维再度活跃。特别是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7.3%,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这是自2001年12月以来的最低增速。

但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10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刘培林称,“新常态”可能会有几方面的特点:增长速度可能会比过去10多年有所降低,但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相比,仍然有望保持较高水平;推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将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多元的创新;经济结构也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比如,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会达到峰值并缓慢降低。

对此,政府高层亦明确表态,强调重视经济中长期的健康发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合理回归,也是结构再平衡的结果。中国将通过放松管制、推进税制改革、深化服务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和社保体制改革等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速、质量和可持续性。而对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呼声,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货币政策将保持定力,短期内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

这也意味着领导层的经济调控思路的变化。分析人士认为,这体现为中央开始容忍较低的增速和追求更高效的增长,着力提升企业对经济增速放缓的适应能力。同时,前段时期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在执行效率上可能较过去有所减慢,但持续性却更为增强。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也表示,政策传导会有一个生效作用期,外界需要静待经济自身增长和政策配合的效用发挥。

对于下一步政策调整的重点,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指出,房地产是最大下行风险。“如果销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进一步下滑,我们认为将可能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放松目前的限购政策,中央政府也可能将会开始考虑降低目前较高的房贷首付要求。”汪涛称。

“新常态”

是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得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也呈现出“新常态”——经过30余年接近10%的平均增长,目前正转向结构性减速时期。

猜你喜欢

常态政策改革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