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三洲古镇民居建筑文化特色

2014-08-11何璐珂

山西建筑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天井祠堂民居

何璐珂 余 昉

(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谈三洲古镇民居建筑文化特色

何璐珂 余 昉

(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通过对福建省龙岩市三洲镇的实地调研,结合村落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分析了村落选址、布局的特征和当地民居建筑的基本型制,逐步展示了古村落的建筑魅力和地域性特征。

古民居,建筑特色,文化

1 三洲古镇的总体概况

1.1 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

三洲古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部,距长汀县城34 km,距国道319线、河田火车站10 km,交通便利。三洲地处武夷山脉南端,丘陵地貌,属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

三洲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长汀县志》有“没有汀州,先有三洲”的记载。三洲的开发与发展与中原移民的入迁有很大的关系。据《温氏家谱》记载,三洲温氏的祖先在唐朝中后期迁入此处;唐朝末年戴钧钟由于避黄巾起义之乱从江西迁居三洲;明代又有黄氏迁居三洲。现在三洲900余户的居民中有2/3是戴姓,1/3是黄姓。

据《临汀志》记载,南宋汀州已有“河田墟”和“三洲墟”,即现在的河田镇和三洲古镇。在陆路交通较为闭塞的时代,船运是最主要的交通、货物集散方式。三洲依托境内汀江繁忙的航运功能,三洲成为闽粤赣边界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地理位置不可替代。明代设立驿站,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绿色飘带上的一颗明珠”。

1.2 村落选址布局

汀江与南山河在曾坊汇合,将陆地分隔成三块,三洲就在这样的河间盆地上发展而来。背后有主山为靠,两侧有山势较低的护龙,前有宽阔的农田为明堂,汀江与南山河蜿蜒而过,远处又有小山包,正好成为朝案。

三洲也充分利用这种地形,在乡镇东北角的洋山岭上设置了文昌阁,与西南角的笔架山遥相对应,形成了传统社会中有利于“发科甲”的布局。

1.3 传统建筑分布

三洲城内民居布局呈现出典型的血缘聚落的特色。村落上街以北主要是黄姓聚居地,民居基本是以黄氏家庙为中心展开布局;上街以南则主要是戴氏聚居地,分布有十几个戴氏的祠堂,而戴氏各房支的民居基本以本支系祠堂为中心展开布局。戴氏聚居地中,穿插了俞、温、丘等小姓,也分别以各自的祠堂为中心。这种布局是传统聚落典型布局方式,是血缘宗族观念的物化体现。

三洲主要有两条主街:上街与下街,统称老街。老街曲尺形,上街南北走向,下街东西走向,以老街为主干,三洲的其他街巷主要往南、往东绵延发展,户户相连,家家相通。

如今,三洲的街巷尺度基本保留原状,基本格局尚存。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三洲开始往东北方向发展新村。

2 三洲的特色文化与民俗风情

2.1 耕读为本,崇文尚武,名人辈出

在以前“耕读为本”“耕读传家”是绝大部分双洋人最主要的人生哲学。在调研中发现现存的戴氏民宅中许多对联都充分表现了三洲人崇文心态,如“著礼灿成编博士家风贻典则,解经连夺席侍中世泽衍祺裘”。当地尚武的风气也十分浓郁,三洲地处交通要道,历来受到战乱土匪流寇的侵扰比较严重,元末戴应寿将军就是从小习武而成就一番事业的。

2.2 崇宗敬祖

祖先崇拜,亦即对自己祖先的敬仰、崇拜和祭祀,这是中国人信仰中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客家人在一次次中原动乱灾荒南迁中更形成了“信神不如敬祖”的理念。宗祠是各姓各房供奉祖先、弘扬祖德的重要场所,人们在宗祠内共同祭祀祖宗,议定本族大事,有“聚族收众”之效。全族祭祖一般在宗祠举行,各房祭祖在各支祠举行。宗祠往往是三洲建筑技术和艺术最高成就的体现者。

2.3 儒、佛、道三教共融互生的宗教信仰意识

儒学对三洲的影响深入到人们的人生理想与处事哲理中,三洲人建孔圣殿、三闾大夫庙都是这种崇儒敬忠思想的反映,三洲同时也深受道教与佛教的影响,现有的庙观比较多,既有供奉佛教三宝、观音菩萨的东林寺,也有供奉关公的关帝庙。这些信仰充分体现了三洲人三教共融的信仰特点。

2.4 红色文化

三洲的红色文化尤为突出。现存有毛泽东旧居、永红乡苏维埃旧址、三洲区苏维埃旧址、红色标语、烈士墓等一大批宝贵红色资源。

2.5 节庆民俗与民间文艺

三洲主要的节庆习俗与中原地区没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其与众不同之处,有充满浓郁客家风情的独特风俗。比如三太师庙会、“挑一担”、三歌文化,还有客家的红白喜事的种种仪式礼数等。

3 三洲古镇的公共建筑类型

3.1 宗祠建筑

中国村落中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是祠堂,祠堂同时也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点;还是族内同宗婚丧嫁娶,考取功名的仪式举行地;更是一座炫耀杰出族人、悬挂匾牌的纪念堂。三洲现存祠堂数量很多,其中戴氏祠堂就有十几座,黄姓祠堂有影响的有三座,温、丘、俞姓也各有祠堂。戴氏家庙(即明德堂)是戴氏的宗祠(见图1),位于古镇西南边,前临百亩良田,后有千年古樟。祠堂由门埕、门楼、门厅、天井与大厅组成,为“四水归堂”格局,外围以围墙,整体布局干净利落。外门楼是八字五间五山跌落的石门楼,飞檐翘角。中间三开间正向,两尽间八字开。门楼梁、柱、枋为红砂岩砌筑,楣额间灰塑。中额书“戴氏家庙”,柱上楹联丰富。祠堂门厅两侧风火墙五山跌落,大厅风火墙七山跌落,翼角飞翘,十分优美。

3.2 寺观阁庙建筑

三洲现存大量寺庙建筑,有道教与民间信仰庙观如圣帝庙、文昌阁、东宫庙等;也有佛教寺庙东林寺、回龙庵;还有一些先贤祠如安公庙、三闾大夫庙等。

始建于清代的圣帝庙,于1992年重建。该庙位于南门内,紧贴南门城内墙有一进门厅,供奉牛头马面;穿过道路后是前殿,供奉关公,后殿供奉孔子,充分反映了当地人崇文尚武的精神。

3.3 书院建筑

历史上三洲曾经有多所学院,比如三闾大夫庙就曾是蒙馆学堂,而壁峰别业也是该地著名的公共私塾学堂,一些豪富之家还在自家宅中设置书院、学堂,比如“礼门贻矩”这座大型的民宅旁边附建的一座书院,名“培植惟勤”,是用于招待塾师居住和教学的场所。

“培植惟勤”是一座三开间的四合院(见图2),天井中设过亭,将门厅、大厅空间连为一体,便于教学。该宅梁架细部雕刻十分精美,是三洲当地书院建筑的代表。

4 双洋古镇的民居建筑特色

4.1 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特色

三洲民居平面基本为“九厅十八井”的合院建筑布局形式。这是在闵、粤、赣一带流行的“三合天井”或“四合中庭”式民居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

以三开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础,前后纵深发展,组合出三进、四进甚至五进空间;同时两翼发展横屋,横屋与主体之间隔狭长天井。横屋根据其长短,一般都设有1个~3个偏厅不等;有些横屋做成两层,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使用空间。这样的平面布局院落重重、天井众多,一般都比较宽敞,被称为“九厅十八井”,意思是形容建筑的厅堂和天井之多,并不是一定要有九个厅、十八个天井(见图3)。

这种民居使用起来极为方便、实用。厅、井布局合理科学,各厅各有所用。后厅供祭祀、族长议事,大厅接官议政,偏厅待客会友,后楼则藏书课子。

4.2 民居建筑构造特色

三洲民居结构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的典型特点(见图4)。

三洲民居内部多以木结构为主要的承重结构,外围围合的墙体只起围护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民居往往在门厅中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做法,而在下厅或横屋中采用硬山搁檩的做法,这样可以节省木材。还有一些人家标新立异,在大厅明间缝使用抬梁式构架,而在次间缝则直接将檩搁在隔墙上,在墙上仿木构灰塑,很是逼真。三洲地处海洋性气候和山地气候双重特征地区,为便于通风采光,多设天井与厅堂,对内门窗洞口开得较大,这些做法都能加速空气对流,使房间阴凉。为了便于排水,房间坡顶上陡下缓;为排水顺畅和保护墙面不受雨淋,主厅一般都使用大出檐的悬山顶;而为了防火,横屋一般使用硬山顶。

4.3 民居建筑艺术特色

三洲建筑的艺术特色主要通过其外部建筑形象、内部细部雕刻和铺地体现。

1)外部建筑形象。

三洲民居建筑外部形象中最具有特点的莫过于其门楼与封火墙。门楼主要是三山跌落或者五山跌落的八字砖门楼,门楼的梁、柱、枋皆由红砂岩构筑,门面、门额均刷白,其上再施以彩画、工笔画、灰塑等等;门楼屋顶正脊两吻一般灰塑成尾巴上翘的鳌鱼状;而跌落的屋顶也都飞檐翘角,大气恢宏(如图5,图6所示)。

2)内部细部装饰。

双洋民居内部装饰中木雕体现了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民居大厅廊前一般做一对垂花柱,雕刻细密繁琐,梁架中梁、穿枋、阑额两端部与雀替的雕刻是最有特点的。如:雀替的木雕就有浮雕和透雕两种,题材多为鳌鱼吐瑞、凤舞牡丹或一些花草;大厅卷棚下的托座也是木雕的精华部分,一般将托座透雕成含苞待放或盛开的荷花,或者是装满四季花卉的花篮,又或者是以卷草托捧着、由双龙组成的“福”或“寿”字,构思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如图7所示)。

3)铺地。

铺地是三洲民居细部装饰中一大特色。一般厅堂与天井用条砖铺地,讲究的用石板铺设天井,最有特点的是在天井与厅堂之间的铺地上。这块铺地上一般呈狭长状,上面以鹅卵石铺设“万”字回纹、铜钱纹、“工”形纹以及连方纹等十分精美(如图8所示)。

5 结语

三洲历史悠久,历史地位重要,而且名人辈出,而三洲古镇建筑群类型丰富、数量较多,其体现出来的耕读文化、宗族文化、书院文化、聚落额文化、乡土文化,是研究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宝库。在信息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的地域文化基础上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外来文化信息的冲击,尊重地域文脉传承,保护我们的地域文化特色。

[1] 戴志坚.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23.

[2] 何璐珂.双洋古镇传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6-112.

Analyses of the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zhou ancient village

HE Lu-ke YU Fang

(DesignandArtInstitute,NanhuaUniversity,Hengyang421000,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ocation of the village, layout features and the basic type system for local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field study of Sanzhou town, longyan city,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its natural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us it presents the architectural enchantment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village step by step.

ancient dwellings, architectural feature, culture

1009-6825(2014)11-0025-03

2014-02-08

何璐珂(1985- ),女,助教; 余(1988- ),女,助教

TU-05

A

猜你喜欢

天井祠堂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梁家祠堂史话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
校园的天井花园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