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通道蒸发器在不同热负荷下的运行特性

2014-08-08申志远刘斌殷辉董小勇

绿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蒸发器汽车尾气尾气

申志远+刘斌+殷辉+董小勇

作者简介:申志远(1987—),男,天津人,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刘斌(1975—),男,江西上饶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低温物流技术及相关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B6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5029403

1引言

目前能源问题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因此更科学的冷藏方式和更高级的制冷设备都在不断的研发中。换热设备一直是制冷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所以不断提高制冷系统中每个制冷配件的工作效率就变得尤为重要。蒸发器在制冷系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故提高蒸发器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减少能源的消耗。微通道换热器以固体基质为原材料,采用微加工技术制成的换热器,通常规定当量直径在<3mm的通道称为微通道[1]。由于微通道的结构尺寸比普通换热器小,导致其表面积与体积比增大,可以利用的换热面积变大,所以换热效果增强,通常要比常规尺度的换热器高2~3个数量级[2]。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微通道换热器有较多研究[3~15]。而本文是通过改变库内热负荷的变化来进行研究,在不同的库内热负荷下观察换热器的特性变化。

2实验装置

2.1制冷系统原理图

制冷系统主要采用的制冷设备有压缩机、微通道蒸发器、热力膨胀阀、冷凝器、冷库组成,其系统原理图见图1。

图1制冷系统原理

2.2实验设备

压缩机采用TFH2580Z,冷凝器长45cm、42cm、10cm,其风机型号为YS10-3531A-4T-4391,其额定功率为130W,转速为1430r/min。蒸发器温度测点如图2。微通道蒸发器实物图如图3,微通道有51个扁管,长度680mm,宽16mm,通道厚度为0.71mm,相邻的两个通道间距离为12mm。压力传感器型号为PT211,测量范围在0~12MPa之间。所测温度由热电偶连接数据采集仪来收集。冷库的结构尺寸为1870mm×1480mm×1260mm,其厚度为90mm的保温材料,实验室的大气环境温度为26 ℃。

图2蒸发器温度测点布置

图3蒸发器温度测点实物

2.3热负荷的调节

库内蒸发器的风机功率为185W,作为起始功率。库内热负荷的调节是通过调压器来实现的。电加热丝在冷库内,两端导线引出并与调压器相连,调节调压器旋转按钮使得指针在80V处,测得功率为208W,此时库内热负荷为393W,待库内温度保持不变后调节变压器,使得库内热负荷以100W的幅度递增,即185W、393W、493W、593W、693W和793W。

2.4数据采集

温度测点和压力测点如图2、图3所示。每根微通道蒸发管布置3个测点,分别布置在进口、出口、管道中间。库内温度测量采用铂电阻,将测点和探头充分接触,测的信号接入巡检仪,然后接入数字测温表显示。

3实验过程及分析

3.1微通道蒸发器在不同热负荷下的压降变化

由图4可知,实验过程中的库内热负荷分别为185W、393W、493W、593W、693W、793W下,库内温度不变后微通道蒸发器进出口压力的变化情况。在不同热负荷下(图4),在最小热负荷时,蒸发器的进出口压力相差0.06MPa,且为最小差。并且进出口压力差值随着热负荷的增大逐渐变大,且到终了时进口压力达到0.21MPa,出口压力达到0.12MPa。并且通过图4可以发现微通道蒸发器出口压力的变化趋势没有进口压力的变化趋势明显。

图4微通道蒸发器进出口压力随着不同热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由图5可知,当系统稳定后,库内热负荷在所要求热负荷的最小值185W的情况下,蒸发器压降为0.028MPa,蒸发器的进出口压降随着热负荷的增加而而增加。产生压力和压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热负荷在185W时,微通道蒸发器表面所处环境温度低,此时微通道蒸发器内的R404A制冷剂处于液相为主,通过调节调压器逐渐增大库内热负荷,蒸发器所在的环境温度有所上升,使得通过蒸发器的制冷剂吸热量增加,制冷剂由液态转变成气态较多,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所处形式以气液两相为主,由于在两相区液体制冷剂比液态时的流动阻力大,所以在热负荷增大后压降和压力不断变大。

图5蒸发器进出口压降随着热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3.2库内不同热负荷下微通道蒸发器进出口温度的变化

从图6可知,在每一组负荷下,当库内温度不变时,蒸发器在每一组热负荷下的进出口温度都会改变,并且其增长曲线与热负荷成正比。从图可知,蒸发器在进出口的温差值大小在2~4℃,且保持平稳增加。出现上述结果是因为随着调压器功率的增大,热负荷增加,冷库内环境温度上升,导致微通道蒸发器内的制冷剂吸收的热量增加,制冷剂由液态向气态转变,温度逐渐升高。

图6不同热负荷下系统稳定后蒸发器温度在进出口的变化情况

4结语

通过对微通道蒸发器在不同库内热负荷下的性能实验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在每一组热负荷下,库内蒸发器的的进出口压力不同,且随着调压器功率的增加压力和压降逐渐增加。且进口压力的变化趋势比出口的变化趋势较明显。

(2)当系统稳定后,冷库内的热负荷仅为风机的185W时,压降仅为0.03MPa,并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大,压降也随着不断增大。

(下转第299页)2014年5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5期贾肖宁,等:声波团聚预处理的车用尾气过滤器设计工程技术

声波团聚预处理的车用尾气过滤器设计

贾肖宁,李新华,贺润中,邹翔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5)

摘要:利用声波团聚的预处理原理,设计了一种针对汽车尾气中的悬浮颗粒物的过滤器处理装置。阐述了声波团聚与各可控因素间的关系,并提出利用声波、雾化水蒸气的联合作用,提高声波作用下的微尘颗粒团聚率。并利用已有的实验数据,预计这种基于声波团聚与预处理的车用尾气过滤器能够过滤汽车尾气中99%以上的PM10,以及50%以上的PM2.5,设计理念主要是将颗粒通过声波频率将颗粒直径增大,达到净化的目的。在该过滤器的广泛应用基础上,预测城市空气质量,尤其是基于可吸入颗粒的PM10、PM2.5值将会有质的改善,提高生活品质。

关键词:PM2.5;声波团聚;汽车尾气过滤器;绿色环保;空气质量

收稿日期:20140318

基金项目:中南大学创新训练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贾肖宁(1990—),女,河南安阳人,中南大学大学生。中图分类号:X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5029604

1引言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机动车排放物已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对汽车尾气污染物研究的不断深入,汽车加装尾气处理器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的必然。可吸入空气污染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能够沉积于咽喉以下呼吸道部位的颗粒物,常用PM10表示,其含义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颗粒物,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可以深达肺泡并沉积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常用PM2.5表示,亦即自2013年9月份以来的媒体聚焦已久的空气污染“新隐形杀手”。现阶段汽车尾气过滤器对其过滤率极低。

汽车尾气中的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为显著,而现行的汽车尾气处理方法都不能有效地处理尾气中的PM2.5,所以基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亟需一种新的车用尾气处理方法来实现汽车尾气中PM2.5值的降低,而本文提出的基于声波团聚预处理方法的汽车尾气处理方案则能有效地降低汽车尾气中PM2.5的浓度。

endprint

2设计原理

2.1声波团聚原理

声波团聚是利用高强度声场使气溶胶中微米和亚微米颗粒团聚的过程。声波的作用效果在于引起颗粒间的相对运动并因此增加它们的碰撞速率,一旦颗粒发生了碰撞,它们便可能粘附而形成较大一级的团聚物,图1为细颗粒声波团聚的示意图。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外加声波的作用,发生了颗粒的团聚,在很短的时间范围内,颗粒的分布密度函数将发生从小尺寸向大尺寸范围迁移,团聚后细颗粒平均粒径变大,细颗粒的数目浓度变少,静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常规的颗粒清除设备就可高效地将变得相对较大的细颗粒从携带的气体中清除掉。通过这种预处理的方法,传统的空气滤清器的空气滤芯也可以高效降低汽车尾气中的PM2.5浓度。

图1声波团聚原理

图23kHz下声波强度和团聚效率关系

2.2.1声波强度和团聚效果的关系

在声波频率为3kHz、初始颗粒平均浓度6.2×1010/m3和1kHz、初始颗粒平均浓度5.4×1010/m3的恒定条件下的实验数据表明随声波强度变化与颗粒的团聚效率有很强的相关性,颗粒消除效率随声波强度变化而变化如图2所示,由图示可知当声波频率、初始颗粒平均浓度一定的情况下,颗粒消除效率也随着增加。并且可以从图中看出,颗粒的消除效率在154~158dB区间内增长速度最快,在158~160dB区间内增长速率逐渐趋于平缓,由此可推知,声波团聚的理想声波强度在160dB左右,在此声波强度下颗粒的团聚效果较明显。

2.2.2声波频率和团聚效果的关系

实验论证表明,声波频率和团聚效果间呈较弱的相关性,声波频率和团聚效果间的关联性如图3所示,图示表明随着声波频率的增加消除效率值在5%内总体上升趋势变动,且声波频率的变化对消除效率值影响很弱。

2.2.3声波强度、能耗及颗粒消除效率间关系

由陈等的研究[2]表明,颗粒的清除效率和能耗、声波强度有关系如图示4,由图可知,随着声波强度增强及清除效率的提高,系统的能耗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声波强度大于155dB后,能耗呈急剧增加态势,当声波强度在160dB左右时,能耗可达600W上下,可推知声波团聚的理想声强声场下,系统耗能过大,不利于声波团聚的车载系统的实现,所以必须要求雾化水滴的联合作用,以降低系统的能耗。

图3160dB时,声波频率和团聚效果的关系

图4清除效率与能耗的关系

2.2声波各参数与团聚效果的关系

根据已有的声波团聚效率相关研究[1]表明,声波的强度、作用时间和频率影响着声波影响下团聚微小颗粒的效率。

由于声波的作用,不同大小的细颗粒发生了碰撞和团聚,粒径分布上颗粒的平均粒径由小尺寸向大尺寸发生了演变,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较小的颗粒在声波场中团聚为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较大的颗粒,从而得以被过滤,使得颗粒总数减少,因此,在计算团聚效率时常定义颗粒团聚的总效率为:

η=N0+NtN0×100%。

式中,N0为声波团聚前所有颗粒数目总浓度;Nt为声波作用时间t后所有颗粒数目总浓度;单位:个/m3。上文主要阐述了声波团聚大体原理及清除效率与可控因素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声波、雾化水滴的联合作用解决单纯声波能耗过大的缺点,并提高了声波团聚作用下的颗粒清除效率,为确定了车载的声波发生系统的参数提供了参考。

3优化设计方案

3.1硬件组成

尾气过滤装置分为:团聚室、声波发生器、空气滤芯、吸音外壳、带鼓风机的水蒸器进气管、油雾过滤网,如图5所示。

图5设计方案

3.1.1声波发射器

该声源系统主要由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三部分组成。在信号发生器上发出一定频率的声波。声波经过功率放大器时,调整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使得声波的频率符合试验所需强度。最后经由扬声器发射声波,在团聚室内产生声场。声源系统主要参数:声波强度155.5d,频率1.4kHz。

3.1.2油雾过滤网

因为汽油的不完全燃烧,导致尾气中含有少量的油雾,而油雾对空气滤芯减少寿命,所以在进气口处安装油雾过滤网,用于吸收汽车尾气中的油雾。油雾过滤网用耐高温吸油棉制作而成。吸油棉的自动燃点为441℃,而尾气的最高温度约为200℃,油雾过滤网可承受汽车的高温尾气。同时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吸油棉的吸油倍率:

q=[mf-(m0+mw)]/m0。

式中:q为为吸油倍率(g/g),mf为吸油后吸油材料的质量(g),m0为吸油前的吸油材料的质量(g),mw为测量仪器吸附油后的质量(g)(图6)。

3.1.3空气滤芯

空气滤清器具有较高的过滤精度,能够滤出粒径≧1μm的微小颗粒粒。且其过滤效率高,滤芯的滤清效率可高达99.5%以上,灰尘透过率仅为0.1%~0.3%。针对经过声波团聚后,大量的微粒直径≦1μm的可吸入性颗粒团聚为直径≧1μm的微臣颗粒,这时空气滤清器就可大幅度的降低可吸入性微尘颗粒数量,起到过滤汽车尾气作用(图7)。

图6油雾过滤网

图7空气滤芯(空气滤清器)

3.1.4吸音外壳

声波团聚作用时,声波发生器系统将产生声强155.5dB、频率1.4kHz的声场,这样的声场不仅仅会造成噪声,而且长期的声场作用下会对人体产生各类负面影响。为了降低声波对外界的影响,我们为团聚室包裹了一层吸音外壳,吸收声波。以耐高温玻璃棉为吸音外壳的主要材料。玻璃棉可以吸收频率在250~2000Hz范围内的声波,降噪系数高达60%~80%。而用于产生声场的声波强度为155.5dB,经过玻璃棉吸音降噪后声波强度将衰减到311~62dB范围内.因此玻璃棉可以大幅度吸收团聚时产生的声波能量。且玻璃棉的使用温度范围为-120~400℃,大于汽车尾气最高温度,可以耐住尾气的高温(图8)。

图8吸音外壳

3.1.5团聚室

尾气由进气口进入,通过油雾过滤器后到达团聚室,尾气通过团聚室所需时间在3~4s间,尾气中粒径在0.01~1μm的微粒在声场作用下,微粒开始产生团聚现象,微粒粒径增大,达到空气滤清器所能过滤的要求,使得大部分的颗粒被空气滤清器过滤(图9)。

图9阴影部分为团聚室外壳

2014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3.2设备工作流程

利用声波团聚的预处理方法减少对汽车尾气中的PM2.5排放量,使汽车尾气中粒径小于1μm的颗粒相互团聚在一起,增大颗粒粒径,从而增大空气滤清器对汽车尾气的过滤,最后使得粒径≧1μm的颗粒50%以上被排气管尾部的空气滤清器过滤,大大降低汽车尾气中PM2.5浓度值,同时颗粒所吸附的有毒物质及气体也因团聚被大部分过滤,从而大大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1)司机启动汽车、声波发射器及鼓风机三者联通与同一电路。当司机在驾驶室启动汽车的同时也触发声波发射器及与汽车水箱相联通的鼓风机启动,三者同步工作。

(2)声波发射器被触发后,信号发生器开始发射一定频率的声波,声波经由电路传递到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会根据团聚室需要的声波分贝及频率及时的调整输出电压,使得输出的声波分贝及频率符合试验所需强度。最后由扬声器将产生的155.5dB和1.4kHz声波发射到团聚室中,声波在团聚室中对尾气进行团聚作业。

(3)鼓风机启动后,将水箱内的水蒸气,通过固定管道抽送到团聚室中。水蒸气的进入可以降低团聚作业对声波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起到节能作用。团聚室中不加水蒸气时,声波要求为160dB,功率要求约为600W。加入水蒸气后声波要求155.5dB,但功率要求只约为120W,可节省80%的耗能。

endprint

(4)汽车行走过程中产生的尾气通过排气系统由进气口进入,尾气最先要通过油雾过滤网,油雾过滤网除去尾气中未完全燃尽的油雾。未完全燃尽的油雾不仅会影响尾气的团聚,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空气滤清器的使用寿命。所以在尾气团聚之前要除去未燃尽的油雾。

(5)除去油雾后的尾气进入团聚室,与鼓风机抽送来的水蒸气混合,在155.5dB和1.4kHz的声波作用下,开始进行团聚作业。尾气不断的向前膨胀流动,同时尾气在流动过程中粒径小于1μm的颗粒在声波作用下开始进行相互团聚,团聚时间达到2~3s后,颗粒粒径迅速增大,达到1μm以上。

(6)团聚后的尾气继续向排气管尾部流动,在出气口之前,我们利用空气滤清器来过滤团聚后的尾气。因为声波团聚作用,尾气中大部分小于1μm的颗粒相互团聚成粒径大于1um的颗粒。最后被空气滤清器过滤。这样经过过滤处理后排向大气中的汽车尾气PM2.5浓度值和有毒物质浓度值大幅度降低。

(7)因为声波高达155.5dB,在团聚过程中会产生噪声污染。所以我们要在团聚室的外围包裹上一层吸音外壳,吸音外壳以玻璃棉为主要材料,可以吸收250~2000Hz的声波,降噪系数高达60%~80%。吸音外壳可以大幅度吸收团聚时产生的噪音,消除噪声污染。

4创新特色分析

本文所讨论的课题主要是利用一定分贝及频率的声波对汽车尾气中PM2.5颗粒进行团聚、过滤方向上进行努力。通过大幅降低排放到大气中汽车尾气的PM2.5浓度值和有毒物质,来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目的。装置中利用了汽车水箱中多余的水蒸气来促进声波团聚作业,大大的降低了团聚所需能耗,起到节能作用。同时我们所设计的尾气处理装置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并且成本并不高,适宜大规模的推广使用。

此项技术若能应用到当前的所有汽车,则可以除去尾气中大部分颗粒物,使得排放物中可吸入物大幅降低,尾气得到净化。所谓积小成多,每个汽车的尾气得到净化则城市的空气将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空气得到净化,对城镇中居住的居民的健康将有很大的好处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样对于国家,将会省去一大笔财政投入用于人民的医疗保障、环境治理,对于国家的发展、稳定都有着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刚.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声波团聚[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 陈厚涛,章汝心,曹金祥,等.声波团聚脱除柴油机尾气中超细颗粒物的试验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9(1):160~165.

[3] 陈厚涛,赵兵,章汝心,等.声波与雾化水滴联合作用增强燃煤PM2.5脱除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35~39.

[4] Mednikov E P.acoustic coag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of aerosols[M].New York:Consultants Bureau,1965.

[5] Danilov S D.Average force on a small sphere in a travelling wave field in a viscous fluid[J].Soviet Physics -acoustics,1985,31(1):26~28.

[6] 林初伦,陈海阳,陈小燕,等.汽车尾气固体颗粒吸附器[J].大众科技,2011:165~166.

[7] 王达文,张宝诚.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简明预测法[J].内燃机,2002:21~23.

[8] Gallego-Juarez JA.Riera-Franco SE,et al.Application of acoustic agglomeration to reduce fine particle emissions from coal combustion plants[J].Environ Sci Technol,1999(33):3843~3849.

[9] 赵海波,郑楚光.凝并和成核机理下颗粒尺度的分布的Mont Carlo求解[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26(11):2086~2089.

(上接第295页)

参考文献:

[1] Liu Shu,Hu Yixiong,Huang Xinzhao.Application analysis of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to compressor condensing unit[J].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China),2010,24(2):31~34.

[2] Guo Zengyuan.Frontier of heat transfer-microscale heat transfer[J].Advances In Mechanics (China),2000,30(1):1~6.

[3] Pettersen J,Hafner A,Skaugen G,et a1.Development of compact heat exchangers for CO2 air-conditioning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1998,21(3):180~193.

[4] Liang Zhenqian,Ding Guoling,hang Chunlu,Huang Dongping.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er[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2002,36(10):1397~1400.

[5] Satish G.Kandlikar.A roadmap for implementing minichannels in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Heat Transfer Engineering,2007,28(12):973~985.

[6] Shao Shiting,Wang Wen.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micro channel condenser[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2009,43(2):251~255.

[7] Agostini B,W atel B,Bontemps A,et a1.Friction factor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R134a liquid flow in minichannels[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2,22(16):1821~1834.

[8] Rao Rongshui,Chen Junwei,Cai Zongjun,Liu Ligang,Wei Fudang,Song Ming.Application investigation of mie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on air conditioner[J].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China),2009,9(4):63~66.

endprint

[9] Bullard Clark W.,Praetor John,Brezner Joseph,et a1.Modeling and testing of a utility peak reducing residential hot/dry air conditioner(HDAC) using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s[J].ASHRAE transactions,2006,112(2):162~170.

[10] Liu Jie,Zhao Yu,Qi Zhaogang,Chen Jiangping.Impact of refrigerant charge on mobi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new heat exchanger[J].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China),2011,32(1):12~15.

[11] M H Kim,C W Bullard.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window room air conditioner with microchannel condensers[J].Journal of Energy Resources Technology,Transactions of the ASME,2002,124(1):47~55.

[12] Chang Yong Park,Pega Hrnjak.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microchannel and round-tube condensers in a R410A residential air-conditioning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2008,31:822~831.

[13] J H Kim,E A Grol1.Performance comparisons of a unitary split system using microchannel and fin-tube outdoor coils[C].SHRAE Transactions Technical and Symposium Papers,2003:219~229.

[14] Liu Na,Li Junming,Li Hongqi.Performance research on heat pump air conditioner using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s[J].

endprint

猜你喜欢

蒸发器汽车尾气尾气
活性炭生产尾气处理技术
不同蒸发器水面蒸发量相互关系分析
一种陶瓷窑炉湿式尾气处理装置
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研究进展
基于氦气检漏的蒸发器加热室制造检测技术研究
治理雾霾要从源头入手,加强汽车尾气的治理
核电厂蒸发器性能监测探讨
金杯轻卡运赢车型空调匹配分析
大型吸尘器
“悲催”的开心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