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与管理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转变的文献综述

2014-08-08王振于雪丰李琰郑越

绿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经济企业发展

王振+于雪丰+李琰+郑越

作者简介:王振(1993—),男,安徽人,天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5026604

1引言

低碳的概念包含碳排放、碳交易、碳足迹、碳标签、低碳经济等。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为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概念具有三个核心特征,即“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

理解“低碳排放”可以有三方面。基于国际公平原则、基于人际公平原则、基于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效益原则。对于不同的原则来说,碳排放原则也有所不同,在国家总量上承担减排义务,低碳排放应当是一国排放量的绝对减少。而对于降低发达国家的奢侈浪费碳排放,是保障发展中国家满足基本需求的碳排放。也可将碳排放作为一种隐含在能源和物质产品中的要素投入,衡量一个经济体单位碳排放所带来的相应产出。

碳生产力是每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出的GDP总量。由于各国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也就产生了碳排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低碳也就有了不同的涵义。作为低碳发展的核心内涵,低碳排放可以是相对意义上的,也可以是绝对意义上的,在这里主要是区分发展阶段和减排义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人文生活方面发展未得到满足,所以在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促进碳排放的相对下降就可以被视为低碳发展。而对于已经得到较高发展的发达国家来说,碳排放的空间大于发展中国家,但也要明白此发展的有限性,因此要履行减排的义务,在维持人类发展水平的同时,实现碳排放量的绝对降低。

2低碳企业领域转型现状

2.1国际背景

低碳思想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再到低碳思想的早期探索——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年著的《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到了21世纪,“低碳经济”被正式提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时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2007年联合国为倡导低碳经济,设计了一幅“巴厘岛路线图”。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其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石油推上了能源宝座。这是一种效率更高、污染更少、可提取物质更多的能源,但是依旧不变的是对碳的排放。对环境的过度排放要等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发现的。

如今的能源形式是各种资源都急剧减少,发达国家一如既往地需要大量的能源来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而新的一批发展中国家更是亟需各种能源发展生产力。两类国家都需要资源,唯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由于其自身的科技水平领先,已形成一套低排放、高效率、低污染的生产方式,他们的发展方式是“先污染,后治理”,而发展中国家的任务艰巨,不仅要面临资源紧张,更要在发展同时考虑环境保护,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的大环境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事技术落后、效益低下[1]。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确实是有些捉襟见肘。然而世界能源现状、污染现状、生态现状确实让低碳发展成为全世界都应该走的科学之路。

除了非洲之外,大部分地区似乎已经错过了在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所提供的“低碳经济机会”。结果分析表明,缺乏旨在减少CO2排放量的确有效的区域政策组合。世界各国确实需要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制定合理的政策[2]。

从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看,它们现在的低碳经验如下:首先,加强立法;其次,重视新能源替代能源开发;第三,重视全民宣传教育;最后,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开展排放权交易。所以,时至今日,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的热点,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和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2国内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倡导低碳经济的几个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确立了“3R”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中心地位。1994年就确定实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的转变,并开始对污染严重的河流、湖泊进行治理。“九五”计划期间全国推行“总量控制”和“绿色工程”两大举措。2003年将“低碳经济”纳入科学发展、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12月,我国政府重申“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复杂矛盾和多重压力,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发展的问题统筹应对,综合治理。以综合治理模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就必须要坚持在可持续发展,从全球政治、经济、生态的共同作用下,坚定有成效地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发展之路。可以看出,我国在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3]。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随着中央知道思想的提出,可持续发展便正式在国内提上日程。要想从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首先就得是发展观的转变。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已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降低13%,有望实现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我国5年内少排放的CO2总量将达到15亿t以上[4]。现在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传统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占有很大的部分,而它们的碳排放量在中国占有很大比例[5]。

中国新能源产业到2008年底,水电装机达到1.75亿kW,居世界第一,中国风电装机总量达1215.3万kW,居世界第五,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而核能和生物能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到2008年底,国内核电总装机容量为885万kW,仅占中国总装机容量1.1%左右,生物质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应用广泛,截至2008年底,国能15家生物发电厂共发出“绿色电力”26亿度,生物质能资源的消费总量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位居第四位[6],但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在新能源方面主要是中小企业的竞争,缺乏市场领导者,因此各企业在各地方政府的牵头下,为追求更多的国家资金上的支持,完全不顾市场需求,加大生产,产能过剩的情况日益严重,最近出现的光伏产业的企业连续陷入资金困难甚至破产的现状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由此看来,政府现在应该及时调整政策,研究其他方式,加快低碳经济地发展。

3低碳经济下企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如今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能源问题也愈来愈严重,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呼声越来越高,低碳经济时代宣告到来,对中国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企业只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励,更需要企业的率先推行,企业需要勇气胆量身先士卒,大胆创新改革,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endprint

3.1生产技术不过关

将低碳管理理念引进到现代企业中进行转型是势在必行,但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生产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双重压力,第一大难题就是技术压力难关,国内科学技术的落后,欧美国家对技术的封锁,引进先进技术需要大笔的资金,但仍然是获取不到核心技术。目前企业的生产技术、能源选择、资源利用率以及传统观念等等都在阻碍着企业进行低碳改革的步伐。无论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改履行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责任的角度考虑,都是必须要加速发展低碳经济,但新能源技术已经成为制约的瓶颈;现在中小企业改造很困难,很多企业设备落后,能源利用率很低,大多为产业链的末端[7]。

3.2资金匮乏,制度不健全

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监管机制、金融和信息领域可能会成为阻碍低碳技术发展的瓶颈[8],而且由于很多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尽管我国的线管部门曾经制定出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9]。

4企业发展低碳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4.1战略上重新定位调整

积极向外整合资源,向内调整产品、渠道、产业链等。抓住一些新兴的领域和新兴的产业,超前做出部署,抢占稀缺的低碳商机,抓住时机积极与国际联系。改造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学习先进经验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创新,研究开发新的核心技术;把低碳引入到企业的战略中,化现有产品的碳效率包括基础设施、供应链和成品;打破现有产业价值链的束缚,对产品结构进行新的调整和布局[10]。由于“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理念日益地被推广到大众中,企业若是能在宣传中倡导绿色消费,可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11]。为保证企业自身能源的供应安全,最好的措施就是降低自身的能耗,发展低碳能源[12]。

4.2建立绿色产业链

穷则变,变则通,要解决掉这些难题就要去不断地变革尝试,制定合适的转型方案。

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严重的,企业应该从产品的研发过程开始,引进“低碳绿色”的概念与技术,就是低碳技术的研究和绿色产品的开发。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从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包装等各个环节,从产品开发,工程改进到整个系统的建立,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产生环境污染或使污染最小化,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的产品[13]。

当然企业的绿色化转型应该建立在上下游企业合作的基础上,而不应只局限于企业的内部,将环境问题引入并且整合到供应链的管理之中。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很重要,将意识融入管理之中,不断地合理利用资源[14]。

4.3完善企业制度,强化技术创新

摒弃生产型企业以往单一、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业绩评价方法,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指标,环保指标,社会指标来相互匹配,相互促进。本着全面性、有效性、针对性和可测量性原则,结合企业发展阶段、资金状况、管理水平、人才结构等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量身制定适合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要在模糊中求精确[15]。技术创新和需求减少是长期的解决方案[16],企业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竞争,建立全面的人才观,加强制度创新,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吸引发展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重点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才是企业长期生存的不竭动力,企业搞好自助创新工作才能更健康的发展[17]。

4.4打造低企业文化

企业应该将节约带入企业日常运营细节中获益。企业运营中,重视环保思维,从企业主到员工,将节约带到日常运营的细节中去,即使本身所处的行业与环保无关,也能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客观上在节能的基础上为低碳经济的宏观发展尽分份力量,使企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领导者重视自身素质,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低碳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广大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寻求大家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让大家结合自身的工作。现代企业确实应该大力倡导绿色管理,统筹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绿色竞争力[18]。

为此,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职工的技术熟练水平,加速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技术创新,改变技术设备落后的现状;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以期熟练地驾驭市场。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在于它们是否能通过优化企业资源的组合以获取持久竞争优势。为了获得这种优势,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愿意承担风险,并且能够获得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

2014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5结语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对当前国际和国内有关低碳的观念转变、生产发展的了解,我们大致对这一领域的理论有所掌握。企业低碳化已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走之路,就连人们的生活都被低碳理念所渗透。这必定是一个全民低碳的时代。

现有的文献大多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低碳进行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低碳的影响、国家政策方面对低碳的影响、低碳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技术方面、低碳转型计划、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低碳发展的研究。其中,企业低碳的研究又主要是从低碳营销、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说是各有侧重、切入点各不相同。我们的课题是《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转变》,是对企业低碳化的一个较为综合和宏观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是综合考虑各个企业内部的方面和影响因素的。另外,为了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笔者所在小组到煤炭大省山西去进行实地考查。以期通过实践将会为低碳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钟利民,黄亚哲,兰国昌.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J].企业经济,2011(2):69~71.

[2] Tang Decai,Song Ping,Zhong Fengxia,et al.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ow-carb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J].Energy Procedia,2012(16):541~546.

[3] Luis Mundaca T.,Anil Markandya,J rgen N rgaard.Walking away from a low-carbon economy Recent and historical trends using a region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13(61):1471~1480.

[4] 杜飞轮.低碳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5]Hua Xingxia,Li Changshun,Tang Decai,et al.Research on Low-Carbon Driving Factors of China's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J].Energy Procedia,2012(16):528~534.

endprint

[6] 邱罡,龚炯.中国新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报告[M].北京:三星经济研究院,2010.

[7] 姚莉.低碳经济理念与企业战略转型[J],经营管理,2013(9),80~81.

[8]Matthew Kennedy,Biswajit Basu.Overcoming barriers to low carbo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eployment:An exploration of the impact of projects in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economie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26):685~693.

[9] 蔡礼永.中国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浅析[J].中国市场,2011(22),38~39.

[10] 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0(1),132~136.

[11] Liu Yong.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firms,high-carbon and low-carbon energy:An agent-based simulation approach[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2013(14):7472~7479.

[12] 汪红英,王义龙.低碳经济模式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变革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4):31~34.

[13] 吴维库,李贞恩.企业低碳绿色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0,1007~7685(07),85~87.

[14] 李泉宝.浅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转型[J].海峡科学,2010(06),94~99.

[15] Niu Yongping,The Economic Thinking on Low Carbon Economy[J].Energy Procedia,2011(5):2368~2372.

[16] 刘源.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小企业综合业绩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10.

[17] 梁琳,张坤,张丁.中小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创新策略选择[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79~82.

[18] 于那那,孙达,王晓白.浅谈低碳文化构建[EB/OL].(

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企业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