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米钯材料的制备及其在PCB化学镀铜中的应用

2014-07-31张念椿刘彬云

印制电路信息 2014年5期
关键词:镀铜水合背光

张念椿 刘彬云

(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288)

1 前言

印制电路板(PCB)是实现电子元件整体功能的重要部件,制备PCB重要的工艺之一是孔金属化,即在孔内非金属基材(环氧树脂)上形成一层金属导体,一般先采用化学镀铜或非金属导电高分子方法[2]-[4],目前化学镀铜为主流。一般需要对树脂基的孔进行活化处理,即在非金属表面吸附一层具有催化活性的粒子,诱发后续的化学镀铜[5][6]。孔金属化时需要经过清洗、预浸、活化、化学镀铜和电镀铜加厚处理。活化工艺主要有贵金属钯或银活化,目前金属活化用的最多且最稳定的是钯活化液。钯活化液主要有几种方法:(1)敏化,活化步骤,该法缺点是后续的化学镀铜层与基材的结合力差[7];(2)离子钯活化液,也即Pd2+与Cl-形成的络合离子[PdCl4]2-,该法会浪费大量的钯离子,成本高,推广受限[8];(3)1961年Shipley研制出胶体钯敏化活化一步法,该法以氯化钠为稳定剂,氯化亚锡为还原剂,加热到90 ℃制备胶体钯,也称之为盐基胶体钯[9]。该方法稳定性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在本盐基胶体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以PVP为分散剂,以环境友好的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在常温下还原Pd2+制备纳米钯。后续的化学沉铜工艺中用合成该纳米钯不需要加热,常温下即可,不需要“加速”流程,减少了化学沉铜工艺,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工艺,有望将来取代胶体钯活化液应用于化学镀铜。

2 实验

2.1 实验材料

二水合氯化钯(纯度≥99..8%,分析纯),氨水(25 %,分析纯),抗坏血酸(≥99.0%,分析纯),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析纯),浓盐酸(纯度≥99.0%,分析纯),无水乙醇(纯度≥99.7%,分析纯) 。实验用水为净化的二次去离子水,电阻率≥18.2 MW.cm-1,25 ℃。基材为大、中、小孔的环氧树脂板。

2.2 主要仪器

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司乐仪器厂,T09-1S);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BS124S);台式高速离心机(湘仪离心机厂,TG16-WS);超声波仪器(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KQ3200E);粒度分析仪(Malvern Instruments UK Zetasizer-3000H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JEOL-2010);X射线衍射仪(XRD,MSAL-XD2);金相显微镜(OLYMPUS BX51);扫描电镜(SEM,JEOL JSM-6S10L)。

2.3 纳米钯活化液的制备

将1.05 g PdCl2·2H2O溶于少量的浓盐酸中,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使其充分溶解。然后加入适量的PVP,磁力搅拌使其充分溶解,最后100 ml 0.1mol/L的抗坏血酸加入,常温下反应4 h,最后自然冷却到室温。将所得到的悬浊液以10000转/min的转速离心分离10 min,分别用无水乙醇和DI水洗涤3次,最后将其分散于一定的去离子水中。

2.4 纳米钯活化液应用于沉铜

将纳米钯配制成浓度为30×10-6(30 mg/L)的溶液进行化学镀铜,其工艺为:树脂板→除胶→除油→微蚀→活化→化学镀铜。

2.5 纳米钯的表征

取少量真干燥箱后的纳米钯分散在DI水中,使其分散成纳米钯活化液,经超声分散10 min,用Zetasizer-3000HS粒度分析仪进行粒径分布分析。将离心分离纳米钯用无水乙醇稀释,经超声波超声振荡30 min,后滴在铜网上,晾干,用JEOL-201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加速电压为200 kV)观察纳米钯粒子形貌。取少量干燥后的纳米钯粉末于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进行表征(XRD,MSAL-XD2,铜靶,λ= 1.5406 Å,工作电压 36 kV,工作电流 20 mA,扫描速度5°/min,扫描角度2q范围从10°~ 90°)。将此活化液用于化学镀铜,取化学镀铜后的不同孔径进行微切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其孔的背光及用扫描电镜(SEM,JEOL JSM-6S10LV,加速电压为20 kV)观察树脂基材上的化学镀层形貌。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纳米钯活化液水合粒径分析

采用动态光散射法(DLS)对上述制备的纳米钯活化液进行粒径分析,图1是动态光散射法测出的纳米钯活化液水合粒径分布图,可以看出,纳米钯水合粒径在8 nm ~ 22 nm之间,制备的纳米钯活化液粒径分布的比较窄,单分散性比较好。

图1 态光散射法(DLS)纳米钯水合粒径分布图

3.2 钯纳米粒子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图2为制备纳米钯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照片,从图2(a)TEM我们看出,通过加入分散剂PVP和还原剂抗坏血酸制备的纳米钯粒径小,大小较为均一,而且呈现出好的分散性,不易团聚。

从图2(b)放大TEM图看,纳米钯的其粒径为10 nm ~ 20 nm左右,呈现出好的单分散性,与DSL分析结果基本一致(DSL为水合测试粒径会偏大)。通过加入具有表面包裹剂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得到纳米钯粒子具有好的分散性和均一性,这是因为在聚乙烯吡咯烷酮的长链分子伸向四周,将其表面包围,降低其表面活性,阻止纳米钯粒子间的相互吸附作用,利用空间位阻效应限制纳米钯粒子聚集。

3.3 XRD表征分析

图3是还原法制备的纳米钯X射线衍射图谱,所制备的纳米钯分别在衍射角(2q)40.1°、46.7°、68.1°、82.1°和86.6°处显示出强衍射峰,这些衍射峰可分别归属于金属钯的(FCC)、(111)、(200)、(220)、(311)和(222)的晶面衍射,与钯的标准图卡衍射峰一致(JCPDS,File No. 050681)[10]。而在图3中发现无其它衍射杂峰存在,说明在表面活性剂PVP和还原剂抗坏血酸作用下,得到的纳米钯不易被氧化,用该方法可以制备高纯度的纳米钯。

图3 纳米钯的X射线衍射图谱

3.4 纳米钯活化液稳定性分析

为了验证制备的纳米钯活化液的稳定性,在常温下放置60天,经观察纳米钯活化液很稳定,不易沉降,颜色仍然保持为深黑色。

3.5 纳米钯活化沉铜背光及SEM分析

按照树脂板→除胶→除油→微蚀→活化→化学镀铜,在化学镀铜中沉积18 min后,通过分别测试不同孔径的背光,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孔或中孔,甚至小孔,用纳米钯做活化液,其孔壁金属化可以达到10级,如图4(a)、(b)和(c)。

图4 经过化学镀铜的通孔背光图分析:(a)小孔,(b)中孔,(c)大孔

我们采用了扫描电镜(SEM)观测不同时间化学镀铜的形貌图,如图6所示。由图6(a)可见,化学镀铜9 min时,铜颗粒可均匀的吸附在基材表面,表面颗粒较小,继续延长镀铜时间到18 min,其表面颗粒不断增大,如图5(b),相比之下,大小比较均一,化学镀铜层光滑、平整。

图5 纳米钯催化化学镀层SEM图:(a)化学镀9 min,(b)化学镀18 min

4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以PVP为分散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在常温下成功制得了平均粒水合粒径分布为8 nm ~ 22 nm的金属纳米钯粒子,粒径分布较窄。

(2)TEM测试表明,纳米钯为球形颗粒,单分散性较好,无明显团聚。考察了纳米钯活化液稳定性,将其在常温下放置60天,无颜色变化及无沉淀产生,说明纳米钯具有的很好稳定性。

(3)纳米钯活化液应用于孔壁金属化,从镀层背光和SEM看:具有较好的背光级数,可达到10级;化学镀铜18 min后,其镀层铜光滑平整。

[1]www.eeworld.com.cn (电子工程世界).

[2]Bladon J J, Lmaola A, Lytle F W, Sonnenberg W Robinson J N, Philipose G. A palladium sulfide catalyst for elecorolytic plating[J]. J. Eleetorehem.Soc., 1996, 143 (4):1206-1213.

[3]林建辉,王翀,陶志华,王守绪,何为. 纳米银材料的化学制备及其在PCB中应用[J]. 印制电路信息2013, 250(12):35-40.

[4]刘彬云,苏从严,高健,肖亮. 选择性有机涂覆工艺的可靠性研究[J]. 印制电路信息, 2013, (Z1): 131-136.

[5]杨琼,陈世荣,王浩,曹权根,王恒义,谢金平,范小玲.银活化液在PCB化学镀铜的研究[J]. 印制电路信息, 2013(Z1):116-119.

[6]陈美玲,陈姗姗,施颖,徐瑞峰,汪理想,刘晓亚. PCB板化学镀用低质量浓度盐基胶体钯的研究[J]. 精细化工, 2011, 28(3):237-241.

[7]中国电子学会电镀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电镀年会论文集[C]. 合肥:1998.

[8]黄洁,刘祥萱,吴春. 非金属表面化学镀活化方法的研究现状[J]. 电镀与涂饰. 2008, 27(12):19-31.

[9]Shipley C R. Method of electroless deposition on a substrate and catalyst solution therefore[P]. US Pat:3011920A,1959.

[10]Sthitaprajna D, Munichandraiah N.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1, 2-propanediol on electrodeposited Pd-poly (3, 4-ethylenedioxythiophene) nanodendrite films in alkaline medium[J]. Electrochimica Acta.2012, 80(1):68-76.

猜你喜欢

镀铜水合背光
镀铜焊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分析
水合氧化铁与黄腐酸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无镀铜焊丝的特性及推广应用
光学薄膜技术及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研究
Efficacy of 1.2 L polyethylene glycol plus ascorbic acid for bowel preparations
向日葵的秘密
简析电子线路板微沟槽脉冲镀铜填充工艺
低价背光键鼠套装导购
浅析水合机结疤的原因及防结疤技术
花生蛋白水合性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