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照片上的翩翩胡蝶

2014-07-31郑萍

检察风云 2014年14期
关键词:胡蝶国货梅兰芳

文·图/郑萍

老照片上的翩翩胡蝶

文·图/郑萍

她是一代影后,一个美丽的背影,一段传奇的历史,她的名字叫胡蝶。她是民国时期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横跨默片和有声电影两个时代。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近三万张老照片,从属性看,有原照(影集、散页)、翻拍照;从内容看,有风景照、风情照、建筑照、人物肖像照和专题事件照等;从地域来看,以上海本地的为主,但国内大城市,诸如北京、天津、哈尔滨、大连、济南、青岛、重庆、武汉、九江、长沙、苏州、镇江、杭州、绍兴、宁波、昆明、香港等,国外的有日本、朝鲜、德国、法国、意大利、阿尔及利亚、日内瓦、美国、西班牙、英国、苏联的照片或多或少都有。在人物照中,尤以电影明星、著名艺人为多。这里选一组电影皇后胡蝶的照片,为大家一一介绍:

从影时间长达40多年,横跨了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的胡蝶小姐,她出演的角色包括婆姨、慈母、女教师、女演员、娼妓、舞女、阔小姐等,主演的影片达一百多部。胡蝶原名胡瑞华,广东人,1908年在上海出生。1924年考入中国第一所业余电影演员学校——中华电影学校,1925年开始步入影坛。

她表演上的个人气质可以说是富丽华贵、雅致脱俗,在表演上温良敦厚、娇美风雅,很快成为当时电影界一颗灿烂夺目的明星。1933年,由上海著名报人陈蝶衣等人开办的《明星日报》发起的评选电影皇后活动中,胡蝶得票21334张,远超得票10020张的“天一公司”的陈玉梅和得票7290张的联华公司的阮玲玉,胡蝶由此获得电影皇后的美誉。

1927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摄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古装剧《刘关张大破黄巾》,邵醉翁导演,胡蝶演女主角。因为影片借远离现实的古代民间故事,来取悦现代的观众,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影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迎合了人们的文化口味。“天一公司”古装片的大红大紫,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其他公司纷纷跟风而上。各家公司几乎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及许多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故事拍了个遍,使这些长期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故事与人物,统统在银幕上与观众“见了面”。古装片蔚然成风,从而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商业电影大潮。而主演“天一公司”当时绝大部分影片的影星胡蝶的大名红透影坛,红星红片,相得益彰,流行一时。

1934年明星公司重新拍摄“鸳鸯蝴蝶派”电影《空谷兰》,该片取材于日本小说《野之花》,导演张石川,胡蝶演女主角,男主角是有“首席小生”之称的高占非,男女主角机遇巧合相爱,并结为夫妇。然而因两人身份悬殊,造成很多矛盾。女主离家出走,去过自己的生活。后为保护自己的儿子,化装成女佣与后妻展开斗争。这部家庭伦理情节剧在当时获得了最高票房纪录。

明星除了演艺生活外,也常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作为中国第一个“电影皇后”的胡蝶,她无论出现在那个公共场合,或者穿一件什么新式的服装,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留下印记。图三是胡蝶为上海南市国货商场揭幕场景照。

近代中国的“国货运动”兴于辛亥革命时期,此后虽逐步发展,但终未形成全国性运动。上海地方协会、市商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社会团体将1933年定为“国货年”,1934年定为“妇女国货年”。上海市商会为提倡国货,除已在沪北设立国货商场外,又在南市新设国货商场一所,1934年3月21日上午九点,南市国货商场开幕,胡蝶揭幕。

请电影明星主持揭幕礼,其目的当然是号召群众。明星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人们时常看到她们在银屏上百变的形象,更想一睹其真实生活中的庐山真面目。现如今不同样有很多的粉丝团吗?据说胡蝶为南市国货商场揭幕那天,一时闻风而集者,差不多有近万人,把狭小的会场挤得水泄不通。

最有意思的一张照片是胡蝶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外交官颜惠庆的合影。这三人怎么会在一起的呢?这张合影又是何时、何地拍摄的呢?

苏联为纪念其电影事业开创15周年,于1935年2月21日至3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首届国际电影节,邀请各国选派电影代表团参加。胡蝶当时是中国最红的影星,自然是指定的人选,其他成员还有“明星”公司制片人周剑云、摄影师严鹤鸣、翻译孙桂藉、“联华”公司制片人陶伯逊、编剧余一清、副导演黄谦,共七人组成代表团。恰巧同时京剧大师梅兰芳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率团赴苏联演出,这是梅兰芳演艺生涯中的重要经历,也是中苏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原是两件不同的事,却在此时碰上了。1935年2月21日,胡蝶、梅兰芳等一行13人,同时登上苏方专门派来的“北方号”轮船,同行的还有一位大人物,那就是著名外交官、回任驻苏联大使的颜惠庆。这张合影就是在“北方号”前拍摄的。他们从上海吴淞口起航赴海参崴,再转乘西伯利亚特别快车于3月12日抵达莫斯科。胡、梅赴苏一事,当时在中国和苏联都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上海的《良友画报》上还刊登了许多胡、梅在苏活动、演出的照片。苏联之行使梅兰芳和胡蝶接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梅兰芳剧团正式公演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李维诺夫夫妇宴请梅兰芳剧团和中国电影代表团,中国驻苏大使颜惠庆率使馆外交人员参加。宴会上胡蝶唱了一段《汾河湾》,她自称是梅兰芳在旅途中亲授,唬得俄国人一愣一愣的,可说是现学现卖了。

后来,当胡蝶结婚时,梅兰芳还专门亲自创作了一幅《合欢偕老图》,作为贺礼送给胡蝶。胡蝶自然十分喜爱这件礼品,将其悬挂在新房的客堂,还每每特地向来宾们作介绍。

1935年,胡蝶与相恋四年的洋行经理潘有声结婚。婚礼于11月23日上午11时在九江路江西路口的圣三一堂举行,并在南京路大东酒楼设宴。新郎新娘的结婚礼服是向南京路上最有名的鸿翔服装公司定制的,也有说胡蝶的百蝶礼服是鸿翔老板特地赠送的,“婚纱长三丈,上缀大小蝴蝶甚多”。在欢乐的《婚礼进行曲》中,胡蝶的父亲挽着胡蝶的臂膀,缓缓步向台前。当A.C.S.牧师庄重宣布“潘有声和胡蝶从此结为夫妻”时,来宾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明星公司的田汉和洪深联名为胡蝶发去了贺电,同仁们则齐声唱起了周剑云为胡蝶所作的《胡蝶新婚歌》:胡蝶,你可实现了你全部的希望,胡蝶,幸福紧跟着你咧!假使你遭遇到不赏心的事,不必皱眉啊,也不必忧愁。

盛极一时的婚礼,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也成了上海滩的一大新闻,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称之为“海上第一婚”;有的读者还在报刊上撰文写道:“听到胡蝶结婚的消息真难过了好久,因为我不但爱瞧她的照片,而且还爱保存她的照片。唉,胡女士莫非真撇下我们这群失落者,而伴着你那有声的潘郎而去吗?你的心真是太狠。”就连美国的《时代杂志》在1936年1月13日还报道了胡蝶婚礼的情况,还写道:在中国,胡蝶的职业可不简单。如果要她演一个儿子被杀的母亲,中国的导演会决定这样的母亲现实中要哭23分钟,胡蝶也得哭23分钟……

从照片下面的落款可见,这张结婚照是国际社拍摄的。“国际社”全称“国际新闻摄影社”,1933年10月成立于南京,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属下的一个新闻机构。第一任社长为黄英,黄英逝世后,社长一职由罗毅苏接任。国际社在上海设有分社,先后担任分社社长的有向慧庵和梁雪卿,摄影记者有焦超、蔡述文等。该社系官方机构,消息灵通,拍摄了不少政界要人和各类时事照片。上海“八·一三”抗战开始后,国际社迁到武汉,1938年撤销,前后经营了五年时间,这在中国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寿命已不算短了。该社在上个世纪中国众多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属发稿较多、影响较大者之一。

胡蝶是民国时期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电影皇后”,横跨默片和有声电影两个时代。她的浅笑和舞姿令人陶醉,一对招牌式的梨涡,倾倒众生。她就像是一只受命运之神眷顾的翩翩蝴蝶,在大上海舞出了一段最华美的乐章。1989年,胡蝶在加拿大去世,临终前她只说了一句话:“胡蝶要飞走了。”一代影后,终于翩跹成一个美丽的背影,一段传奇的历史。

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胡蝶国货梅兰芳
梅兰芳评传
松树与玫瑰花
成长中的陪伴
千年国货奶茶店
路上那些记忆中的国货老物件
胡蝶飞:面对乙肝病毒,乙肝感染育龄期女性该怎么做?
国货之光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L'examen dans l'antiquitéet de nos jours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