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动态影响

2014-07-30何函翊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1期

何函翊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比较了我国流通业各所有制经济结构的经济效率,然后测算了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动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发现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的贡献度和拉动度总体上趋于提升,而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正趋于减弱,最后定量分析了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动态影响,发现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动态波动性提升趋势。

关键词:流通业 所有制结构 经济绩效 动态影响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作为联结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流通产业已逐步从一个末端产业上升到一个先导性产业,在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已逐步建立起适应流通业自身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在引导国内产品生产、流通,促进消费、扩张内需、扩大就业面、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1978年以来,我国流通业的所有制结构大致经历了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主导的强制性所有制结构变迁,一次是改革开放后政府引导以个体私营经济占主导的诱致性所有制结构变迁。其中,由政府引导的诱致性变迁是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迁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政府已出台了很多鼓励流通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小型流通业企业不断转向非公有制企业,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流通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而流通业国有资本却正在减少。受政府引导和市场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经营方式发生了一系列转变:一是传统运输仓储业不断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二是传统批发零售业不断向新业态转变,三是传统流通经营方式不断向连锁型经营方式转变。而这些转变都滋生了非公有制流通经济成分,使得流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流通业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既然流通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那么流通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会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呢?基于这个问题,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为切入点,研究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动态效应。

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经济效率的比较

由于不同主体的所有制方式对经济资源存在不同的配置,因此,这些所有制方式的经济效率也各不相同。本文尝试采用一定的定量方法,测算我国流通业不同所有制的经济效率。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流通业就业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和税收附加这三项指标作为流通业的经济产出因素,分别用我国流通业不同所有制方式的从业人员数、主营业务收入、税金及附加表示;选取流通业资产规模作为经济资源指标,采用我国流通业不同所有制方式的资产额表示。

根据所选指标,可以得到流通业所有制就业、所有制主营业务收入、所有制税金和综合所有制共4种所有制结构效率,其计算模型如下:

EL = L / A,EI = I / A,ET = T / A (1)

E综合 =(EL + EI + ET)/ 3 =(L / A+ I / A + T / A)/ 3 (2)

其中,A、L、I、T分别表示流通业某种所有制经济的资产占流通业总资产的比重、就业人数占比、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税金及附加的占比。EL、EI、ET、E综合分别表示该种所有制经济的就业所有制效率、主营业务收入的所有制效率、税金所有制效率和综合所有制效率。这里,所有制结构经济效率与经济资源成反比,与经济产出因素成正比。当所有制结构经济效率E大于1时,表明该所有制经济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创造较多的产出,因此经济效率也较高,反之则该所有制的经济效率较低。

本文选取2008-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其中流通业指标采用批发、零售业的相应指标表示,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对数据进行整理,得到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

由测算结果可知,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率在5年间基本呈提升趋势,而且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制、联营制这三种所有制结构的效率值从2010年起就全部大于1,说明我国流通业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制和联营制的就业所有制效率相对较高。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率在2008-2012年基本呈提升趋势,而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这三种所有制结构的效率值从2009年起基本大于1,说明我国流通业国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制的主营业务收入所有制效率相对较高。流通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的税金所有制效率相对较高,但只有国有企业的税金所有制效率基本呈上升趋势,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的税金所有制效率明显呈下降趋势。

从我国流通业综合所有制效率来看,2008-2012年这5年期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综合所有制效率基本大于1,这说明我国国有、集体流通企业、股份制流通企业等的所有制结构效率较高,而有限责任公司、外资流通企业等所有制经济的效率较低。

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为了测度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动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本文借鉴以往研究经验,引入流通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两个指标,模型如下:

Git = ΔCIRt / ΔGDPt × αit × 100%

(3)

Pit = ΔCIRt /ΔGDPt ×RGDPt ×αit × 100% (4)

其中,下标i指代所有制结构(包含公有制和非公有制),t表示时期;Git和Pit分别表示流通业第i种所有制经济方式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ΔCIRt表示t时期流通业增加值的变动值,ΔGDPt表示t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值,RGDPt表示t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速率,αit表示第i种所有制经济方式占流通业整体的份额(由于缺乏我国流通业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增加值,因此在衡量不同所有制经济方式占流通业整体的份额时,采用流通业就业人数作为替代指标,即采用不同所有制方式的流通业就业人数占流通业整体就业人数的比重表示)。endprint

本文选取199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根据式(3)、式(4)分别测算我国流通业公有制形式和非公有制形式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可知,我国流通业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量值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变化趋势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呈下滑趋势,1993-2001年这9年期间,公有制经济的贡献度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态势;而2001-2004年期间,公有制经济的贡献度呈显著下滑,2004年的贡献度仅为1.67%;2004-2012年贡献度的变化趋于缓和,数值基本维持在2%附近。与流通业公有制经济相反,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仅1994年、2000年、2004年和2009年贡献值出现一定幅度下降。1993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仅为0.29%,远低于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4.61%),但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达到11.23%,远高于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1.60%)。计算可得,1993-2012年期间,我国流通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4.22%和4.57%。

由图2可知,我国流通业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无论是在量值上还是变化趋势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总体上呈下滑趋势,1993-2012年期间仅1994年、2000年、2006年、2007年和2010年这5年拉动度出现一定幅度提高。从1997年起,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都低于1%。与流通业公有制经济相反,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也存在一定的阶段变动,从1993-2007年,拉动度呈指数型提升,而从2007-2012年,拉动度发生了明显的波动,尤其是2009年拉动度从1.62%降为0.74%,下降幅度达0.88个百分点。计算可得,1993-2012年期间,我国流通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平均拉动度分别为0.65%和0.67%。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而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正趋于减弱。由此可见,当前调整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是极其有必要的。

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动态影响的实证分析

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效应,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流通业对宏观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已成为当前我国流通经济贡献的主力军。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绩效的动态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反映经济绩效与流通业所有制结构的模型进行再分析。受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变动、国内外环境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流通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国民经济绩效的影响也不断变化。为此,本文考虑一种可变参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测量这种动态影响。状态空间模型构建如下:

量测方程:ln yt = β + αt xt + ut

状态方程:αt = γ + θ αt-1 + εt

(5)

其中,yt为经济绩效变量,xt为流通业所有制结构的代理变量,β、γ都为常系数,θ为状态方程的变量系数,αt为时变参数,ut为量测方程的误差项,εt为状态方程的随机误差项。

本文选取劳均产出水平作为经济绩效指标,即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水平,具体用国内生产总值与总从业人数的比值表示。由于上面的分析已表明我国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正不断扮演主力角色,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采用流通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数占流通业总从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流通业的所有制结构。仍以1993-2012年为样本期,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量测方程:ln yt = 0.468 + αt xt + [var = exp(-2.772) ]

状态方程:αt = 0.621 + 0.826 αt-1 (6)

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影响的时变系数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基本为正向效应(除1993-1995年外),且总体上这种影响效应呈现上升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笔者将此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3-1997年,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断增加,其原因可能在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动对经济绩效的影响逐步提升。第二阶段为1997-2002年,这段时期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先降后升,下降的原因可能在于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不断改革,流通业体制不断深化,进一步带动流通业发展,也促进经济绩效不断提升。第三阶段为2002-2008年,这段时期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出现波动性下滑,原因可能在于2003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流通企业的进入对国内市场带来压力,而且国内流通市场也逐步趋于饱和,因此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出现下滑。另外,2008年再度爆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影响。第四阶段为2008-2012年,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出现新一轮不断增加的态势,原因可能是“十一五”后半期至“十二五”前半期,国家大力倡导流通业等一批服务业的发展和转型,进一步提升流通业的先导能力,进一步促进流通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尤其是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经营业态不断增多,因而对宏观经济绩效的影响也不断提升。

结论

本文从我国流通业各所有制经济结构的经济效率的比较入手,研究发现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然后,测算了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动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发现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贡献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的贡献度和拉动度总体上趋于提升,而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正趋于减弱。最后,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动态影响。研究认为,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总体上呈现提升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即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动态波动性影响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贾彩霞.刍论我国就业所有制结构演变的经济效应[J].商业时代,2010(4)

2.徐索菲,张晓峒.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变迁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1(4)

3.Simon Kwa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A]. 101 Market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05

4.丁永健,刘培阳.中国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研究—基于内地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4)

5.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27)endprint

本文选取199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根据式(3)、式(4)分别测算我国流通业公有制形式和非公有制形式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可知,我国流通业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量值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变化趋势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呈下滑趋势,1993-2001年这9年期间,公有制经济的贡献度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态势;而2001-2004年期间,公有制经济的贡献度呈显著下滑,2004年的贡献度仅为1.67%;2004-2012年贡献度的变化趋于缓和,数值基本维持在2%附近。与流通业公有制经济相反,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仅1994年、2000年、2004年和2009年贡献值出现一定幅度下降。1993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仅为0.29%,远低于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4.61%),但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达到11.23%,远高于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1.60%)。计算可得,1993-2012年期间,我国流通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4.22%和4.57%。

由图2可知,我国流通业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无论是在量值上还是变化趋势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总体上呈下滑趋势,1993-2012年期间仅1994年、2000年、2006年、2007年和2010年这5年拉动度出现一定幅度提高。从1997年起,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都低于1%。与流通业公有制经济相反,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也存在一定的阶段变动,从1993-2007年,拉动度呈指数型提升,而从2007-2012年,拉动度发生了明显的波动,尤其是2009年拉动度从1.62%降为0.74%,下降幅度达0.88个百分点。计算可得,1993-2012年期间,我国流通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平均拉动度分别为0.65%和0.67%。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而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正趋于减弱。由此可见,当前调整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是极其有必要的。

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动态影响的实证分析

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效应,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流通业对宏观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已成为当前我国流通经济贡献的主力军。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绩效的动态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反映经济绩效与流通业所有制结构的模型进行再分析。受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变动、国内外环境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流通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国民经济绩效的影响也不断变化。为此,本文考虑一种可变参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测量这种动态影响。状态空间模型构建如下:

量测方程:ln yt = β + αt xt + ut

状态方程:αt = γ + θ αt-1 + εt

(5)

其中,yt为经济绩效变量,xt为流通业所有制结构的代理变量,β、γ都为常系数,θ为状态方程的变量系数,αt为时变参数,ut为量测方程的误差项,εt为状态方程的随机误差项。

本文选取劳均产出水平作为经济绩效指标,即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水平,具体用国内生产总值与总从业人数的比值表示。由于上面的分析已表明我国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正不断扮演主力角色,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采用流通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数占流通业总从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流通业的所有制结构。仍以1993-2012年为样本期,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量测方程:ln yt = 0.468 + αt xt + [var = exp(-2.772) ]

状态方程:αt = 0.621 + 0.826 αt-1 (6)

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影响的时变系数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基本为正向效应(除1993-1995年外),且总体上这种影响效应呈现上升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笔者将此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3-1997年,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断增加,其原因可能在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动对经济绩效的影响逐步提升。第二阶段为1997-2002年,这段时期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先降后升,下降的原因可能在于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不断改革,流通业体制不断深化,进一步带动流通业发展,也促进经济绩效不断提升。第三阶段为2002-2008年,这段时期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出现波动性下滑,原因可能在于2003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流通企业的进入对国内市场带来压力,而且国内流通市场也逐步趋于饱和,因此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出现下滑。另外,2008年再度爆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影响。第四阶段为2008-2012年,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出现新一轮不断增加的态势,原因可能是“十一五”后半期至“十二五”前半期,国家大力倡导流通业等一批服务业的发展和转型,进一步提升流通业的先导能力,进一步促进流通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尤其是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经营业态不断增多,因而对宏观经济绩效的影响也不断提升。

结论

本文从我国流通业各所有制经济结构的经济效率的比较入手,研究发现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然后,测算了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动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发现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贡献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的贡献度和拉动度总体上趋于提升,而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正趋于减弱。最后,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动态影响。研究认为,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总体上呈现提升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即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动态波动性影响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贾彩霞.刍论我国就业所有制结构演变的经济效应[J].商业时代,2010(4)

2.徐索菲,张晓峒.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变迁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1(4)

3.Simon Kwa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A]. 101 Market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05

4.丁永健,刘培阳.中国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研究—基于内地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4)

5.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27)endprint

本文选取199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根据式(3)、式(4)分别测算我国流通业公有制形式和非公有制形式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可知,我国流通业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量值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变化趋势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呈下滑趋势,1993-2001年这9年期间,公有制经济的贡献度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态势;而2001-2004年期间,公有制经济的贡献度呈显著下滑,2004年的贡献度仅为1.67%;2004-2012年贡献度的变化趋于缓和,数值基本维持在2%附近。与流通业公有制经济相反,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仅1994年、2000年、2004年和2009年贡献值出现一定幅度下降。1993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仅为0.29%,远低于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4.61%),但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达到11.23%,远高于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1.60%)。计算可得,1993-2012年期间,我国流通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4.22%和4.57%。

由图2可知,我国流通业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无论是在量值上还是变化趋势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总体上呈下滑趋势,1993-2012年期间仅1994年、2000年、2006年、2007年和2010年这5年拉动度出现一定幅度提高。从1997年起,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都低于1%。与流通业公有制经济相反,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也存在一定的阶段变动,从1993-2007年,拉动度呈指数型提升,而从2007-2012年,拉动度发生了明显的波动,尤其是2009年拉动度从1.62%降为0.74%,下降幅度达0.88个百分点。计算可得,1993-2012年期间,我国流通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平均拉动度分别为0.65%和0.67%。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而流通业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正趋于减弱。由此可见,当前调整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是极其有必要的。

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动态影响的实证分析

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效应,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流通业对宏观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已成为当前我国流通经济贡献的主力军。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绩效的动态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反映经济绩效与流通业所有制结构的模型进行再分析。受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变动、国内外环境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流通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国民经济绩效的影响也不断变化。为此,本文考虑一种可变参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测量这种动态影响。状态空间模型构建如下:

量测方程:ln yt = β + αt xt + ut

状态方程:αt = γ + θ αt-1 + εt

(5)

其中,yt为经济绩效变量,xt为流通业所有制结构的代理变量,β、γ都为常系数,θ为状态方程的变量系数,αt为时变参数,ut为量测方程的误差项,εt为状态方程的随机误差项。

本文选取劳均产出水平作为经济绩效指标,即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水平,具体用国内生产总值与总从业人数的比值表示。由于上面的分析已表明我国流通业非公有制经济正不断扮演主力角色,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采用流通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数占流通业总从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流通业的所有制结构。仍以1993-2012年为样本期,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量测方程:ln yt = 0.468 + αt xt + [var = exp(-2.772) ]

状态方程:αt = 0.621 + 0.826 αt-1 (6)

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影响的时变系数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基本为正向效应(除1993-1995年外),且总体上这种影响效应呈现上升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笔者将此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3-1997年,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断增加,其原因可能在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动对经济绩效的影响逐步提升。第二阶段为1997-2002年,这段时期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先降后升,下降的原因可能在于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不断改革,流通业体制不断深化,进一步带动流通业发展,也促进经济绩效不断提升。第三阶段为2002-2008年,这段时期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出现波动性下滑,原因可能在于2003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流通企业的进入对国内市场带来压力,而且国内流通市场也逐步趋于饱和,因此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出现下滑。另外,2008年再度爆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影响。第四阶段为2008-2012年,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出现新一轮不断增加的态势,原因可能是“十一五”后半期至“十二五”前半期,国家大力倡导流通业等一批服务业的发展和转型,进一步提升流通业的先导能力,进一步促进流通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尤其是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经营业态不断增多,因而对宏观经济绩效的影响也不断提升。

结论

本文从我国流通业各所有制经济结构的经济效率的比较入手,研究发现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然后,测算了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动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发现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贡献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非公有制经济对宏观经济的贡献度和拉动度总体上趋于提升,而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正趋于减弱。最后,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动态影响。研究认为,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总体上呈现提升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即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动态波动性影响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贾彩霞.刍论我国就业所有制结构演变的经济效应[J].商业时代,2010(4)

2.徐索菲,张晓峒.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变迁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1(4)

3.Simon Kwa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A]. 101 Market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05

4.丁永健,刘培阳.中国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研究—基于内地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4)

5.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