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白族汉语方言的语音底层问题*1

2014-07-30钟江华

关键词:桑植县桑植白族

钟江华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壹湖南白族的人口分布及其历史来源

湖南省为白族世居地之一。第六次(2010)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白族总人口1,933,510人,其中云南省1,564,901人,贵州省179,510人,湖南省的白族人口仅次于云南和贵州,居第三位,为115,678人,占全国白族总人口的5.98%。在湖南省的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五位,前四位依次为:土家族(2,632,452人)、苗族(2,060,426人)、侗族(854,960人)、瑶族(713,191人)。白族也是湖南最后一个人口达到10万以上的民族,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6,551,409人) 的1.77%*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1-6各地区分性别、民族的人口).。

据史料记载,今湖南白族与历史上的“爨(cuàn)僰(bó)军”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元代,地方镇戍军队中包括“乡兵”一类的军事组织,其中云南有“寸白军”,又称“爨僰军”,由云南土著民族爨人和白人组成,白人为今白族先民,元代又称他们为阿僰、爨僰(寸白)、白人。[1]313;963

据《桑植县志》[2]571的记载:桑植县的钟姓白族,其祖籍为云南大理。元至正七年(1347),钟千一避徐邹之乱,自江西吉水迁常德武陵。明洪武十五年(1382),再迁今芙蓉桥。

另据钟玉如[3]的考证:迁入到张家界的钟姓始姐钟千一等人已是随“爨僰军”在汉口遣散(1261年)后流落到江西的第三代人,其祖父钟贤时遂家江西宁州羊武乡(今江西修水县),父亲钟必富(字福八)徙南昌府南昌县钟家港,后钟千一及其同胞兄弟钟千三迁徙至吉安府吉水县,并于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因避徐邹之乱与谷均万、王朋凯,还有熊、李、高、杨、孔、张、施、车、于、马等姓白族人一同自江西吉水迁至湘西北部。明洪武十年(1382)再迁至今桑植县芙蓉桥一带。照此看来,今桑植白族先民们在江西待了大概80余年时间。

“居住在桑植县马合口、芙蓉桥及其周边地域的10万余乡民,曾被当作汉族、土家族人。但是,他们到底是什么民族,谁也说不准。只有一个笼统的称呼——‘民家人’。有时候被贬称为‘民家佬’。直到1984年,通过不少专家、民族工作者的反复调查和考证,并经国家民委认可,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才正式确认桑植‘民家人’为白族。”[4]1并于当年9月24至29日先后成立刘家坪、瑞塔铺、麦地坪、马合口、走马坪、芙蓉桥以及洪家关等7个白族乡。[5]285-286后瑞塔铺白族乡在1998年设建制镇时与新村坪乡合并成立瑞塔铺镇至今。瑞塔铺白族乡改为镇后,当年又批准成立淋溪河白族乡,所以现在桑植县仍有7个白族乡。

今湖南白族也主要分布在张家界市桑植县的这几个白族乡。据第六次(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张家界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白族95,235人*张家界市党政门户网站http://www.zjj.gov.cn/website/main/498/508/2011080451969.shtml.,占湖南省白族总人口的82.33%。怀化为湖南白族人口仅次于张家界的第二大集中分布地,第五次(2000)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共有白族16,718人,占当年湖南全省白族人口的13.31%,主要分布在沅陵县的大合坪及其周边乡镇*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0%80%E5%8C%96 .。

为便于加强交流,1990年的11月18日与1991年的7月22日,桑植县先后与大理州的祥云县以及洱源县正式结为姊妹县。2001年4月,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又与大理喜洲镇正式结为姊妹乡镇。[6]287-290今桑植白族居民虽然至今仍保留了一些白族人特有的风俗,但已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改说汉语方言,当地人称其为“民家腔”*“桑植民家腔”即为桑植民家人说的话,其中又以芙蓉桥、马合口两个白族乡的方言最为地道,在没有作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桑植“民家腔”即指这两个白族乡的方言。,贬称作“民家佬腔”。

贰对桑植“民家腔”的调查

为了配合对桑植“民家人”民族身份的识别和确认,由湖南省民委、湘西州以及桑植县共同组成的省、州、县民族联合调查组于1982年5月赴桑植县“民家人”聚居地进行了“语言、宗教信仰、服饰、历史传说、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经济生活、史书记载”等方面的详细调查考证。关于此次语言方面的调查内容,虽然各种版本的资料记载不尽相同,但大体上保持一致,且均认为桑植民家腔还保留不少白语的底层成分。[7]283-285,[8]2-3,[9]3073-3074民家腔也由此成了1984年桑植“民家人”最终“被国家民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白族的重要依据之一”。[10]330

部分本土学者如谷厉生(2006)甚至至今仍坚持认为“桑植白族语言乃是大理白族语言的支系——桑植白语支”[11]181,认为桑植民家腔“和汉语是同一系属的语言,但不是汉语的方言,而是民家腔的方言”[12]363-364。

虽然桑植民家腔是一种汉语方言是非常明显的事实,我们当然也不能同意谷厉生先生的观点,但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民家腔在当地人,尤其是民族身份认同感较强的白族人眼中与周围其他乡镇的方言,特别是与以县城为代表的“客家腔”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而桑植民家腔与白族语言究竟有无联系,有多少联系?我们先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那次调查结果。[13]133-135

一、在调查的764个音节中,有声母20个:s、t、k、j、t‘、m、p、w、l、*声母在原文一共出现三次,此处引用时省略。、h、k、、lj、n、ku、x、mg、p'、pj。

在调查的838个音节中,有韵母24个:e、a、u、i、an、a、au、n、o、een、o、ai、ou、ei、on、、y、ui、u、e、ee、in、uo、i。

在调查的800个音节中,有声调9个:323、53、33、453、212、55、31、13、35。

调查组通过对536个“民家人”词语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与现代汉语相同的369个(约占68.8%);与古代汉语相同的27个(约占5%);与湘西汉语方言相同的98个(约占18%);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地方方言相同的占92%);与汉语、土家语、苗语不同的民家话42个,占8%。

虽然30年时间过去了,任何一种语言或方言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以上调查结果与我们目前所调查到的桑植民家腔音系(声母27个,韵母43个,单字调5个)差别甚大,使得我们对其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持怀疑的态度。

二、桑植县民委、政协文史委编写的资料《桑植少数民族》(1992)[8]3073一书中记载:“据1983年夏,省、州、县民族联合调查组在白族中心区记录536个词汇分析,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有369个,占68.8%;与古代汉语相同的有27个,占5%;与湘西汉语方言相同的有98个,占18.2%,三者相加为92%。其余42个,纯为白语,与云南省大理地区的白族,在音韵、词汇、语法组成等特点上完全相同,如‘门口’称‘克特’、‘爱人’称‘乌尼’、‘手’称‘舍’、‘猫’称‘阿咪’等等。”

三、武陵谷姓白族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武陵谷姓白族志》(2001)[8]3073一书也提到,经20世纪80年代初,省州县民族联合调查组考察表明:大理白族也是汉语白读,占总词汇的20%;而远离大理,时约700余年的桑植民家语,尚在总词汇的60%左右。文中列出了“大理白语、桑植民家语的读法对照表”(下文简称“对照表”),“对照表”所列出的38条词语(子、头、肉、倒、跌、咬、你、江、手、脚、牙、苦、黑、粗、痛、挂、偷、热、客、大、人、石、什么、门口、白天、夜晚、祖父、父亲、母亲、牛儿、狗子、鸡子、老鼠、帕子、筷子、爱人、生的、土块)均被认为和大理白语相一致。

目前,学者们一般认为白语主要分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14],我们按此选择了大理喜洲、剑川金华、怒江泸水洛本卓(文中简称“怒江泸水”)3个白语点以及赣方言,分别与“对照表”所列出的38条词语进行了比较,比较后发现:桑植民家腔仅有下面3个词语在语音及意义上与白语较接近:

第3条:肉。“肉”字在桑植民家腔中称作ka24kr044,一般为儿语。在大理喜洲为ke21,剑川金华为k21,怒江泸水为qa21。实际上,把“肉”称作ka ka广泛存在于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区,整个张家界地区也基本都有此种说法。

第28条:父亲。大理白语基本都是单念ti33或di33,桑植民家腔必须重叠使用,念作ti31-33ti31-21,跟湘语和赣语中某些方言把“父亲”称作ti ti相一致,并且在与芙蓉桥、马合口白族乡相邻的周围很多乡镇如官地坪镇(以土家族为主)等也均有把父亲叫作ti ti的。

第36条:爱人。“对照表”中指出桑植民家腔把妻子称作“屋里”与云南白语一致。虽然在云南保山旧寨、洱源龙朋、宾川沙址、下关福星、邓川腊坪、洱源凤羽、洱源炼城、剑川大松坪、云龙罗邓、云龙自然都把妻子说成vˌi,与桑植民家腔的 vi相一致,但《汉语方言大词典》[15]也记录了不少湖南方言以及江西客赣方言中把妻子或丈夫称作“屋里(人)”的用法。北方也多有此用法。

通过比较,很难说桑植民家腔的这几条就一定来自白语,因为除了这几条之外,“对照表”中所列出的很多条目都看不出桑植民家腔与白语之间有什么读音上的联系。另外,我们也不能说和桑植民家腔有着相同说法的地区如桑植县城以及张家界市区都是因为受到民家腔的影响。

叁桑植“民家腔”白族汉语方言的几个语音层次

众多史料均证明,沅陵县的白族与桑植县的白族同出一源,祖籍均为云南大理。[3],[16]除了各种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在桑植民家腔和沅陵大合坪乡的汉语方言中也发现了几处语音上的共同点,且这几处共同点亦是两地方言与周围乡镇方言的区别性特征。

一、麻韵三等字的语音层次

桑植民家腔与沅陵大合坪的麻韵三等字均有两个语音层次,主要元音分别为a、ɛ(),a为白读层,ɛ()为文读层。见表一。

表一:桑植民家腔、沅陵大合坪话与周边以及江西赣方言、白语麻韵三等字的读音对照表

注:江西赣方言的材料引自李如龙、张双庆主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17]25-27,白语的相关材料引自王锋整理编辑的《白语方言词汇》[18],空白处代表暂未找到相应的读音,下同。

《切韵》麻韵字的主要元音在各家的拟音中基本为-a,在现代客赣方言中还基本保留着此种读音,而官话方言的麻韵三等字的主要元音都基本高化为-/-e/-ɛ了。桑植县目前仅有说最典型民家腔的两个乡——芙蓉桥和马合口的麻韵三等字保留白读层-a的读音,沅陵县的官话方言中也仅有白族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大合坪(位于沅陵县的北部)及周边乡镇保留主元音-a的读音。

二、侯韵字的语音层次

桑植民家腔与沅陵大合坪的流摄开口一等侯韵字均有ɛ、ou两个语音层次,ɛ为白读层,ou为文读层。见表二。

表二:桑植民家腔、沅陵大合坪话与周边方言以及白语侯韵字的读音对照表

显然,以上桑植民家腔与大合坪两地有白读层ɛ的基本为口语常用字,相对不那么常用的字就只有文读层ou的读音了。

实际上,流摄开口一等侯韵字读前元音(包括带介音-i)的现象在南方方言中广泛存在,分布的范围包括整个北部吴语区以及部分南部吴语区,客赣语区,向西延伸至湘语区、向东扩展至闽中、闽北等内陆闽语;向北延伸至徽语的部分方言(严州片除外)和江淮官话中的通泰方言,向南到粤语的四邑片。离客赣方言的中心区域越远,类似的现象越少。[19]17-18具体见表三、表四。

表三:湘语以及通泰方言侯韵带-i-介音和读前元音的情况

注:此表引自陶寰[19]18,其中湘语辰溆片的材料引自瞿建慧[20]54。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大片南方方言中,客、赣语区侯韵字读前元音的现象比其他方言区更普遍,也更有代表性。刘纶鑫[21]766曾提出客、赣方言与其他汉语方言最明显的两项语音特点:第一为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都合流为一,其中大部分地区读为送气清音;第二即为古流摄侯韵字的韵母为前元音ɛ或e构成的韵母ɛu或eu。见表四。

表四:客赣方言侯韵读前元音的情况

三、咸山摄的语音层次

1.咸山二摄舒声字在今汉语官话方言中绝大部分都合流成了一组韵母,张家界方言基本读an(uan),唯有典型的桑植民家腔还保留两组韵母,但读音较混。如:

衫咸开二山山开二沾咸开三展山开三范咸合三船山合三桑植民家腔ʂ ɛnʂ an ɛn anxuan ‘uɛn桑植县城ʂ anʂ an an anxuan ‘uan张家界市区ʂ anʂ an an anxuan ‘uan慈利县城ʂ anʂ an an anxuan ‘uan

2.侯精一在《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002)[22]145中指出:“咸山摄一二等字的韵母主要元音有区别(耒资片例外),如“搬班”二字韵母不同,“官关”二字大部分地方也不同”是赣语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在今整个张家界地区,仅有说最典型民家腔的桑植芙蓉桥和马合口两个白族乡咸山摄一二等字韵母的主要元音有别,形成an—ɛn、uan—uɛn两组韵母的混读。其中咸摄开口一等全部读an,开口二等有an、ɛn两种读音。山摄开口一二等全部读an,合口一二等均有uan、uɛn两种读音。见表五。

表五:桑植民家腔与周边方言以及江西客家方言咸山摄一二等舒声字的读音对照表

注:表中南昌的材料引自王福堂修订的《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23]。

3.另外,部分存在文白异读的字,文读层念an(uan),白读层念ɛn(uɛn),如:

漫山合一明mɛn22 ~出去哒/man22 ~谈算山合一心sɛn53 ~账/san53 ~哒(算了)般山合一並pɛn31 ~~儿大(一样大)/pan31 一~观山合一桓kuɛn31 参~,~音菩萨/kuan31 ~众卵山合一来nɛn24 称睾丸或阴茎/nan24 动植物的雌性生殖细胞:~细胞

4.从以上读音以及部分字的文白异读可以看出,桑植民家腔咸山摄舒声字正在以一种“词汇扩散”的方式进行合流,以至于某些音韵地位相同的字也开始出现了分化,正在由ɛn(uɛn)向an(uan)演变。如:

瞒山合一馒山合一宽山合一款山合一碗山合一弯山合一桑植民家腔mɛnmank‘uɛnk‘uanuɛnuan桑植县城manmank‘uank‘uan uanuan张家界市区manmank‘uank‘uan uanuan

四、结论

众多文献记载均证明,“民家人”入湘之前,在江西生活是确定无疑的,以至目前桑植民家腔与江西客赣方言,尤其是与赣方言在某些语音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就很难不让我们将两地联系起来,我们也由此认为:张家界最为典型的白族汉语方言——桑植“民家腔”白族汉语方言的语音底层基本来自赣语。相反,我们却没能从今桑植民家腔中找到白语的底层。之前很多被认为是桑植民家腔中较特殊的说法,在经过我们的调查后发现,在张家界的大部分地方(包括桑植县城和张家界市区)甚至整个湘西地区均有相同的说法,我们不能证明这些在如此大的范围内有着较为一致说法的词语都是因为受到桑植民家腔的影响而后来才产生的。限于篇幅,我们没能对更多保留在桑植民家腔中读音较特殊的词汇进行考察,相信在今后做出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之后再来回答桑植民家腔与白语到底有多大关系会更加合适。

附:文中的主要发音合作人:

钟高众,男,白族,1952年生 桑植县芙蓉桥白族合群村人,中学,农民

向成才,男,土家族,1943年生, 桑植县澧源镇(县城)人,初中,农民

符龙胜,男,土家族,1928年生, 张家界市永定街人,小学,农民

钟广友,男,白族,1984年生 ,沅陵县大合坪乡塘家溶村人,大学,个体户

罗永贵,男,土家族,1954年生,沅陵县沅陵镇(县城)人, 高中,农民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通史(第8卷). 中古时代·元时期(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桑植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桑植县志[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3]钟玉如.论沅陵白族源流及其突出贡献,白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待出版).

[4]谷忠诚.桑植县“民家人”是什么民族?“根”在哪里?.谷利民主编.桑植白族博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5]谷忠诚.桑植县成立七个白族乡的前前后后[M]//谷中山主编.湖南白族风情.长沙:岳麓书社,2006.

[6]谷忠诚,曹开胜.与大理州的亲情往来[M]//谷中山主编.湖南白族风情.长沙:岳麓书社,2006.

[7]谷忠诚.桑植“民家人”落实白族族称始末[M]//谷中山主编.湖南白族风情.长沙:岳麓书社,2006.

[8]谷忠诚.桑植“民家人”的白族成分是怎样认定的?[M]//谷利民主编.桑植白族博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9]段伶,张杏莲.云南、贵州、湖南白族七个语言点调查资料[M]//徐琳主编.大理丛书·白语篇(卷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0]谷利民.桑植白族民家腔初步研究[M]//谷利民主编.桑植白族民家腔口语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1]谷厉生.母语传承与遗存[M]//谷中山主编.湖南白族风情.长沙:岳麓书社,2006.

[12]谷厉生.桑植民家腔初探[M]//谷利民主编.桑植白族民家腔口语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3]张丽剑.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4]赵寅松,王锋.大理丛书·白语篇(前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5]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 中华书局,1999.

[16]赵珍峰.沅陵钟姓本为白族[J].怀化师专学报,1992(2).

[17]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18]王锋整理编辑.白语方言词汇[M]//徐琳.大理丛书·白语篇(卷三).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9]陶寰.吴语一等韵带介音研究——以侯韵为例[C]//吴语研究——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0]瞿建慧.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1]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2]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3]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桑植县桑植白族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电子商务 为农产品插上翅膀
邹军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