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助推产业升级

2014-07-27夏杰长

时事报告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夏杰长



生产性服务业助推产业升级

夏杰长

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产业升级,这对于打造中国产业升级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已超过50%,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我国虽然已经是全球加工制造业中心,但这一比重仅为15%。行业开放度低、市场竞争不充分、不当的行政垄断、管制行为等因素的存在,阻碍了市场和企业的健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滞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一大短板,如制造业效率难以提高,利润率随之走低,导致我国经济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再如居民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庞大的内需市场挖掘不够,经济结构明显失衡,等等。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意味着我们要在分工与互动中选择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战略,特别要围绕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高端服务元素坚实地嵌入制造业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长期以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低端锁定”的尴尬格局,逐步摆脱“国际代工”的形象,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以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我国产业升级,也是我国劳动资源大国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比较脆弱的客观现实的必然要求。服务业就业弹性明显高于制造业,服务业单位投资所创造的劳动就业岗位数约是重化工业的2.5倍;服务业对能源消耗也远低于制造业,每创造1万元GDP,服务业的能耗只是制造业的25%,更加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要让生产性服务业从“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除了市场的自发培育和发展,也要特别重视政府的激励措施。具体而言,如下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切实鼓励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如果服务业的发展逐渐失去实体经济的支撑,完全自我循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就形成一种看似繁荣实则“体虚”的状况。服务业也最终成为无源之水而衰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5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从实际出发,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几个重点突破领域: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和市场交易;推进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促进生产流程再造和优化;推广生产设备融资租赁;发展战略规划、知识产权等咨询服务;鼓励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第三方认证;同时大力培养该领域急需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是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业引导资金政策,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公共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改变以前货物类采购畸重、服务类采购畸轻的状况,把服务业领域如公务消费、会展、会议、物业管理等纳入其中,引进竞争机制,面向全社会服务行业公开招投标。对民间资本投资高技术服务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放宽民间资本投资的税收抵免政策和纳税扣除适用范围。对小微型服务业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使小型公司能选择不同的纳税方式,特别要鼓励这些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创新行为,比如其研发投入享受企业所得税扣除等优惠政策。继续深化服务业增值税的“扩围”改革,全面实施这一“税收新政”,以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度专业分工,从分工合作中寻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赢”。

三是构建完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满足不同新兴服务业的融资需求。需要强调的是,大量民营服务业在发展初期普遍是小型甚至是微型企业,建议借鉴韩国的经验,设立“服务业特别基金”,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微型服务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破解融资瓶颈。还要针对服务业特别是小微型服务企业抵押物较少、经营规模不大的特点,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草根金融”体系,比如探索发展服务业小微型企业的联保贷款业务等。拓宽机构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贷款抵押、质押及担保的种类和范围,加大金融创新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破解服务业融资难的“瓶颈”;积极发展包括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各类债务融资工具,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方式。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国内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和第一个“水港+空港”双功能保税港区。日益完善的重庆保税港区逐渐成为辐射西部及内陆地区的保税生产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

四是实施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在大中城市发展,而大中城市又是土地最为紧张的地区,随着经济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和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土地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需要创新土地管理政策,包括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厂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在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充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鼓励现代服务业项目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建立灵活的土地出让机制,发挥土地收储的调控性作用,对园区或集聚区内的重点项目及列入鼓励类的新兴服务业重大项目,在供地安排上,具有优先选择权,实现对服务业发展用地的有效供给。

五是改善服务业发展的软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只有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服务业信用管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制订和实施服务业标准,才能降低服务产品和服务行为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人才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现代服务业最主要的“投入”就是人力资本。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人才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重点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支持各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开展现代服务业复合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训。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更多的高端服务业人才向我国聚集。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