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思考

2014-07-27阎占定

观察与思考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阎占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框架的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证。”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的、创新性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目前,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学术界的研究热情也很高,但在基层则呈现出与之截然相反的情形。理论难以深入基层、难以走进群众、指导实践的“小众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面向基层、走进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真正重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归实践。

一、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掌握群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建设的过程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真正的力量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更应该回归到实践中,回到人民群众中,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掌握这一创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让理论掌握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才能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去武装、教育和引导群众,使人民群众更好地、更加自觉地学习、掌握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增强对理论、道路、制度的自信。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到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实现理论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要重视理论的作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进群众。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①《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要让广大群众知晓、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行动的指南。只有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群众及时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引起群众的回响和共鸣,形成中国“好声音”。毛泽东曾深刻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思想只有掌握群众,才能改造群众的主观世界,也才能在改造群众主观世界的基础上有效地指导和推动群众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掌握群众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性,不仅体现为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而且体现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④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这就是说,在当今中国,我们必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力量,认识到用创新理论掌握群众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讲,就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认识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以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和实践的逻辑步骤上,应首先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让理论深入人心,其次才能真正用这一理论武装群众、教育群众,指导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统一”。

(二)要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群众熟悉的生活话语,用通俗化、群众化、本土化、实践化的语言和方式向群众宣讲。理论要大众化、被群众所接受,关键在于能否运用好群众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这既是一个文风问题,也是一个学风、作风问题。正如陶德麟教授所讲的,“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以中国人喜闻乐见、明白流畅的语言讲清楚深刻的道理。”⑤陶德麟:《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光明日报》2013年5月31日。实践证明,多用贴近生活与实际的群众语言往往能增强宣讲的感染力,拉近与群众的感情,从而更能解开心结、产生共鸣、走向共识。

(三)要用理论解答群众实际的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满意的;另一方面,随着改革深入,市场竞争激烈,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多样化,收入差距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增多,这种发展中的问题,成就中的不足,让基层人民群众生活在一种困惑和迷茫之中。因此,党的理论就应该去直面现实问题,回应群众和社会的关切,要真实、真情、真切,用情、用理、用心地教育群众,来赢得群众的信服、信任、信心,从而实现创新理论的引导、教育、教化的功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地入脑入心,成为中国大众的共同信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行动指南。理论研究者和宣传者要面向实践准确地提出问题,自觉地研究问题,在宣讲中既要会讲“普通话”又要会讲“地方话”,既要讲大政方针又要讲柴米油盐,既要善于把大道理与小道理贯通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效果,同时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

二、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应该是面向全民的理论宣传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中国大众。但是针对当前我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人群素质、地区基础、队伍力量等方面的多样性特点,应全面开展,重点突破。从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工作的实际效果、轻重缓急来分析,其重点对象和工作重点在于:

(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三化”是我国坚持、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重要工作,也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其重点是“大众化”,重中之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从“三化”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言之,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形成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向群众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知晓掌握,成为大众精神的共同支柱。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且理论要体现时代的特色,把握时代的脉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创新。

从“三化”的实践状况来分析,在“三化”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工作做得比较好,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则滞后。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已经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发展,已经在艰难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已经中国化了,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中国的。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讲,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时代化,事实上,不断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是时代化的表现。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这本身就是时代化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同步的发展过程。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说,尽管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是一个共生共长的关系,但是从现实来看,由于受教育对象、宣传教育者、宣传教育工作、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滞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

因此,在当今中国,不是有没有理论的问题,而是如何把党的创新性理论及时宣传普及,武装全党,教育群众,最终成为人民大众精神信仰的问题。所以,在当今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键是大众化,核心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这才是“三化”中的重中之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点对象在基层、在农村、在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基层、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工作和思想的重点在于抓经济,搞好经济建设,对基层思想教育文化建设认识滞后,重视不够,基层群体政治文化素质不高,因此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很少涉及到基层,致使这些地方和这部分群众还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盲区”或边缘状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薄弱地区和群体。相反,在城市、在知识阶层,由于长期居于文化高地,拥有更多的文化教育资源,一直是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重点,其中有的还是党的理论宣传者。

从一定意义上讲,在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重点对象就是基层群众,对草根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这是因为这些群众文化素质比较低,对正确理论和错误理论的辨别能力较差,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出现的宗教渗透、封建迷信,正是利用了这些弱点。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广大基层群众从改革开放和党的惠民政策中得到实惠之后,更加拥护党和信任党,也迫切想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加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和农村社会出现的理想缺失、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不正、宗教和封建迷信抬头的现象,更加期待用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道德去占领农村思想文化市场,去荡涤一切非社会主义思潮,去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2012年笔者对西南武陵山民族地区抽样调查的235份问卷中,当问及“你对在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看法是?”,回答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有186人,占80.4%,回答没有必要的只有8人,占0.3%,回答无所谓的有41人,占17.4%。因此,我们必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心由城市、由知识阶层向农村、向基层群众的转变,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牢占领广大农村、基层思想文化阵地,让理论成为广大群众精神家园的共享产品。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队伍建设的重点是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两支队伍”建设,并以宣传队伍建设为重点。任何好的理论都需要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队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必需重点抓“两支队伍”建设。

首先,重视理论研究队伍建设。这支队伍是研究和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内涵的研究者和探索者,他们通过著书、写文字来向理论界和社会提供准确、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含义、内容,以及理论著作、普通宣传读物。我们能不能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内涵、把握理论实质,提供丰富的理论宣传教材,关键靠的就是这支理论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偏重于创新理论的文本解读和理论深化的诠释。

其次,加强理论宣传队伍建设。这是一支侧重于到群众中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力量。他们要有较好理论素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吃苦的精神,有娴熟的理论宣传的方法和技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精神就是主要通过他们带到群众中去。

再次,坚持“两支队伍”的结合。“两支队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中,分工不同,各有侧重,相互结合,交相辉印、相得益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力量强,宣传队伍在农村和基层比较弱的特点,理论研究者不能深入群众,理论宣传者理论功底相对较差。因此,在“两支队伍”建设中,必须兼顾发展,理论研究者同时要成为理论宣传者,理论宣传者同时要成为理论研究者。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队伍中,形成一批既是理论家又是宣传家的队伍,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队伍才能不断壮大,大众化宣传力量和效果才能更加凸显。

三、选择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内容、方式和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和民族性,体现在理论的内容和实际的对接和契合,理论内容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方法、路径来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以及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丰富和发展。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就必须在内容上突出实践特色,在方式、方法、路径上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实现内容和方式的统一,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一)选择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丰富,如何选择好大众化教育的内容,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要按照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的原则来设计大众化的内容体系。这个体系要全面、系统且重点突出,要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要针对群众的水平和需要,不求全,但求精和管用。对农民和一般群众,要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内容进行宣传普及。比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新农村建设、中国梦、市场经济等等,就没有必要让基层群众去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只要让他们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重点和精华。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水平、不同的需要,有针对性、区别性、层次性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对广大的农民重点进行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对民族地区还要进行社会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的宣传教育。

(二)推动理论工作者深入实际,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论能不能为群众所接受,要看群众需不需要这种理论。理论武装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群众。理论能否受到群众的欢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对群众的精神需求了如指掌,尽量使理论武装与群众的需求“正相符”,做到“正中下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释群众之所惑,办群众之所需,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在“大众化”的前提下“化大众”,做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唯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我们的理论武装工作才能赢得群众信赖,拥有群众基础。因此,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宣传工作者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理论研究者要实现从书斋中、从书堆里走出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实践的转变;要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群众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那种理论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说教式的宣传报告,不仅没能发挥理论宣传教育的效果,反而让群众加重对理论的困惑、冷漠。其次,理论研究和宣传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产生有影响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成果。理论的本质在于解读实践现象,指导实践。在基层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宣传教育时,理论研究和宣传一定要针对当前群众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腐败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耐心宣传。如果能够在理论上回答群众关切和困惑的问题,接受党的理论,在行为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那就充分说明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有了效果。三是理论工作者既是研究者,又必须是宣传者,要“顶天立地”。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对于怎么办才能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这个问题,决不能只是作出往往可以使实际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倾心于‘经济主义’的实际工作者满意的那种回答,即所谓‘到工人中去’。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分,又以宣传员的身分,既以鼓动员的身分,又以组织者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①《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三)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载体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用创新性的理论化大众。在当前基层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理论宣传渠道少、理论宣传队伍弱、宣传方式单一等问题。对基层的宣传,除了电视、报纸,板报宣传,就是带有运动性的宣传报告,而平面宣传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很难深入群众,加上基层没有固定的宣传队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农村、在民族地区难免成了宣传教育的盲区。因此,要针对当前农村在理论宣传方面队伍力量薄弱、方法单一的问题,在改进和发挥传统的宣传渠道和手段作用的同时,要探索理论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载体,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要积极以信息网络技术(如博客、微博、手机报、QQ群等)为载体,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领虚拟空间的马克思主义阵地。

(四)搭建理论工作者与基层群众面对面的平台。要建立党的理论宣传点、社情民意观测点,在农村、社区、工厂设立理论宣传点、调研观测点,使党的理论宣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者要善于同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在面对面中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彰显理论的力量;在面对面中服务群众、教育群众,让理论掌握群众,要以示范点建设带动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开展。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示范点建成“理论热点宣传点、社情民意观测点、专家学者实践点、为人民群众服务点、基层文化建设点”,实现“五点合一”。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