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届浙江原创合唱作品评选回顾与启示

2014-07-26郑晓林

人民音乐 2014年5期
关键词:合唱团作曲家声部

2013年10月20日,首届浙江省原创合唱作品评选获奖音乐会在宁波大剧院顺利举行,将浙江音乐界历时两年的合唱探索与实践推向了高潮。从2012年起,围绕原创合唱,浙江音乐界打好四步“组合拳”:一是开设浙江合唱创作研修班,二是进行原创合唱作品征集,三是举办首届浙江省原创合唱作品评选和获奖音乐会,四是首设“浙江合唱论坛”,对浙江合唱事业进行深入研讨。

浙江曾经诞生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首合唱作品《春游》,李叔同先生到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创作的这首合唱曲,在体现强烈民族情感的同时大量采用西洋作曲技法?熏将东方传统文化元素和西洋艺术歌曲风格达到了完美融合,传递着精妙韵味。

光阴荏苒,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的合唱事业蓬勃发展,多次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的金、银、铜奖,在国际合唱联盟举办的第六届(绍兴)、第七届(美国辛辛那提)世界合唱锦标赛中二度获冠,合唱水平及团队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但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主要是本省创作的合唱作品很少,具有浙江民俗风格的原创作品寥寥无几,能够创作出在全国产生影响的经典之作更是凤毛麟角。原创的“短板”成为制约浙江省合唱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缺憾,加大合唱作品的原创力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于是,在2012年8月,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假座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今浙江音乐学院《筹》),举办了浙江合唱作曲研修班,来自浙江省各地音协、专业院团、艺术院校和文化馆近40位中青年作曲家们参加,研修班聘请了孟宪斌、曹光平、刘晓耕、徐坚强、甘霖、阎宝林等国内知名合唱作曲家、指挥家授课,帮助浙江作曲家提升合唱作品的创作水平。

在对研修班结束后的四十余部合唱作品进行两轮严格的评选后,有18首作品获奖。获奖音乐会上,杭州师范大学八秒合唱团、温州女声合唱团、浙江大学文琴合唱团、宁波青年合唱团和宁波雪花童声合唱团演唱了其中11首作品,他们用宽广的音域、可控的音量、丰富的音色与和声效果,共同演绎了美妙而和谐的合唱作品,充分展示和诠释了合唱作品所特有的情感内涵与艺术魅力。

紧接着举办了“浙江音乐论坛之合唱论坛”。该论坛是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周期性音乐理论评论活动。会上,刘晓耕认为,这次浙江原创合唱作品有三个大突破,一是合唱作品有重要成果。通过2012年的研修班,加上各个老师的辅导,在声音和造型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二是技法和音乐有较大突破。很多合唱的写作技法不满足过去单调的写法,这在中国已经是前沿了;三是群众歌咏的形式已经进入到更高的专业合唱的层次。

获奖作品里有一些亮点,其中《畲族情歌》(畲族民歌,阎宝林编曲)、《东海情怀》(晓光词,翁持更曲)被专家们视为叫得响、拿得出的浙江本地优秀原创作品。

《畲族情歌》不仅展现了景宁畲族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而且把合唱艺术的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很好地利用了民歌的素材,却没有被原生态所束缚,多个声部处理恰到好处,几种唱法糅合得天衣无缝,显示出原创作品的完整性,舞台效果呈现出歌声的张力和动态。

《东海情怀》描绘了浙江沿岸的东海风情,展现了浙江儿女的豪迈气派,作曲家在音域的把握上运用了最有效的音区,达到了理想的演唱效果。在作曲结构上,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赞美诗,干干净净的四声部,声部之间既充满动感又紧密衔接。

浙江原创合唱作品能够利用本地民歌素材而又不拘泥于素材,同时,还善于把握合唱声区的音域尺度,有节制地使用极端音区,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特别是《腊梅花开》(泰顺民歌,董夫腾改编)成功使用了赋格手法,合唱在开始时以单声部形式呈现“主题”,之后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与之形成对位关系,这种手法特别适合于改编民歌。几个空八度运用大胆,虽然技巧不很复杂,但效果较好。

专家们也对词曲作者今后的创作思路和方向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音区、音域和音色要有效定位,相辅相成。有一首劳动号子风格的合唱曲,在有效音区上应该构成与劳动情绪的一致性,但该曲的号子沉闷,缺乏力度,平淡且张力不够,号子本身的力量就消失殆尽,合唱队员要很好地表达也非常困难。在音域和音色的协调上,一首表现“飞翔”的歌曲,因为和声不很协调,纵然音域突然拉宽,也仍然没有“飞翔”起来。

作曲与指挥面对面交流,构成本次合唱论坛的一大亮点。杭州师范大学八秒合唱团、温州女声合唱团、浙江大学文琴合唱团展现了训练有素的音色多元和音色统一,使优秀作品得以锦上添花,但在指挥的细节处理上还有待改进。如声部与声部之间没有交流,一种情况是喜欢响、高、尖、硬、强,缺少意境;另一种情况是声部与声部的交接点处理得不够,反而把前面的意境破坏了。还有,许多合唱团队在呼吸的表现力方面都做得不够好。对于原创与指挥的相互关系,作曲者的作品不仅在技法上过得硬,还应在理念上具有前瞻意识;而指挥首先应该像施工者对待设计图纸那样尊重文本,严格执行,这样的二度创作才能达到与作曲家心心相映、趋于完善的境界。

专家们认为,浙江合唱原创作品存在的一些隐忧,其实也是国内合唱健康发展的共同问题。

一、关于创作选材的问题

18首获奖作品中,选材于浙江各地民歌的3首,其他反映人民劳作的3首,描写各地风光、山水花木、地域风情的9首,写意抽象作品2首,佛教作品1首。但反映浙江人励志拼搏精神,描写现代都市生活和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生活状态,以浙江地方戏曲为基础的改编,均没有很好的作品。如此看来,作曲家的选材和切入点有待拓展。

浙江人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举世闻名,理应得到作曲家的重视并成为创作的重要题材。征集到的作品中虽也有主题性创作的颂歌,但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淬炼。而一些改编的民歌,越来越有题材雷同的趋向,作品难以被广大听众所接受。随着“80后”的逐渐成熟和“90后”的高调登场,高学历和高信息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欣赏品味,高雅、现代、轻松、时尚、情感丰富的作品将会成为未来合唱爱好者的新宠。在高科技覆盖,智能手机盛行的今天,如何探讨与电子产品互动的作品,如何将摇滚乐等流行音乐元素作为一种创新的要素融入到合唱作品,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endprint

此次评选的浙江合唱作品除了缺乏现实介入外,还缺少浪漫主义色彩和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小动物也都可以成为音乐的良好素材,如刘晓耕创作的《水母鸡》,安志顺的《鸭子拌嘴》等都是大家公认的好作品。浙江是个戏曲种类较多的省份,拥有越剧、婺剧、甬剧、瓯剧、京剧等,还有各种弹词。周大风创作的《采茶舞曲》,陈刚、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都是从越剧曲调里获得并提取了音乐灵感和音乐元素,浙江戏曲被改编成戏曲风格的合唱作品也大有可为。

二、关于创作技法的问题

浙江作曲家的合唱创作,尤其是合唱音色、各声部最佳音域、合唱泛音色彩等课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从本次入选作品看,对于声部安排、复调对位、和声织体的写作以及对合唱团演唱能力的训练与预见、创作技法的娴熟与成熟等,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究和研习。

目前,不仅浙江,国内很多作曲家都有过多注重技术的现象,复杂地转调、离调,大量运用变化音、高难度的节奏等等,深厚的理论功力是表现了,但忽略了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同时给合唱团演唱造成困难,不利于作品流传。其实,简单且形象的旋律是好作品的基础,刘晓耕说到,民歌改编中要注意简约,尽量用感人的旋律素材,并且尽可能地重复强调它,这样会加深听众的记忆,其流露出的内在情感力量也会是巨大的。

好的音乐主题和主旋律之外,和声织体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有时合唱可以靠一个单纯的主旋律,关键在于要为这条主旋律创作精彩的和声。有些作曲家在结构上热衷于做重叠,反而没有层次感,还不如老老实实把传统和声和主旋律完美结合,解决好合唱中的和声织体。其次,衬词也有讲究,一是尽可能回避别人用过的衬词,二是要讲究衬词的美感,因此,衬词尽可能不要去用实词或者动名词,《畲族情歌》中的“希来”写得就太过具体,贯穿进来反而消减了整个意境;三是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力度,比如“恩恩爱爱”的情感内涵表达,应该是轻柔、缠绵的,音一强了就会破坏情歌中的款款深情。

目前合唱创作的最大问题不是创作技术雷同,而是作曲家缺乏内心的表达,一些作品只有技术堆积,没有内心激动,缺少从心里发出的情绪,缺乏直击心灵、好听且温暖的真情。词作者也是如此,词藻虽然华丽,却少了质朴,那些返璞归真、真正打动人的情感因此消失殆尽。如果作曲家和词作家能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回归心灵,把心底最本真、最深切的情感写词谱曲,相信这个作品就能打动更多人。

三、关于伴奏创作的问题

获奖音乐会演出的11首作品中,7首无伴奏合唱,4首钢琴伴奏合唱。整场音乐会听下来,一些有伴奏的作品旋律确实好听。高质量的伴奏,往往能够弥补合唱作品的不足,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有的伴奏编配并没有为作品加分,甚至淹没了作品的闪光点。由此可见,不成熟的伴奏编配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合唱作品该用伴奏的一定要用,不要盲目追求无伴奏。浙江作曲家应该都有写作和编配伴奏的能力,之所以会有大量的无伴奏合唱,一是受到伴奏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为之,二是想在无伴奏合唱方面做更多的探索。世界主流合唱作品都以无伴奏合唱为主,这样更能充分地发挥人声的美妙特性。而事实上,写一个无伴奏作品难度更大,它对作品的完整性、丰满程度、织体、声部对位的要求都会有比有伴奏更高,浙江作曲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四、关于未来合唱发展的几点思考

首先,如何处理好声乐化和器乐化思维的关系。对什么是合唱,我们在认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拓展,而如何在充分研究合唱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把器乐的创作经验很好地与合唱音乐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把声乐演唱的思维和器乐化的创作手法有机融合,必将为合唱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合唱听觉艺术的更大、更好的提升。

其次,如何让个性的地域风格和共性的、经典的、传统的音乐风格得到统一结合。在突出本土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如何让音乐语言的艺术品位具备广泛的传播性,即创作的合唱作品既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要有利于广泛的传唱,这是作曲家们必须面对、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第三,如何让音乐文本和声音文本、文学文本更好地结合。既然合唱有歌词,就要充分挖掘歌词中的意境,然后通过有效的创作技法进行音乐塑造,再现并深化这一意境。经典的合唱作品,歌词、旋律、伴奏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陆在易的《中国,可爱的母亲》,其中一段的歌词只有四个字,通过对唱词的内涵不断挖掘和变化,就让整个作品变化为戏剧性充分、艺术张力宏大的作品。反观现在一些作品,音乐旋律若是换成其他歌词也可以成立,这样的作品,音乐和歌词是游离的,构不成血肉关系,因此就难以感动听众。

总之,浙江合唱艺术的发展需要创作、指挥、表演、理论研究、音乐批评及行政主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浙江文联、浙江音协打出的四步“组合拳”,必将为浙江合唱事业的发展、繁荣助威添力。

郑晓林 浙江省文联创研处处长

(责任编辑 张萌)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唱团作曲家声部
小小作曲家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