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黑白画”看世界

2014-07-25黄慧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元青花白瓷瓷器

黄慧琳

五年级美术校本课程《黑白画》——《瓶上的旋律》一课下课前,我出示了几件外国彩陶作品,想把它作为本堂课扩展内容。一个学生脱口而出:“哇,太奇特了!还是老外有创意。”这句话引来一片不满:“崇洋媚外!”“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老外的东西就是很独特。”……口水大战一触即发。面对面红耳赤的学生和即将敲响的下课铃,我提议辩论双方回家查找资料,在下次课上进行论证。资料要与本课内容相关,对创作有帮助。学生们跃跃欲试,课下纷纷找我讨论,甚至请来了家长帮忙。

第二节课,首先是对于异国文化充满好奇的学生发言,他们带来了多个国家的艺术作品资料。

“300多年前,欧洲各国仿造中国瓷器,结合欧洲文化,创造欧洲瓷器工业发展史。19世纪托马斯·巴特姆发明了欧洲白瓷。中国的白瓷是瓷土捏塑的,而欧洲的白瓷是以液体形式铸模成型。欧洲的方法可以制造更为复杂的造型。可见欧洲人很重视创新。”

这位学生的介绍立刻引来了一部分学生的抗议:“老师这节课的主题是《瓶上的旋律》,他找寻的图片内容跑题了。而且他也承认欧洲人是仿造中国瓷器,这说明中国瓷器的伟大。”

另一位学生则拿出自己的资料:“《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人向往东方。瓷器,代表着东方的文明,他们就通过抢夺来改善自己的餐桌文化。但是抢并非每次都得手,所以他们才想到了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欧洲瓷器的发展史是一段侵略史,没什么可骄傲的!”

不甘心被驳倒的学生喃喃自语:“我只是觉得这些艺术品很新奇,和我们的不一样。”

“那是你见得少,就像外国人看我们的文化一样。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纹样本身就是一幅黑白画,美丽的水纹是我们的祖先对黄河的敬仰与崇拜。几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用于火烧的容器,而欧洲只有盛放功能的容器,他们没有能够创造出带支撑腿、用来烧开水的炊具,没有养成像华夏民族这样喝开水的习惯。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历史上曾瘟疫大量流行的原因。”

学生们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料。我在他们的思辨中看到了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与自豪。该如何让学生们更为客观地看待多元的文化呢?我出示了一幅元青花的图片,开始讲解:“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但元青花中的苏麻离青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进口钴料。元青花中的大罐、大瓶、大盘、大碗都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而元代生产的小型器皿则多销往菲律宾。可见,瓷器的发展与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文化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应该得到尊重。艺术无国界,文化间、艺术间的欣赏与借鉴是好事,只是不能用掠夺与占有的方式达到目的。陶器到瓷器的发展史上,东西方都有继承与创新,也都有东西方文化间的融合。现代中国人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让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在上节课绘画的基础上,开始我们的继承与创新吧。”学生们信服地点头。

通过这次辩论,我不禁在思考一个问题。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让学生接受我们给予的教学内容和价值观,而忽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自己的选择和对于事物自己的思辨过程。《瓶上的旋律》一课在编排中,我只想到了突出传统文化的部分,只在扩展环节才加入了几幅外国的陶罐图片,却忽略了学习者在中西艺术的对比中可能引发的思考。教材编排缺少对多元文化的展示,那么学生由此引发争议就很正常了。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解,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行为的理解与分析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准确预测上。如何在教材中通过多元文化架起学生理解的桥梁,将是今后教材编写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endprint

猜你喜欢

元青花白瓷瓷器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从考古发现看元青花在海内外的传播
元青花的两个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