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14-07-25何新建

甘肃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综主干做题

何新建

〔关键词〕 地理;高考;试题;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33—02

2013年甘肃省高考首次使用全国新课标卷。研读新课标Ⅱ卷文综地理试题,笔者发现,客观性试题难度稍大,主观性试题难度适中,整套试题考查的都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凸显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及“注重地理图像、表格作为学习和表达工具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一、试题特点分析

1. 突出主干,考查素养。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地理试题突出了对地理主干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彰显“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这些极具时代特征的问题不仅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且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试题主要考查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理技能、地理观念和地理学科思想等。考点主要包括必考部分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农业生产、等值线判读、气候、洋流、地理环境整体性,以及选考部分中的神农架旅游、我国东北地区2013年春季的低温冻害和环太湖地区的泉水污染等主干知识及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试题把着力点放在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上,依据考纲,紧扣课标,重点突出,难点不回避。虽然其中没有出现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考点,但并不意味着这一考点在以后的高考试题中不会出现。

2. 图表丰富,体现特色。地理图表既是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来源,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呈现图表是地理高考试题情境创设最主要的途径。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地理试题中共出现7幅图。大量图表的呈现,彰显了地理区域性、综合性的特征,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反映了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图表类型来看,以区域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为主,全面考查考生读图、析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外,部分试题虽然没有涉及到图表,但也属于无图考图,如,3~5题中的地膜覆盖内容,主要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

3. 关注热点,联系生活。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挖掘现实和热点问题中的地理元素,通过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选择题1~2题以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统计图为背景,附以相关文字材料,考查“人口问题”;3~5题以目前难回收、难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白色污染”的地膜为题材,考查“环境污染”问题;37题涉及“生物入侵”;42题探讨2013年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4题关注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问题。这些热点问题的共性是:引导考生从地理的视角看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以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来分析热点问题,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与功能,凸显“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4. 凸显开放性、探究性,重视自主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既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高考新课标卷的一大特色和亮点。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地理试题的设计呈现出较大的开放性、选择性,给考生答题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答案制定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36题第(3)问: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考生只要推理有据,论证充分均可给分。这种开放性试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及创新性等,符合新课程理念。此外,新课标卷从结构上分为必考部分(90%)和选考部分(三选一,10%),体现了“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基本要求,彰显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理念。

5. 自然地理比重较大,人文地理部分相对偏少。纵观整套试卷,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国区域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均有涉及,但所占比例不同。如,选择题中,自然地理部分占24分,人文地理部分占20分,比重相当。综合题中,必做题36题从设问的角度来看,基本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22分);37题有四小问,只有第(3)问可归入人文地理范畴(6分),其余三问则属于自然地理部分(18分),自然地理比重明显偏大。三道选做题中,42题旅游地理和44题环境保护本应该是人文地理的范畴,但42题设问明确要求说明“自然原因”,44题设问后半部分“说明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需要调动和运用自然地理中“地下水”的知识作答;43题自然灾害与防治则为自然地理内容。

二、有待商榷之处

1. 选做题难度差别明显,有失公允。选做题的设计体现了选择性,突出了多样化,符合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初衷。从考试的公平性考虑,同一试卷中,各选做题的素材阅读量应相当,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计风格应相似,答题量应相近,难度要相当,考生的思维水平要具有可比性。但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地理选做题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有明显的不同:42题、44题以地图信息加文字材料的组合方式呈现,而43题仅有文字材料。更严重的是三道选做题的难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如,42题设问:“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在题干文字信息材料中已表达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大量游客”。故答案几乎不用多加思考,考生可以直接引用原材料中的文字信息作答。而43题以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条件(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命题旨在体现“学习对生产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并引导考生关注农业生产,关注粮食问题,试题难度适中。44题以文字和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图为信息载体,考查环太湖地区泉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实际上考查的是承压水的特点,但“承压水”不在课标要求之列。难度较大,有超标之嫌。三道难度不同的选做题对选做不同模块的考生来说,存在着较大的不公平性。

2. 个别试题考点单一,视角狭窄。如选择题9~10题,两道题目考查了同一个问题——多雾的原因。第9题是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原因,第10题是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的原因,实际上两处多雾的原因是一致的,是点(S市)与面(S市附近海域)的关系,并非递进关系,考点单一,视角狭窄。

编辑:孟刚

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综主干做题
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移步不换形”——2017年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的思考和启示
光辉下的阴影——2016年高考文综I卷第41题思考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二题商榷
逻辑素养不可或缺——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第27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