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基于“尊重教育”理念的学校课程创新

2014-07-25祖雪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育人理念

祖雪媛

现在有不少课程的内容是相同的或重复、交叉的。课程内容相对割裂,老师就学科说学科,就课程说课程,知识散点不聚焦。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使得教师对为什么教、学生的学和实现育人目标到底什么关系等问题的理解不够清晰与明确。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要力争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综合发展。为此,我校尝试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进行课程创新,持续开展了三年的课程创新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明晰办学理念,引导课程创新方向

我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尊重”,其确定源于对我校办学历史的反思,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价值以及对世界先进教育理论的思考,对学校所在的区位特点以及对现存问题与学生发展需求等四大方面做出的全面分析。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在“尊重”核心理念的引领下,着力进行四个“尊重”的教育,即“尊重规律、尊重人人、尊重环境、尊重文化”的教育,为培养具有北京情、中国心的世界人奠基。理念和育人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及促进未来发展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样的教育下,我校的学生除了达到小学阶段必须实现的共性基础目标外,还能凸显其特质,具体表现为:具有对人、对文化、对一切事物的包容精神;具有敢于克服困难、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超越能力;具有善于质疑探究、乐于实践的探究合作能力;对改善人、环境、社会问题有较强的责任感等。这一育人目标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符合当今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加强传统文化的培育、加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感”等新要求,也是走向世界必须具备的能力。

确立课程目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创新并不是随意增减课程、增减内容,必须尊重规律,科学推进。因此,必须先建立课程目标,它是课程的起点也是课程的归宿,能保证课程的进展方向。在理念和育人目标的统领下,将各类课程进行整体构建时,首先要尊重国家课程建构的历史,特别是要研读国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要研读教材,这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如果静心研究,就会发现每所学校要实现的育人目标,在各科课程目标中都有丰富的体现。我们需要的是把学校的理念、育人目标与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与理念目标一致的要保留,如对照“尊重文化”目标,我们找出语文课标中有“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有“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就将其合并、重组、选用,对不足的进行补充,对缺失的部分进行增加。我们对照“尊重规律”目标,发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都有不足或欠缺,故增加了“激发对规律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探究和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特别补充适合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媒介素养”“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资源”“探究实践能力”“思维、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目标。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确定了在尊重理念统整下的“尊重规律、尊重文化、尊重环境、尊重人人”的四个领域的学校课程目标。

围绕课程目标,创新课程结构

如何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最终让尊重理念落地生根,从而实现育人目标?这需要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进行课程的重构。我校主要尝试建构了两大类课程结构,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一类是面向全体和面向差异并存的主题课程。

基础课程和主题课程结构比例是四比一。“四”指一周里有四天上基础课程;“一”指一周集中一天上“主题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在保持课程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大了关于尊重的各相关领域内容的学习,有目的地进行尊重价值观的培育。面向全体和面向差异并存的主题课程,则充分借鉴了国外的课程建设经验,围绕与尊重相关的四个主题开展探究实践式学习,开展个性化选择式学习。我校已开发了适合不同年级的、不同性别学生差异的128门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力争与其他课程充分融合。主题课程学习紧紧围绕尊重的四个领域,结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删减、整合、创生,开展跨学科、跨课程的联动学习,使散点知识系统化。主题课程学习既安排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又有尊重差异、发展学生特长的选修课程。

如主题课程“我是蓝天护卫者”,从学生生活入手,将品社“灾难后的思考”、数学“统计”这两门国家课程必修课与英语剧、电脑设计、国画、合唱这四门校本课程选修课进行组合。该主题学习删减了品社课中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的“退耕还田”等内容,增加了适合小学生学习探究的“北京雾霾”内容,引导学生基于现实问题开展实践探究。数学则借助对雾霾问题调研的数据开展统计知识的学习,在分析问题中感悟复式统计图的应用意义和价值。并开的绘画、电子设计等自选校本课程,又从不同的学习角度拓宽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深化主题。

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创生,让学生进入了一个主题鲜明的完整的教育情景中,学生从头到尾能够参与其中,进行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获得多元的收获。学生的认知更加系统深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得更强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在真实、深层次的实践课程参与中回归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示真实的自我,获得自由的发展。

明确课堂标准,转变学习方式

每一个主题课程一般经过几个流程,并形成回路。实践准备:指导选题——结成研究小组并合理分工——搜集整理资料——围绕主题设计问卷调查、采访提纲、制定实践计划;实践探究:参观、采访、调查——多种方式记录实践见闻与感悟;整理交流、实践分享:回到课堂——梳理实践——形成多样化学习资源。

面对具有差异的教师和学生,为了将“尊重”理念有效转化为师生的行为,真正落实并浸润于每一节课堂之中,我们建构了体现“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精彩”的课堂文化标准,引导大家自觉对照标准发展自己。走进课堂的教师努力做到“两个体现”——体现开放性和多元性,“四个带进”——把笑脸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把多元评价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带进课堂,“五个让”——目标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规律让学生发现、学法让学生归纳,“六个要”——学情分析要透,学生关注要全,学习层次要分,学习兴趣要浓,思维引导要深,学习收获要大。走进课堂的学生应努力做到四个我会:我会倾听、我会发现、我会质疑、我会实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未来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2011年,我们率先在北京市开展了“平板电脑进课堂”的改革实验,不仅将平板电脑引入到分科教学中,还引入到了主题课程的学习之中。2012年,我们有幸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实验研究”的项目学校,开展了“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云学习方式的研究”,初步建构了“技术—终端—资源—平台—网络”五位一体的全新数字化学习环境,解决了在传统教学中难以破解的问题,如实现教学重难点的可视化、海量学习资源的即时可得,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速度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益,达到了提质减负的目的。

三年来,通过与北京教科院、中国传媒大学、外研社等专家团队的合作,我们开发出了《视听写作》校本课程和科学、音乐和英语三门学科的电子教材,并先后召开过“北京市基础教育电子教材开发机制与实验研究项目阶段研讨会”“首都基础教育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等市级以上学习方式变革研讨会。实验至今,参与教师78人,做课216节,参与年级1-6年级,参与班数72个,占88%,课程改革成果显著。

经过长期的尊重文化浸润和过程性积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得以深层次转变。教师不再仅凭自身的经验一厢情愿地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钻研教材,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的差异,而且也更加注重教学资源的运用、多元评价的开展、分层作业的设计等。在此基础上,许多教师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如语文“四步探究法”、数学“六步探究法”、英语“故事教学法”、品德与社会“四步两探”教学模式等。我校在“尊重学生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堂”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编辑王雪莉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育人理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