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14-07-25沙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章能力教师

沙莉

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是基础,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语文能力也无从形成。阅读能力表现在:一要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二要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三要明确文章是怎样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即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是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读好文章是阅读训练的基础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单靠教师讲解、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习得的。叶老曾经强调读书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要让学生主动感知、领悟、体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因此,要培养学生较高的阅读能力,就要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入手,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目前,教师在语文课上存在着缺乏朗读指导的问题,考虑到教学进度的原因使得课上无形中压缩了学生朗读的时间,尽管注重了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内涵,但是却忽视了对读的指导,同时在朗读的指导上欠缺方法。正所谓读中感悟,只有读进去才能有感悟,读的少怎能悟得多,不注重读的训练培养,阅读能力就会是一句空话。

众所周知,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朗读也离不开理解。没有对课文的确切理解,就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得好,说明理解能力强,阅读水平高。另外,朗读过程不仅是对语言理解的过程,还是对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没有较强的语言表现力,就不可能把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恰如其分地形之于声,泄之于笔。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好文章才是阅读的关键。

1.认真看书,能一字不漏地朗读

学生拿到一篇文章通常不能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读“正确”。在培养学生细致、准确地朗读时,我们不妨尝试设置朗读的预习作业,就像设置字词的预习一样。例如,在学习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进行朗读预做,请家长帮助在听完学生读文后进行简单的批注或将意见写在记事本上,对于问题较大的学生,要求他进行录音听读训练,在自录、自听中感悟自己朗读的主要问题。课上检查朗读时,教师注重学生的评价,请朗读的学生自己邀请一位同学作为自己的评委,读完后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字词朗读的是否准确以及朗读感情。也可以将自己的朗读感悟作为参评依据,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读好书的欲望,又可以促使学生把文章读通、读清、读准确。

2.培养学生静心默读

默读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经常使用的阅读方法,默读的目的是为了思考,然而学生在默读时总是一目十行,以点盖全地去读,理解起来也是模棱两可。初次学习默读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像读英语课文一样进行指读作为过渡,让他们明白默读也要读清读准,边读边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从字里行间钻研语言文字的含义并提出问题,用自我设疑、释疑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及内在联系。

3.带着问题读

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与思考、提问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阅读习惯。在形成这一习惯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学生发现不了的问题,或是在阅读中发现了问题,而自己不去认真思考,或懒得思考就把问题提出来,要求别人帮忙解决。教师要根据文本设计一些问题,当学生没有问题时,提出来检验他是否真的没有问题,还是根本没把文章读通。其次,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问题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自己解决。有的问题经过努力仍旧解决不了,或对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没有把握时,还是应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在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养成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习惯。听别人发言时,要问问自己,他的意思自己同意吗?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如何修改自己的意见。

高效课堂是阅读训练的保证

小学生语感四种基本能力分别是语义感,即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蕴意感悟,它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语法感,即对语言表达方法的感悟,其中,更重要的是敏锐地感知语言结构方式、语意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表现力;语韵感,即语言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语势感,即对语言表达的语气、语势、风格等的感悟。众多的能力训练单靠做阅读题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实教材就是最好的训练课例。

1.通过文章结构,训练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讲授《桂林山水》《威尼斯小艇》时,我们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同时训练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如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威尼斯的小艇,训练学生准确捕捉要点。在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类文章的类型,文章是围绕一个意思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述段,每个分述部分是一个方面,这样就能准确地捕捉住文章的结构。接着,我们利用略读课文《鸟的天堂》进行了巩固练习:为什么说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就这个问题进行演变:你从文章哪些方面看出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通过细致读文,我们会发现这样几个方面:适宜的环境使榕树生长得格外茂盛,为鸟儿的栖息提供了天然的家,鸟儿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非常愉快;人为的保护也是鸟儿众多的一个原因。

2.运用文题拓展,训练概括能力

《将相和》《草船借箭》两篇文章结构严谨,叙事清楚,教师授课中可以重点指导,教给学生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这两篇文章都可以运用文题拓展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常见的问题是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摘抄文中的句子,如人物的对话,教师可以在学生独立概括之后,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答案的对比交流,让他们自主去发现哪些语言啰嗦,怎样删减和归并,从而感悟简略表达的方法: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表达时可以借助文章关键环节中的词语进行串联,也可以将个别内容转化为修饰部分,如转化为形容词。学生明确了这一方法后,可以寻找教材中的同类型课文进行概括表达的训练,例如《晏子使楚》。

3.捕捉重点词,训练理解难句的能力

《中彩那天》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文中的很多语句读起来发人深省,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上。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在解句义时的三个思考角度:句子的含义、折射的道理或情感、表达的方法。在训练中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句义的方法,从解重点词入手理解句义,而重点词指的是一语双关的词,意思难以理解的词,蕴含深刻思想、情感的词。如《中彩那天》课后第3题:我们来联系实际,交流一下对“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理解在这句话中“财富”一词有其特殊的含义,与我们日常所说的财富是不一样的,只有联系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才能体会到它不同的含义,如果这个词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

4.关注文本争论点,训练表达能力

在讲授台湾作家杏林子所写的《生命 生命》一课时,我们可以把阅读的训练放在读写练笔上。《生命 生命》一课杏林子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诠释了生命的内涵,“生命是什么”这一话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冲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生命的意义,而这个话题恰恰能激荡起学生内心的波澜,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教师恰好可以借助文本的这个“争论点”,让学生简单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能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可谓一举两得。

适当拓展是阅读训练的延伸

1.推荐有利于提升认知能力的图书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积极向学生推荐有益于学生心灵的书籍,例如:从《心灵鸡汤》《读者》,以及根据文本拓展出来的少儿著作,都是丰富学生内涵的好教材,从中寻找富含深刻道理故事,利用课余时间读给学生听,一起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学生定期举行“读书互动”活动,在活动中爱读书的学生可为大家提供精心挑选的故事读给大家听,听的学生可随时提问,与读者进行交流,也可以推荐自己喜爱的图书供学生参考,并设立小书库供大家阅读。

2.多渠道阅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书籍是提高学生认知、激发学生阅读的渠道,而有益的电视节目也能唤醒学生的感知,《故事会》《探索与发现》《讲述》这些优秀的栏目为我们提供了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素材。每周,我们都会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取在班会上讲故事的人员,学生会从以上这些栏目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并且要根据故事的情节提两个问题,请听众回答。这样做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适当地进行阅读答题的训练。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 编辑王宇华 ■

猜你喜欢

文章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放屁文章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