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在推进哲社繁荣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2014-07-25文/柳瑛李岩张瑞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协同

文/柳瑛+李岩+张瑞

摘 要: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民素质整体性提高的重要工具。但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投入不足、渠道有限,各自为政、资源分散,闭门造车、产学研脱离,激励失效、创新型人才不足等问题。而协同创新具有全面开放、共同投入,资源汇集、深度融合,需求导向、集体攻关,创新引领、汇聚人才,人才培养、全面繁荣等优势,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扫除某些障碍,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与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用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指导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但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被放在应有的位置,在一些地方甚至严重缺位,由此带来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若干失误,付出若干所谓的 “学费”。[1]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一直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发展远远滞后于自然科学。伴随着我国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无法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后,国家先后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现实障碍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基础并不厚实、资源并不充足、机制也不健全。因此,要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现实中还存在诸多障碍。

1. 投入不足、渠道有限

一直以来,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据统计,我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远低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2]而与自然科学相比,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更低。2009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总额已逾70亿,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总额还不到4亿。我国科技界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还有大量的专项拨款,如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而哲学社会科学界除有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外,基本没有其他的专项经费来源。[3]

2. 各自为政、资源分散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统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含党政研究机构、企业研究机构及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等行业科研机构。不可否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一支极具创造力的高素质科研队伍,但一直以来,这些组织独立运行、自成体系,没有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链条,[4]无法形成合力,同时也造成哲学社会科学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如课题立项多头管理,资金分散使用,研究内容重复,成果质量一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5]

3. 闭门造车、产学研脱离

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研究周期长、成果应用性有限等特点。但哲学社会科学能够指导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及人自身的全面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已产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很大一部分被束之高阁,既没有成为人才培养的源泉,也没有产生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究其原因,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闭门造车,没有能够很好地回应国家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在走着一条不同于以往、不同于世界各国的特色发展之路,缺乏现成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尤其是在国家发展的攻坚阶段,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闭门造车,将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现实需要脱离,研究成果无法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层面,无法在人才培养及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支持性作用。

4. 激励失效、创新型人才不足

我国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引导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而哲学社会科学能否创新,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批优秀的创新型科研队伍。

随着一批学养深厚、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学者相继退出研究岗位,各科研机构缺少创新型人才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由于一直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重数量、轻质量现象长期存在,众多研究人员一味追求成果数量的增长,忽视成果质量提高及其转化应用,这极大地弱化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的发展。

协同创新的内涵与提出

“协同”概念最早由学者赫尔曼•哈肯提出,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6]此后,西方许多学者把创新理论和协同理论结合起来,协同创新思想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思想多用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或者产业发展、经济发展领域,主要方式为形成分享机制,主要特点为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创新动力、沟通机制,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交流协作。[7]

2011年,胡锦涛同志提出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国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明确提出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协同创新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提出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科学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推进社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创新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协同是创新的有效途径。尽管协同创新并不是定向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针对性要求,但协同创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意义深远。

1. 全面开放、共同投入

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协调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的艰巨任务,然而一直以来,一贯以财政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筹措渠道有限的制约。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主力阵营,国家明确要求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应贯彻“全面开放”的原则,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

“全面开放”意味着高校不仅可以结合一切可能的创新力量开展相关研究,而且可以改变传统的单纯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发展模式,拓展筹资渠道,广泛吸纳可利用资源,特别是对协同研究有着强烈诉求的行业企业,联合投入,协同发展。尽管“2011计划”项目经费属于教育科目,“协同创新中心”均以高校为项目申报主体,但教育科目绝不是各个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的唯一经费支柱,高校也绝不是协同创新各类活动的唯一注资主体。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各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和运转也均得到其协同单位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财力支持。

2. 资源汇集、深度融合

长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独立运行、自成体系,这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缓慢。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必须从小富即安、封闭孤立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寻求科研资源的习惯行为中解放出来,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纳入科研课题的视野,在所在区域乃至全社会、全世界配置科研资源,谋求科研的协同式跨越发展。[8]协同创新中心不仅要能够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而且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协调管理,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3. 需求导向、集体攻关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国内形势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众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回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大一部分成果被束之高阁,社会成效不佳。

“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宗旨,要求各协同创新中心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各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汇聚多方的优势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和学者,打造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优秀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围绕“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真正承担起科研服务社会的历史重任。

4. 创新引领、汇聚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能否繁荣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批优秀的创新型科研队伍和研究人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重数量、轻质量现象长期存在,这不仅导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创新型人才的缺乏,而且也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2011计划”以创新引领为基本原则,要求各协同创新中心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这不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投身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来,而且也能够真正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成长,打造出一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科研团队。

5. 人才培养、全面繁荣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的积累。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承担着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且同时也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2011计划”要求高校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相比,协同创新中心不仅汇聚了理论界一大批优秀的知名学者,也聚集起实践层面众多经验丰富的专家,通过全面开放、资源汇集、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等途径,不但能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也能为学生搭建起众多实习锻炼的平台,进而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全面繁荣和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9]尽管协同创新并不是国家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制定的专门性政策,尽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也绝不仅仅能够依靠协同创新就能实现,但是在某些方面,协同创新能够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促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本文受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11JGB066)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KY13-09)资助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关于如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3).

[2][3]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课题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调研报告[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1).

[4] [8]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J].高等教育管理,2012,(6).

[5] 白守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与思考[J].社科纵横,2009,(12).

[6] [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7]王海建.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9]张曙光、鲍宗豪、刘瀚、温珍奎等. “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京津冀协同发展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